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统编教材中名著导读教学策略和方法的探究
【作者】 白 雪
【机构】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十三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在烟波浩渺的文学作品中,名著是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是人类文化精华的体现和传承,阅读名著可以长远的涵养我们的性情和心智。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在学生阅读名著的指导方面也更加完善,“教读”、“自读”、“课外阅读”,构成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但目前因为教师对名著阅读疏于引导,教师导读和学生阅读的功利性,名著导读教学方式的随意,以及家长教育观念的误导,使得名著导读的教学现状并不理想。为此笔者通过实践探究出八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一是教师先读,学生参与,是名著导读的前提;二是教师导读,学生积极,是名著导读的基础;三是学生精读,深度阅读,是名著导读的着眼点;四是学生跳读,加快进度,是名著导读的着力点;五是学生速读,提取信息,是名著导读的突破口;六是学生比读,深化思维,是名著导读的新法宝;七是学生延读,自主阅读,是名著导读的延伸点;八是师生议读,提高审美,是名著导读的乐趣点。希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他们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名著导读;教学现状;实践探究;教学方法
为切实贯彻《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的倡议,并达到课内外阅读总量400万字的要求。温儒敏教授明确表示:统编本语文教材格外注重让语文课往课外阅读延伸,往学生的语文生活延伸。力图“教读”、“自读”、“课外阅读”,构成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重视阅读能力与阅读兴趣的培养”,着力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承载点。
统编教材正式将“名著导读”列入单元教学内容之中,列入教学大纲、纳入考试范围,这样的做法彰显了“名著阅读”的重要性,对教师以往的教学模式提出了考验。其意义体现在:一方面,名著导读可以指导教师开展课外阅读教学。新课改倡导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丰富自己的课外阅读量,进而在不断阅读的过程中提高课外阅读能力。另一方面,名著导读能够加强语文的德育。教师在引领学生走进名著时,能够深受丰富优秀文化内容的影响,让学生的情操得到很好的熏陶,有利于塑造学生优良的品格,提高其思想道德修养水平。名著导读可以发挥文学艺术魅力,让学生的心灵受到洗礼切实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这对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但在教学实践中,学生由于阅读书籍较少,缺乏审美眼光,视野相对狭窄,限制了对文章内涵的理解,阻碍了对语言鉴赏能力的提升。这个问题引起了我的关注,也让我观察反思名著导读课的教学现状。
1.教师在教学中对名著阅读疏于引导。
在当下的教学环境中,大部分教师认为名著阅读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学任务繁重,教师哪有时间进行阅读教学指导。即便是在名著导读课上,学生与教师也不在同一个频道,教师讲教师的,学生看学生的,更有一部分教师不顾教学环境,大讲特讲深奥的知识,把个人的解读当作法宝教给学生,还有教师只是粗浅地将考试重点随意讲解,便让学生自由阅读,这样过场化的引导很容易导致学生忽略名著本身,对名著的理解云里雾里,甚至浇灭学生阅读名著的热情。
2.教师导读和学生阅读的功利性。
“名著是人类历史文化的精华,是广阔的天地,需要学生在其中自由的驰骋。”但是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临考试前,有些教师为了能替学生节省时间,以自己的咀嚼代替学生的阅读,勾画出课本上导读部分的文学常识,比如作者及国籍,主要人物及性格,主要情节或思想感情等,把必读的名著浓缩为一张题单,让学生死记硬背。即使现在为了避免投机局面,考查名著改成了文段的阅读考试,老师们也能见招拆招,挖空心思总结名著知识,以不变应万变。在教师功利化应试的引领下,学生也走上了背题方式下功利化的阅读之路。
3.名著导读的教学方式比较随意。
很多教师面对名著导读教学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没有相应的教学计划和设计,让名著导读流于形式,成为可有可无的,当然更谈不上教学的效果。
4.家长教育观念的误导。
虽然家长重视孩子的身心发展,但他们认为学生在学校就是学知识、考高中,所以成绩是许多家长最重视的。许多家长认为,课外阅读会耽误学习时间,影响学业成绩,因此并不赞同学生大量阅读。家长观念的误导也成了名著导读教学的阻碍。当前社会节奏飞快,很少有家长能静下心来脚踏实地阅读,家庭教育的浮躁之风也影响了学生。家长吼叫式的管理下,学生大多喜欢阅读图片丰富、情节轻松愉悦的报刊杂志,而将文化底蕴深厚的名著束之高阁。加上受影视、网络的诱惑,学生自控能力不强,使他们在阅读过程中价值观出现偏失,追求文字的新颖,喜欢“快餐文化”,用浏览文章梗概代替“细嚼慢咽”文字,导致学生不能理解和吸收典籍文化的精髓,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阅读能力的提升。
名著导读的关键在教师的“导”和学生的“读”是否真正落实,是否遵循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规律。名著导读教学中已产生了诸多的问题与困惑,这就需要老师对学生的名著阅读做出科学指导,让文学名著的阅读效果更加明显。那么,如何将名著导读教学落到实处,激发学生的自主阅读,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丰富他们的课外阅读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我对统编教材的名著导读教学策略和方法进行了初步探索和研究,现概述如下:
一、教师计划性的先读,引领学生参与阅读,是名著导读教学的前提
名著导读要以目标管理为主,过程管理为辅。目标管理,就要设立名著导读的总体任务和要求;过程管理,则是把完成任务每一步需要做的事情都规定好。教师在进行名著导读教学时,要树立先于优于学生阅读的理念,需要从自身做起,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阅读能力,与学生一起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教师要先把书仔细阅读,了解故事内容和相关情节。还要计算一下自己读这本书花了多少时间,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调整。
教师通过计划性的先读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做到博览群书,见识广博。只有这样当学生就名著里的某个人物或故事与教师进行探讨时,教师才能信手拈来的与学生交流,才能与学生平等对话;只有教师自己不断阅读,才能根据自己亲身体会,给学生具体有效的指导。
教读《朝花夕拾》,我将篇目按由易到难的顺序进行重新编排。倡导学生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五猖会》、《阿长与山海经》作为首要读的内容,再去读《范爱农》、《藤野先生》,最后读《猫狗鼠》和小引、后记。要求每周阅读两篇,每位学生的书上要留有圈点批注的阅读痕迹,在摘抄本上每周写一篇读后感。阅读一定量后,老师先圈定范围,甄选出有价值的习题,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最后通过表彰奖励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自主阅读。
二、教师激趣性的导读,激发学生积极阅读,是名著导读教学的基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名著导读教学,也要以激趣为先。在导入时可以由作者入手,介绍有关生平或性格的名人轶事;可以由作品的文学地位和价值入手,介绍它获得过的荣誉和评价;可以由作品中经典人物和情节入手;可以由书中的一首诗、一句台词入手;还可以充分运用影视效果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读《海底两万里》可以先让学生欣赏海底瑰丽奇幻的画面;读《西游记》先让学生讲述已知的西游小故事;读《水浒传》先出示梁山英雄的绰号,猜测众将不同的性格;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简·爱》可以先朗诵主人公那些脍炙人口的独白,感受他们高尚的人格和情感,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学生品味性的精读,培养深度阅读能力,是名著导读教学的着眼点
朱熹说:“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则不敢求乎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逐字逐句仔细地读,细读多思,反复琢磨,反复研究,最终达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的效果。叶圣陶先生把精读解释为“细琢细磨的研读”,他与朱熹一样,强调“精”就是酌字酌句。如仅用浏览式略读来读名著,记大致情节和人物,这只是应对考试的“快餐式”阅读,是浅层的,谈不上文化涵养和艺术熏陶。老师引导学生用精读阅读法,对作品重要细节,细读慢品,既可揣摩人物细腻生动的内心,也可从细微处触摸名著灵魂,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感受力和运用能力。
在《骆驼祥子》名著导读中,可通过引领学生品味文中的语言,对阅读进行相应的指导。《骆驼祥子》中的语言大多以北方方言为主,又以儿化音居多,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因此,可引导学生采用精读和赏析等方法对作品中的语言进行赏析和品读。如:“拉到了,他的汗噼里啪啦地从鼻子尖上,耳朵唇上,一个劲儿地往下滴答……”。又如:“他的心想一个绿叶,被个虫儿用丝给缠起来,预备作茧。”这些语句中都极具儿化音,都是以生活中常见的现状作为喻体,这样的句子,小说中有很多。正如老舍先生说过的,“我写小说与口语相合的要求更高,用最为通俗浅近的词汇代替修辞进行描写,而不是利用漂亮文雅的字来装饰。”由此可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抓住作者的语言特点,让学生品味性的精读,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效果的提升。
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批注是每个章节阅读笔记的重要内容,也是精读的好方法。但学生的批注大多按固定模式、浮在表面,或是对人物简单地加以评价,或是对相关描写笼统地加以赏析。其实,阅读时的随性感悟也是批注的一个重要角度。联系上下文,思考情节设计是否精巧;揣摩人物语言,赏析语言艺术是否精妙都是很好的批注角度。
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就采取运用学到的批注角度多样化的方法,要求学生对保尔见冬妮娅的片段加以批注并且同桌间相互修改。修改后的批注就有了个性:有抓住保尔对冬妮娅称呼由“您”到“你”的,感悟到保尔对冬妮娅去掉戒备产生爱慕之心的微妙情感;也有抓住冬妮娅对保尔前后不同态度,感悟出冬妮娅内心对保尔的期待和爱恋……学生的批注虽有提升,但我还是不满足,继续追问:“是什么让保尔外貌发生如此巨变?此处是否应该联系之前的情节去批注呢?冬妮娅对保尔惊人的变化,故意装出不注意的样子,只是责备了他几句,你注意到此处语言的妙处了吗?”这样的追问,引导学生去阅读保尔与冬妮娅之前见面的情形,体会冬妮娅当时的语言和眼神对保尔产生的作用;也让学生匍匐在字里行间,去体悟冬妮娅连珠炮式责问背后的真实情感。待学生已感悟到这些精彩时,我出示了自己对此所做的批注。看着学生惊叹的眼神,我再次趁热打铁总结到:运用批注精读的方法,可以随时写下自己阅读时所联想的、所思考的或所疑惑的,随性而精细,灵活而深刻,以后大家可以用这种方法完善你们的阅读笔记,提升阅读深度。
四、学生选择性的跳读,加快独立阅读进度,是名著导读教学的着力点
跳读是指在阅读中,有意识的跳过一些无关紧要的句段或篇章,而抓住作品关键性材料的速读方法。鲁迅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那个地方,那么无论多久都不会懂的,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不懂的地方都明白了。”温儒敏教授也指出,要让孩子学会“连滚带爬”地读,“连滚带爬”就要学会跳读。
阅读《西游记》,可以有意忽略一些不精彩的、套路雷同的情节。比如孙悟空由石猴、美猴王、齐天大圣到佛这一过程,可以请学生用跳读方法,迅速找到相关的章节和情节,从回目到具体情节,这一过程的阅读就采用跳读。《西游记》中还有大量的诗词,有些晦涩难懂,与情节关系不大,阅读时也要学会舍弃。三打白骨精情节中,“觔”、“豝”、“摺”等生僻字可以跳过去,不要求学生查字典。“大部头”的名著如果每个字都要查字典,学生早就没有了阅读兴趣,这样做也影响阅读进度。再有一些环境描写如“看不尽峰岩重叠,涧壑湾环……千峰巍列日光寒”等,遇到这些也可采取跳读。跳读可以节省时间,提高阅读速度,把精力放在原著的整体理解和重要的内容中。
五、学生扫描性的速读,提取文本阅读信息,是名著导读教学的突破口
叶圣陶曾说:“如果只注重精读,而忽略略读和速读,功夫只做了一半。”教师要学会巧用“讲故事”的方法,让学生通过扫描性的速读,提取文本主要信息,将主要情节进行“过电影式的回放”,梳理作品的条理,形成整体印象,有趣、有用。同时也便于后面顺着这个切入的点,逐步深入名著。
例如阅读《简爱》,表现了简爱对自由平等的追求、对幸福生活的渴念。概括其成长历程,不必面面俱到,只要把其中一些主要的情节提炼出来即可,这就是速读中的提要式读书法。随后再带领着学生品味小说中娓娓道来的内心独白和色彩斑斓的景物描写,以及悬念的巧妙设计和气氛的渲染。
六、学生自由性的比读,深化学生阅读思维,是名著导读教学的新法宝
比较式阅读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转变了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教学角色,解决了许多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提升了教师在课堂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对所学内容的体验实现了质的突破。
1.横向式比较阅读
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老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阅读《朝花夕拾》中其他作品进行对比阅读。《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关键是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动情点”,通过散文双重视角的叙事线索进行分析,既是对教学内容的延续,又是对散文阅读方法的巩固和发展,从“趣味点”的分析过渡到对“动情点”的分析。《范爱农》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着重关注文本中作者对人物“怀念点”的分析,从初见范爱农到最后范爱农去世,一系列的往事都饱含作者对“友人”的怀念。在阅读推荐中,教师可以重点引导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的分析方法进行对比阅读,从文字中感受情感,了解作者笔下的人和事以及作者的内心世界。这样的教学思路,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横向比较阅读,通过文字逐步走入《朝花夕拾》的世界,走近鲁迅的内心,从而使学生与《朝花夕拾》中的文字产生共鸣。
2. 纵向式比较阅读
阅读《水浒传》时可以在专题探究中,让学生为人物立传;随后阅读《儒林外史》,可以让学生在书中圈点批注,作者如何通过语言描写,把人物情态,性格特征表现出来的。最后通过比较阅读,学生们可以发现施耐庵笔下的江湖豪客与吴敬梓笔下的儒林群像,虽有文士武夫之别,但书中众多人物形象都个性鲜明,栩栩如生。再通过学生深入思考,发现这源于两书作者在人物形象塑造手法中有相同相通之处。《水浒传》、《儒林外史》的作者虽所处时代不同,生平经历、思想意识等也有所不同,但他们塑造的人物身上都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与精神。《水浒传》体现英雄人物的忠孝伦理道德意识;《儒林外史》虽写了杜少卿等少数人身上表现出的与封建社会对立的叛逆精神,但作者塑造的多数人物身上体现出的仍是中国知识分子追求仕进的精神。在语文教学中,比较式的阅读方法,有利于帮助学生清楚的分析和理解出两者的不同,从而深刻的理解文章内容,深化学生思维,促进知识迁移的同时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七、学生针对性的延读,增强自主阅读兴趣,是名著导读教学的延伸点
1.同一部作品中思维系统性的延伸。
有研究表明,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学生的接受度更高,课堂教学的氛围也更活跃,更能体现自主合作学习。在名著导读的教学中,思维导图作为用于打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种策略,以此激发学生主体的自主学习活力,产生师生合作探究的发散性教学课堂。可以说,思维导图既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特点,又契合有效教学的课堂生成。
在名著导读的专题探究中,教师可利用思维导图的伸展特性调动学生的思维联想,如在布置《骆驼祥子》的阅读后,定期开展这一专题的讨论课,以“祥子”这一形象为中央图案就可以预设出不同的发散分支:以场景为分支,可以提炼出“人和车场”、“大杂院”、“曹家”、“军营”等场景,让学生以此为思维放射的联想基础,生发出阅读经历中联想到的人物与事件;以“买车”故事的三起三落为关键联想点,串联起人物情节的发展脉络。学生根据兴趣自行分组讨论来完善思维导图。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者把控课堂教学走向,学生作为参与者和建构者,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最终成果的展示又能对不同讨论组间的思考空白进行填补,提升学生对名著有更全面的把握。这种讨论形式下图像化的呈现,“不仅显示一些事实,而且把事实之间的关系也列出来,就让学生自主的对课题有更深的理解,而且最终的思维导图也会成为师生合作的探究性成果,学生可以在自主阅读和重读文本中进行修改完善,实现自主性课堂的教学意义。
2.同一题材作品中内容广度性的延伸。
对于初中名著的导读,仅利用课上的时间去引导是不够的。必须把阅读延伸到课外,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这样不仅可以落实名著阅读要求,还可以使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水平自主阅读。对于课外阅读的指导,我们要针对学生的情况,做到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并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将课外阅读名著时的心得记下来,老师进行定期的检查,来促进学生进行课外名著阅读。在读完《红星照耀中国》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信仰,理解了长征精神的内涵,懂得青少年该如何传承长征精神之后,可以有针对性的再去阅读关于长征精神的其他纪实文学《长征》,以便更好的回顾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感受历经苦难依然高扬的革命理想,认识到面临艰难永不屈服的革命精神,体会到个人与民族命运融为一体的生命荣光。
八、师生交流性的议读,提高审美鉴赏素养,是名著导读教学的乐趣点
文学作品不仅有精华,也有糟粕,教师要做的是带领学生走进文学殿堂,还要帮助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去伪存真,辨别是非,学生方能前承古典文化精髓,后感当今时代脉搏,不致在茫茫书海中迷失方向。师生的交流互议不仅局限于书本,在课堂外,教师也可以提供舞台,如举办读书报告会,与学生交流名著阅读体验,结合名著阅读内容为学生编课堂剧,让学生进行情节演示,学生能在体验中更好地领悟名著所表达的意义,感受到名著阅读的乐趣,进一步提高名著阅读教学效果。
在师生共同阅读《昆虫记》后,我进行了读书分享会。有同学这样表述:“昆虫是地球生物链上不可缺少的一环也是人类的好朋友,尊重了昆虫的生命就等于尊重了我们自己。我们的世界因昆虫而精彩!”。也有同学感叹道:“小小的昆虫也有亲情、爱情、友情……它们同样有生存的权利,我们都应该尊重昆虫的生命。从现在开始让我们都来热爱这群可爱的小精灵吧!”。还有同学认识到“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它的两面性,昆虫在捕食猎物时是无比凶残的,但在哺育儿女时却是满怀深情的。在交流到萤火虫吸食蜗牛的肉体一章时,有同学发表了观点:“外表美丽的萤火虫内心却是无比的阴险狡诈,今后我们看待事物不要被他们美丽的外表所迷惑,一定要看清事物的本质以免上当受骗。”这样的读书交流会同学们畅所欲言,他们深刻独到的见解令人折服,发人深省……小小的昆虫,激起了同学们对阅读的极大兴趣;领略到了法布尔哲学家的思考,美术家的视野,文学家的抒情。引发了学生对自然和科学知识的无限热爱,拨动了他们对生命和爱的感动的心弦……
总之,通过教学实践,名著导读在读法上采取教师先读和导读,学生精读、跳读、速读、比读、延读,师生议读八种方式;明确了名著导读教学的前提、发现了基础、找到了着眼点、抓住了着力点,寻找到了突破口、获得了新法宝、探究到了延伸点、享受到了乐趣,提升了名著导读教学的艺术性,激发了学生积极阅读的兴趣,促进了学生独立、自主的深度阅读,初步形成了阅读习惯化、常态化,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阅读的内驱力。希望通过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的有效开展,让学生能喜欢语文学科,爱上名著阅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闫学.给教师的阅读建议[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3]冯善亮.“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的名著导读:变化与对策 [J].课程教学研究,2017(5):43-46
[4]柯泽华.“统编本”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策略新探[J].新课程研究,2018(12):111-113
[5]张敏.全科阅读引领下的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策略研究[J].语文教学通讯,2019(8):29-31
关键词:名著导读;教学现状;实践探究;教学方法
为切实贯彻《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的倡议,并达到课内外阅读总量400万字的要求。温儒敏教授明确表示:统编本语文教材格外注重让语文课往课外阅读延伸,往学生的语文生活延伸。力图“教读”、“自读”、“课外阅读”,构成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重视阅读能力与阅读兴趣的培养”,着力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承载点。
统编教材正式将“名著导读”列入单元教学内容之中,列入教学大纲、纳入考试范围,这样的做法彰显了“名著阅读”的重要性,对教师以往的教学模式提出了考验。其意义体现在:一方面,名著导读可以指导教师开展课外阅读教学。新课改倡导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丰富自己的课外阅读量,进而在不断阅读的过程中提高课外阅读能力。另一方面,名著导读能够加强语文的德育。教师在引领学生走进名著时,能够深受丰富优秀文化内容的影响,让学生的情操得到很好的熏陶,有利于塑造学生优良的品格,提高其思想道德修养水平。名著导读可以发挥文学艺术魅力,让学生的心灵受到洗礼切实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这对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但在教学实践中,学生由于阅读书籍较少,缺乏审美眼光,视野相对狭窄,限制了对文章内涵的理解,阻碍了对语言鉴赏能力的提升。这个问题引起了我的关注,也让我观察反思名著导读课的教学现状。
1.教师在教学中对名著阅读疏于引导。
在当下的教学环境中,大部分教师认为名著阅读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学任务繁重,教师哪有时间进行阅读教学指导。即便是在名著导读课上,学生与教师也不在同一个频道,教师讲教师的,学生看学生的,更有一部分教师不顾教学环境,大讲特讲深奥的知识,把个人的解读当作法宝教给学生,还有教师只是粗浅地将考试重点随意讲解,便让学生自由阅读,这样过场化的引导很容易导致学生忽略名著本身,对名著的理解云里雾里,甚至浇灭学生阅读名著的热情。
2.教师导读和学生阅读的功利性。
“名著是人类历史文化的精华,是广阔的天地,需要学生在其中自由的驰骋。”但是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临考试前,有些教师为了能替学生节省时间,以自己的咀嚼代替学生的阅读,勾画出课本上导读部分的文学常识,比如作者及国籍,主要人物及性格,主要情节或思想感情等,把必读的名著浓缩为一张题单,让学生死记硬背。即使现在为了避免投机局面,考查名著改成了文段的阅读考试,老师们也能见招拆招,挖空心思总结名著知识,以不变应万变。在教师功利化应试的引领下,学生也走上了背题方式下功利化的阅读之路。
3.名著导读的教学方式比较随意。
很多教师面对名著导读教学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没有相应的教学计划和设计,让名著导读流于形式,成为可有可无的,当然更谈不上教学的效果。
4.家长教育观念的误导。
虽然家长重视孩子的身心发展,但他们认为学生在学校就是学知识、考高中,所以成绩是许多家长最重视的。许多家长认为,课外阅读会耽误学习时间,影响学业成绩,因此并不赞同学生大量阅读。家长观念的误导也成了名著导读教学的阻碍。当前社会节奏飞快,很少有家长能静下心来脚踏实地阅读,家庭教育的浮躁之风也影响了学生。家长吼叫式的管理下,学生大多喜欢阅读图片丰富、情节轻松愉悦的报刊杂志,而将文化底蕴深厚的名著束之高阁。加上受影视、网络的诱惑,学生自控能力不强,使他们在阅读过程中价值观出现偏失,追求文字的新颖,喜欢“快餐文化”,用浏览文章梗概代替“细嚼慢咽”文字,导致学生不能理解和吸收典籍文化的精髓,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阅读能力的提升。
名著导读的关键在教师的“导”和学生的“读”是否真正落实,是否遵循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规律。名著导读教学中已产生了诸多的问题与困惑,这就需要老师对学生的名著阅读做出科学指导,让文学名著的阅读效果更加明显。那么,如何将名著导读教学落到实处,激发学生的自主阅读,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丰富他们的课外阅读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我对统编教材的名著导读教学策略和方法进行了初步探索和研究,现概述如下:
一、教师计划性的先读,引领学生参与阅读,是名著导读教学的前提
名著导读要以目标管理为主,过程管理为辅。目标管理,就要设立名著导读的总体任务和要求;过程管理,则是把完成任务每一步需要做的事情都规定好。教师在进行名著导读教学时,要树立先于优于学生阅读的理念,需要从自身做起,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阅读能力,与学生一起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教师要先把书仔细阅读,了解故事内容和相关情节。还要计算一下自己读这本书花了多少时间,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调整。
教师通过计划性的先读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做到博览群书,见识广博。只有这样当学生就名著里的某个人物或故事与教师进行探讨时,教师才能信手拈来的与学生交流,才能与学生平等对话;只有教师自己不断阅读,才能根据自己亲身体会,给学生具体有效的指导。
教读《朝花夕拾》,我将篇目按由易到难的顺序进行重新编排。倡导学生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五猖会》、《阿长与山海经》作为首要读的内容,再去读《范爱农》、《藤野先生》,最后读《猫狗鼠》和小引、后记。要求每周阅读两篇,每位学生的书上要留有圈点批注的阅读痕迹,在摘抄本上每周写一篇读后感。阅读一定量后,老师先圈定范围,甄选出有价值的习题,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最后通过表彰奖励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自主阅读。
二、教师激趣性的导读,激发学生积极阅读,是名著导读教学的基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名著导读教学,也要以激趣为先。在导入时可以由作者入手,介绍有关生平或性格的名人轶事;可以由作品的文学地位和价值入手,介绍它获得过的荣誉和评价;可以由作品中经典人物和情节入手;可以由书中的一首诗、一句台词入手;还可以充分运用影视效果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读《海底两万里》可以先让学生欣赏海底瑰丽奇幻的画面;读《西游记》先让学生讲述已知的西游小故事;读《水浒传》先出示梁山英雄的绰号,猜测众将不同的性格;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简·爱》可以先朗诵主人公那些脍炙人口的独白,感受他们高尚的人格和情感,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学生品味性的精读,培养深度阅读能力,是名著导读教学的着眼点
朱熹说:“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则不敢求乎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逐字逐句仔细地读,细读多思,反复琢磨,反复研究,最终达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的效果。叶圣陶先生把精读解释为“细琢细磨的研读”,他与朱熹一样,强调“精”就是酌字酌句。如仅用浏览式略读来读名著,记大致情节和人物,这只是应对考试的“快餐式”阅读,是浅层的,谈不上文化涵养和艺术熏陶。老师引导学生用精读阅读法,对作品重要细节,细读慢品,既可揣摩人物细腻生动的内心,也可从细微处触摸名著灵魂,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感受力和运用能力。
在《骆驼祥子》名著导读中,可通过引领学生品味文中的语言,对阅读进行相应的指导。《骆驼祥子》中的语言大多以北方方言为主,又以儿化音居多,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因此,可引导学生采用精读和赏析等方法对作品中的语言进行赏析和品读。如:“拉到了,他的汗噼里啪啦地从鼻子尖上,耳朵唇上,一个劲儿地往下滴答……”。又如:“他的心想一个绿叶,被个虫儿用丝给缠起来,预备作茧。”这些语句中都极具儿化音,都是以生活中常见的现状作为喻体,这样的句子,小说中有很多。正如老舍先生说过的,“我写小说与口语相合的要求更高,用最为通俗浅近的词汇代替修辞进行描写,而不是利用漂亮文雅的字来装饰。”由此可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抓住作者的语言特点,让学生品味性的精读,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效果的提升。
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批注是每个章节阅读笔记的重要内容,也是精读的好方法。但学生的批注大多按固定模式、浮在表面,或是对人物简单地加以评价,或是对相关描写笼统地加以赏析。其实,阅读时的随性感悟也是批注的一个重要角度。联系上下文,思考情节设计是否精巧;揣摩人物语言,赏析语言艺术是否精妙都是很好的批注角度。
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就采取运用学到的批注角度多样化的方法,要求学生对保尔见冬妮娅的片段加以批注并且同桌间相互修改。修改后的批注就有了个性:有抓住保尔对冬妮娅称呼由“您”到“你”的,感悟到保尔对冬妮娅去掉戒备产生爱慕之心的微妙情感;也有抓住冬妮娅对保尔前后不同态度,感悟出冬妮娅内心对保尔的期待和爱恋……学生的批注虽有提升,但我还是不满足,继续追问:“是什么让保尔外貌发生如此巨变?此处是否应该联系之前的情节去批注呢?冬妮娅对保尔惊人的变化,故意装出不注意的样子,只是责备了他几句,你注意到此处语言的妙处了吗?”这样的追问,引导学生去阅读保尔与冬妮娅之前见面的情形,体会冬妮娅当时的语言和眼神对保尔产生的作用;也让学生匍匐在字里行间,去体悟冬妮娅连珠炮式责问背后的真实情感。待学生已感悟到这些精彩时,我出示了自己对此所做的批注。看着学生惊叹的眼神,我再次趁热打铁总结到:运用批注精读的方法,可以随时写下自己阅读时所联想的、所思考的或所疑惑的,随性而精细,灵活而深刻,以后大家可以用这种方法完善你们的阅读笔记,提升阅读深度。
四、学生选择性的跳读,加快独立阅读进度,是名著导读教学的着力点
跳读是指在阅读中,有意识的跳过一些无关紧要的句段或篇章,而抓住作品关键性材料的速读方法。鲁迅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那个地方,那么无论多久都不会懂的,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不懂的地方都明白了。”温儒敏教授也指出,要让孩子学会“连滚带爬”地读,“连滚带爬”就要学会跳读。
阅读《西游记》,可以有意忽略一些不精彩的、套路雷同的情节。比如孙悟空由石猴、美猴王、齐天大圣到佛这一过程,可以请学生用跳读方法,迅速找到相关的章节和情节,从回目到具体情节,这一过程的阅读就采用跳读。《西游记》中还有大量的诗词,有些晦涩难懂,与情节关系不大,阅读时也要学会舍弃。三打白骨精情节中,“觔”、“豝”、“摺”等生僻字可以跳过去,不要求学生查字典。“大部头”的名著如果每个字都要查字典,学生早就没有了阅读兴趣,这样做也影响阅读进度。再有一些环境描写如“看不尽峰岩重叠,涧壑湾环……千峰巍列日光寒”等,遇到这些也可采取跳读。跳读可以节省时间,提高阅读速度,把精力放在原著的整体理解和重要的内容中。
五、学生扫描性的速读,提取文本阅读信息,是名著导读教学的突破口
叶圣陶曾说:“如果只注重精读,而忽略略读和速读,功夫只做了一半。”教师要学会巧用“讲故事”的方法,让学生通过扫描性的速读,提取文本主要信息,将主要情节进行“过电影式的回放”,梳理作品的条理,形成整体印象,有趣、有用。同时也便于后面顺着这个切入的点,逐步深入名著。
例如阅读《简爱》,表现了简爱对自由平等的追求、对幸福生活的渴念。概括其成长历程,不必面面俱到,只要把其中一些主要的情节提炼出来即可,这就是速读中的提要式读书法。随后再带领着学生品味小说中娓娓道来的内心独白和色彩斑斓的景物描写,以及悬念的巧妙设计和气氛的渲染。
六、学生自由性的比读,深化学生阅读思维,是名著导读教学的新法宝
比较式阅读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转变了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教学角色,解决了许多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提升了教师在课堂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对所学内容的体验实现了质的突破。
1.横向式比较阅读
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老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阅读《朝花夕拾》中其他作品进行对比阅读。《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关键是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动情点”,通过散文双重视角的叙事线索进行分析,既是对教学内容的延续,又是对散文阅读方法的巩固和发展,从“趣味点”的分析过渡到对“动情点”的分析。《范爱农》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着重关注文本中作者对人物“怀念点”的分析,从初见范爱农到最后范爱农去世,一系列的往事都饱含作者对“友人”的怀念。在阅读推荐中,教师可以重点引导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的分析方法进行对比阅读,从文字中感受情感,了解作者笔下的人和事以及作者的内心世界。这样的教学思路,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横向比较阅读,通过文字逐步走入《朝花夕拾》的世界,走近鲁迅的内心,从而使学生与《朝花夕拾》中的文字产生共鸣。
2. 纵向式比较阅读
阅读《水浒传》时可以在专题探究中,让学生为人物立传;随后阅读《儒林外史》,可以让学生在书中圈点批注,作者如何通过语言描写,把人物情态,性格特征表现出来的。最后通过比较阅读,学生们可以发现施耐庵笔下的江湖豪客与吴敬梓笔下的儒林群像,虽有文士武夫之别,但书中众多人物形象都个性鲜明,栩栩如生。再通过学生深入思考,发现这源于两书作者在人物形象塑造手法中有相同相通之处。《水浒传》、《儒林外史》的作者虽所处时代不同,生平经历、思想意识等也有所不同,但他们塑造的人物身上都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与精神。《水浒传》体现英雄人物的忠孝伦理道德意识;《儒林外史》虽写了杜少卿等少数人身上表现出的与封建社会对立的叛逆精神,但作者塑造的多数人物身上体现出的仍是中国知识分子追求仕进的精神。在语文教学中,比较式的阅读方法,有利于帮助学生清楚的分析和理解出两者的不同,从而深刻的理解文章内容,深化学生思维,促进知识迁移的同时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七、学生针对性的延读,增强自主阅读兴趣,是名著导读教学的延伸点
1.同一部作品中思维系统性的延伸。
有研究表明,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学生的接受度更高,课堂教学的氛围也更活跃,更能体现自主合作学习。在名著导读的教学中,思维导图作为用于打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种策略,以此激发学生主体的自主学习活力,产生师生合作探究的发散性教学课堂。可以说,思维导图既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特点,又契合有效教学的课堂生成。
在名著导读的专题探究中,教师可利用思维导图的伸展特性调动学生的思维联想,如在布置《骆驼祥子》的阅读后,定期开展这一专题的讨论课,以“祥子”这一形象为中央图案就可以预设出不同的发散分支:以场景为分支,可以提炼出“人和车场”、“大杂院”、“曹家”、“军营”等场景,让学生以此为思维放射的联想基础,生发出阅读经历中联想到的人物与事件;以“买车”故事的三起三落为关键联想点,串联起人物情节的发展脉络。学生根据兴趣自行分组讨论来完善思维导图。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者把控课堂教学走向,学生作为参与者和建构者,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最终成果的展示又能对不同讨论组间的思考空白进行填补,提升学生对名著有更全面的把握。这种讨论形式下图像化的呈现,“不仅显示一些事实,而且把事实之间的关系也列出来,就让学生自主的对课题有更深的理解,而且最终的思维导图也会成为师生合作的探究性成果,学生可以在自主阅读和重读文本中进行修改完善,实现自主性课堂的教学意义。
2.同一题材作品中内容广度性的延伸。
对于初中名著的导读,仅利用课上的时间去引导是不够的。必须把阅读延伸到课外,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这样不仅可以落实名著阅读要求,还可以使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水平自主阅读。对于课外阅读的指导,我们要针对学生的情况,做到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并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将课外阅读名著时的心得记下来,老师进行定期的检查,来促进学生进行课外名著阅读。在读完《红星照耀中国》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信仰,理解了长征精神的内涵,懂得青少年该如何传承长征精神之后,可以有针对性的再去阅读关于长征精神的其他纪实文学《长征》,以便更好的回顾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感受历经苦难依然高扬的革命理想,认识到面临艰难永不屈服的革命精神,体会到个人与民族命运融为一体的生命荣光。
八、师生交流性的议读,提高审美鉴赏素养,是名著导读教学的乐趣点
文学作品不仅有精华,也有糟粕,教师要做的是带领学生走进文学殿堂,还要帮助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去伪存真,辨别是非,学生方能前承古典文化精髓,后感当今时代脉搏,不致在茫茫书海中迷失方向。师生的交流互议不仅局限于书本,在课堂外,教师也可以提供舞台,如举办读书报告会,与学生交流名著阅读体验,结合名著阅读内容为学生编课堂剧,让学生进行情节演示,学生能在体验中更好地领悟名著所表达的意义,感受到名著阅读的乐趣,进一步提高名著阅读教学效果。
在师生共同阅读《昆虫记》后,我进行了读书分享会。有同学这样表述:“昆虫是地球生物链上不可缺少的一环也是人类的好朋友,尊重了昆虫的生命就等于尊重了我们自己。我们的世界因昆虫而精彩!”。也有同学感叹道:“小小的昆虫也有亲情、爱情、友情……它们同样有生存的权利,我们都应该尊重昆虫的生命。从现在开始让我们都来热爱这群可爱的小精灵吧!”。还有同学认识到“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它的两面性,昆虫在捕食猎物时是无比凶残的,但在哺育儿女时却是满怀深情的。在交流到萤火虫吸食蜗牛的肉体一章时,有同学发表了观点:“外表美丽的萤火虫内心却是无比的阴险狡诈,今后我们看待事物不要被他们美丽的外表所迷惑,一定要看清事物的本质以免上当受骗。”这样的读书交流会同学们畅所欲言,他们深刻独到的见解令人折服,发人深省……小小的昆虫,激起了同学们对阅读的极大兴趣;领略到了法布尔哲学家的思考,美术家的视野,文学家的抒情。引发了学生对自然和科学知识的无限热爱,拨动了他们对生命和爱的感动的心弦……
总之,通过教学实践,名著导读在读法上采取教师先读和导读,学生精读、跳读、速读、比读、延读,师生议读八种方式;明确了名著导读教学的前提、发现了基础、找到了着眼点、抓住了着力点,寻找到了突破口、获得了新法宝、探究到了延伸点、享受到了乐趣,提升了名著导读教学的艺术性,激发了学生积极阅读的兴趣,促进了学生独立、自主的深度阅读,初步形成了阅读习惯化、常态化,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阅读的内驱力。希望通过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的有效开展,让学生能喜欢语文学科,爱上名著阅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闫学.给教师的阅读建议[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3]冯善亮.“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的名著导读:变化与对策 [J].课程教学研究,2017(5):43-46
[4]柯泽华.“统编本”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策略新探[J].新课程研究,2018(12):111-113
[5]张敏.全科阅读引领下的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策略研究[J].语文教学通讯,2019(8):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