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生活化理念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张小英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中心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来源于生活的道德与法治,其知识学习的目的是促进学生以规范的言行回归生活,进行正确的道德实践和法制实践。本文从四个方面探讨了生活化理念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问题。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理念;应用
  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各种思潮也随互联网普及而流传而来。对甄别能力欠佳的小学生来说,他们思想道德很容易受到浸染,在知情意行上出现或这或那问题。目前,在全面践行“七彩德育”的课改背景下,小学生思想状况水平已经引起了一线教育仁人的广泛关注。而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学校德育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担当着学生思想意识、法制意识和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重任,必须应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教学思考。我县虽然力度大,从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色彩维度对学生进行德育实施,但系统的德育教育主阵地还是在课堂,道德与法治便是最有力的育人载体平台。为了充分发挥其德育阵地优势,我们在教学创新上也在不断探策寻略,而生活化理念的出现与实施,无疑给这教学难题的破解带来了曙光,为学生健康成长保驾也护航。
  小学阶段是学生思想形成的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加强道德与法治教育,不仅易改变在学生脑中未生根的观念和认知,还可加速形成新的道德观点和实践能力。而生活化理念从学生最基本的行为启育,结合生活实际需要,通过实实在在活动和案例,让学生在鲜活的事例中看到非此及彼的言行导向,从而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能力和践行能力。下面,我结合实践,谈谈生活化理念指导下的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实践路径策略。
  一、创设生活化宽松氛围
  德育实施,不能象传统,教师的“满堂讲”只能给课堂蒙上一层严肃氛围,给人强制感和压迫感。而倡导学生主体的新课改实践中,教师化教为导,变为服务,为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品德提供知识、方法和动力支持。因此,为了使学生大放主体光芒,就必须提供更加宽松的氛围,让学生获得心理自由感,产生“我要学”之需。而生活化理念的实施,其首要要求就是在此,要求教师以微笑进课堂,以建立良好师生关系为前提,通过准确而生动的,甚至还有幽默化的语言施教,以此来营造轻松氛围,让学生感受到课堂愉悦而不再拘束。例如,在学习“我们爱整洁”内容时,为了使教学更加生活化,我们就可把学生一天中睡觉、在家、在校是如何整理整洁等行为视频化,让学生看到一个爱整洁孩子的所作所为。同时,也通过视频呈现没有形成爱整洁习惯的孩子的生活画面,让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看到美好生活从我做起的重要性。这样的教学,不仅少了空洞多了愉悦,还让学生感受到了形成好习惯的重要性。这就是生活化理念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典型实施,对小学生来说,只要呈现相关事例,不需要教,更不需要反复强制,他们都会看到加强自我教育,形成好习惯的重要,由此在践行中形成正确的态度和做法。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
  道德与法治教学,在生活化理念指导下践行,必然需要把教学内容进行生活化处理。从现行教材来看,很多内容都是基于教材插图进行讲解的。这些插图就充当了打通生活经验的平台,在唤起学生生活记忆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而我们教学,除了要抓好这此宝贵的生活化资源外,还要进一步生活化,使之符合本班学生学习实情,这种生活化更接地气,更有利于学生生活的感同身受。例如,在教学《我们班的成长足迹》这一课,教材要求通过回忆过去三年来的点点滴滴来唤起学生生活记忆,插图虽多,但内容都是编者提供的,不能唤起学生对过去的回忆。而在教学时就把保存在班级QQ群空间中的三年来学生活动场景视频再现于学生视野中,从一年级入学到三年级末的学校活动和班级活动如同放电影似的,让学生扫描式观赏。这样的生活化教学,真实可信,学生从视频场景中感受到班级成长足迹,也感受到自我的成长快乐。这是生活化理念指导我的教学实践,从那可以看出,不仅让学生学得愉悦快乐,而且还让他们看到了自我在身体上的成长和心理上成长。
  三、开展生活化体验与实践
  道德是一种认知,更是一种能力,没有反复体验和实践,是难以形成正确认识和道德实践能力的。学校“七彩德育”活动虽多,但很多时候只有部分学生参加,没有班级授课这样有育人的全员性。因此,在教学时,我们可结合班级实际,开展知情意行的体验性活动实践,让学生人人参与。例如,在《我们的班规我们订》中,就很强调学生的全员参与,要求他们人人参与,人人都是班规制订的主体。教学时,除了课堂的畅所欲言,就是要求学生通过信息化的传统方式建言献策---“我的出金子”“交流园”“班规大搜索”“我的设计”等,无不体现参与的主体性和全员性。这样的教实则为引,鼓励学生成为班上合格一员必须要为班的成长贡献力量。这实际上就是学生的生活化实践,其中的体验能促进学生集体意识的形成---班级是我家,好要靠大家的思想。而且,在这样的实践中,学生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
  四、建立生活化的评价标准
  说到底,道德与法治教学,是为学生生活服务的学科,生活是检验学生道德行为和法制观念的真正平台。因此,评价学生知情意行是否符合现实,就必须建立生活化的评价标准,让学生更进一步明了道德与法治学习的现实性和实用性。因此,在教学评价时,我们着力考察学生外在行为以及由此指导学生发出该行为的背后动机,通过生活化的评价标准对学生行为进行评价,并将结果记录在其成长档案袋中。
  总之,生活化理念是道德与法治教学值得信赖的思想,有利于教,更利于促进学生成长,能为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认知和法制情怀果敢担当。
  参考文献:
  [1]陈波,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渗透[J].考试周刊,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