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论小学科学有效教学的实践策略
【作者】 田 广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鸣钟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选用有效教学策略,才能达到有效教学之追求。对于小学科学这样的学科,我们可从拓展实验材料渠道、选用生动有效策略和引导学生积极探究等三种实践路径来实现预期。
关键词:小学科学;有效教学;实践策略
小学科学是肩担学生科学启蒙教育的重要课程,在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上是其他学科不可比拟的。纵观其学科特征,它有着数学学科的严谨性、语文学科的情景性、物理学科的神奇性, 也有着哲学学科的方法性。因此,其给很多人的感觉就是一门综合性学科,要教好或学好,就需要多样化的知识作铺垫。传统科学教学,大多以讲代宣,析条条知识,让学生背记。这样的大海捞针式的机械记忆,加重了学生学习负担,效果还不尽人意。在高呼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五育合一”课改中,小学科学必须走出传统“背多分”的记忆学习模式,去“应试化”,才能在素质教育大旗上让学生学得生动且有意义。那怎样才能有效教,让学生有效学呢?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进行了教学策略探究实践。
一、拓展实验材料渠道
以实验为基础,是自然学科的通例,科学学科也不例外。而科学要实现有效教学,就必须注重实验教学的效率和效益。而我们知道,实验是基于实验器材进行操作的实践,没有实验材料,就好比空中楼阁。现行科学实验的材料大多来自学校实验室。而在强调学生主体的新课改实践中,鼓励学生收集实验材料渐渐成为一种倾向。这样的好处就在于能有效培养学生材料收集与整理能力,是促进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提升的另一种培养方式。但随着条件变迁,即使发动学生收集,也难以找到。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我们教师转变思路,从另一角度来考虑实验材料的渠道问题。例如,在教学《动物的生命周期》中,教材实验是以蚕为材料进行的,但学校实验室没有这种活性蚕,就需要学生带。但现在养蚕人少,即使在我们农村也很少见,找到蚕就更难了。那如何找到我们实验需要的材料,就成为我们科学教师应着重考虑的问题。实践中,我让学生把寻找的目光从现实转向了网络,通过QQ、微信发朋友圈的方式进行寻找,结果很多学生都如愿发找到了。也有个别学生通过淘宝方式购买,也达到了预期效果。
转变寻找材料角度,不仅用于实验材料上,在实验器材上也是可以的。一些没有替代品的实验器材,我们就可通过自行采购来做到人手一份。这样就可保证实验教学的有效开展了。
二、选用生动有效策略
有效教学既需要拓展实验材料和资源,又需要教学组织过程生动新颖,形成有效的教与学氛围,让学生在师生互动中达到对话,使科学课堂发挥主阵地优势而达到有效育人效果。
(一)多媒体施教。我校虽是农村学校,但多媒体进课堂早已实现,并成为了常态教学的重要手段。从这几年教学实践来看,小学科学在多媒体这种科技工具辅助下,效果是非常明显的。例如,《沉与浮》的教学,在多媒体助力下,其使教师反复讲解都难以形象的知识变得生动直观,很多学生一目了然,知道了沉与浮二者对换的条件和原因。从学生经验出发,通过演示铁皮的沉与浮,很快就理解了难点。这种以多媒体施教的小学科学课堂,显然达成了有效这个预期。
(二)情境化施教。情境是让课堂变得生动有吸引力的重要方法,在实现“三活课堂”的策略探寻中常常被提及。小学科学是门来源于生活的学科,图文并茂的编排虽然打通了教材与生活的关系,但要诱发学生生活化思考,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实施情境策略。精心设计的科学教学情境,在激趣和诱思上效果特别明显,能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并迅速思考。例如,在《溶解》学习中,让学生看到盐置于水和沙置于水的两种截然不同效果,思考能溶解的物质的特性是什么。这样的情境诱思性在打破学生认知结构时被放大,可以看到很多学生为了弄情究竟而主动进行实验探究。
三、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与探究精神上,科学教学不遗余力。而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则需要反复进行实践,才能形成能力。因此,在有效教学思想指引下,搭建平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活动的探究,是我们达成新课标要求的重要实践。那怎样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呢?就是要充分科学学科优势,引导学生先思考,制定问题解决行动计划,思考好要达到的效果,这样才能有的放矢而不盲目。实践中,我们可利用导学案引导学生进行程式化的探究活动: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方案---探究学习---展开交流---汇总形成,这样的操作,对于学习目标性欠佳的小学生来说,便于他们形成探究套路,形成探究习惯和能力。
就拿《物体的热胀冷缩》这个教学平台来说,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就是一个很好载体。实践中,我们可设计一个实验,用试管装满水,再把试管浸入冷水中。此时,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很多学生都看到了鼓起的一端逐渐减小的变化。这时,我们请学生交流讨论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当然,很多学生在总结中自然得到了“物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这一结论。这个过程之所以高效,完全是在学生根据这一课的导学案进行了探究学习,很多原因在探究中就明了一些。再把问题带进课堂,由于方向性明确,所以听课针对性强,效果自然就好。
综上所述,小学科学课程要紧跟时代,强化效能落实。对于其课堂,就要把目标定位于有效教学,在启蒙中实现高质量的培养与教育。特别是在学生好奇心和探究欲强这两种资源的运用上,更要想方设法实现手段上的创新,尝试学生主体操作,通过多平台、多机会,实现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大幅提升。
参考文献:
[1]李敏慧,让小学科学课堂充满活力的方法探寻[J],教育研究,2017年。
关键词:小学科学;有效教学;实践策略
小学科学是肩担学生科学启蒙教育的重要课程,在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上是其他学科不可比拟的。纵观其学科特征,它有着数学学科的严谨性、语文学科的情景性、物理学科的神奇性, 也有着哲学学科的方法性。因此,其给很多人的感觉就是一门综合性学科,要教好或学好,就需要多样化的知识作铺垫。传统科学教学,大多以讲代宣,析条条知识,让学生背记。这样的大海捞针式的机械记忆,加重了学生学习负担,效果还不尽人意。在高呼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五育合一”课改中,小学科学必须走出传统“背多分”的记忆学习模式,去“应试化”,才能在素质教育大旗上让学生学得生动且有意义。那怎样才能有效教,让学生有效学呢?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进行了教学策略探究实践。
一、拓展实验材料渠道
以实验为基础,是自然学科的通例,科学学科也不例外。而科学要实现有效教学,就必须注重实验教学的效率和效益。而我们知道,实验是基于实验器材进行操作的实践,没有实验材料,就好比空中楼阁。现行科学实验的材料大多来自学校实验室。而在强调学生主体的新课改实践中,鼓励学生收集实验材料渐渐成为一种倾向。这样的好处就在于能有效培养学生材料收集与整理能力,是促进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提升的另一种培养方式。但随着条件变迁,即使发动学生收集,也难以找到。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我们教师转变思路,从另一角度来考虑实验材料的渠道问题。例如,在教学《动物的生命周期》中,教材实验是以蚕为材料进行的,但学校实验室没有这种活性蚕,就需要学生带。但现在养蚕人少,即使在我们农村也很少见,找到蚕就更难了。那如何找到我们实验需要的材料,就成为我们科学教师应着重考虑的问题。实践中,我让学生把寻找的目光从现实转向了网络,通过QQ、微信发朋友圈的方式进行寻找,结果很多学生都如愿发找到了。也有个别学生通过淘宝方式购买,也达到了预期效果。
转变寻找材料角度,不仅用于实验材料上,在实验器材上也是可以的。一些没有替代品的实验器材,我们就可通过自行采购来做到人手一份。这样就可保证实验教学的有效开展了。
二、选用生动有效策略
有效教学既需要拓展实验材料和资源,又需要教学组织过程生动新颖,形成有效的教与学氛围,让学生在师生互动中达到对话,使科学课堂发挥主阵地优势而达到有效育人效果。
(一)多媒体施教。我校虽是农村学校,但多媒体进课堂早已实现,并成为了常态教学的重要手段。从这几年教学实践来看,小学科学在多媒体这种科技工具辅助下,效果是非常明显的。例如,《沉与浮》的教学,在多媒体助力下,其使教师反复讲解都难以形象的知识变得生动直观,很多学生一目了然,知道了沉与浮二者对换的条件和原因。从学生经验出发,通过演示铁皮的沉与浮,很快就理解了难点。这种以多媒体施教的小学科学课堂,显然达成了有效这个预期。
(二)情境化施教。情境是让课堂变得生动有吸引力的重要方法,在实现“三活课堂”的策略探寻中常常被提及。小学科学是门来源于生活的学科,图文并茂的编排虽然打通了教材与生活的关系,但要诱发学生生活化思考,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实施情境策略。精心设计的科学教学情境,在激趣和诱思上效果特别明显,能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并迅速思考。例如,在《溶解》学习中,让学生看到盐置于水和沙置于水的两种截然不同效果,思考能溶解的物质的特性是什么。这样的情境诱思性在打破学生认知结构时被放大,可以看到很多学生为了弄情究竟而主动进行实验探究。
三、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与探究精神上,科学教学不遗余力。而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则需要反复进行实践,才能形成能力。因此,在有效教学思想指引下,搭建平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活动的探究,是我们达成新课标要求的重要实践。那怎样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呢?就是要充分科学学科优势,引导学生先思考,制定问题解决行动计划,思考好要达到的效果,这样才能有的放矢而不盲目。实践中,我们可利用导学案引导学生进行程式化的探究活动: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方案---探究学习---展开交流---汇总形成,这样的操作,对于学习目标性欠佳的小学生来说,便于他们形成探究套路,形成探究习惯和能力。
就拿《物体的热胀冷缩》这个教学平台来说,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就是一个很好载体。实践中,我们可设计一个实验,用试管装满水,再把试管浸入冷水中。此时,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很多学生都看到了鼓起的一端逐渐减小的变化。这时,我们请学生交流讨论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当然,很多学生在总结中自然得到了“物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这一结论。这个过程之所以高效,完全是在学生根据这一课的导学案进行了探究学习,很多原因在探究中就明了一些。再把问题带进课堂,由于方向性明确,所以听课针对性强,效果自然就好。
综上所述,小学科学课程要紧跟时代,强化效能落实。对于其课堂,就要把目标定位于有效教学,在启蒙中实现高质量的培养与教育。特别是在学生好奇心和探究欲强这两种资源的运用上,更要想方设法实现手段上的创新,尝试学生主体操作,通过多平台、多机会,实现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大幅提升。
参考文献:
[1]李敏慧,让小学科学课堂充满活力的方法探寻[J],教育研究,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