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论生物实验有效教学教师应具备的素养
【作者】 苗志文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双星初级中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生物实验有效教学效果的实现,在教师层面,需要教师具备多种教学素养。本文探讨了实验教师应有严谨的科学实验教学作风,能掌握各种实验工具的使用方法,能熟练驾驭教材的每一个实验等方面的实践素养。
关键词:初中生物;实验;有效教学;教师素养;具备
打铁还需自身硬。随着“五育合一”深入推进,教学开放性和媒体选择的多样性,以及资源甄别的复杂性,对教师课堂教学的素养要求越来越高。看似简单的“三活课堂”理念,但真正有效践行与落实,还需要我们不断提高自身教学素养,在观念更新前提下能灵活进行教法活用和资源活化选择。这都需要我们教师具备良好的实践能力和教学智慧。对于长期实施初中生物教学的我们来说,基本的知识虽然不再挚肘课堂实施,但要获得理想效果还需要我们在教法、资源、活力三个维度上不懈努力,才能使生物教学达到有效育人之境界。而实验又是生物学科的重中之重,在达成新课标“科学启蒙”、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能力的目标中又是不可或缺的载体和平台。故而,作为一线生物教学的教师,就应结合县级教改理念,充分发挥“三活课堂”理念引领作用,使之在有效教学追求路上让学生获得更好的生物教育。当然,话在嘴上还须落实,才能变预期为育人实践。下面,我结合新教改,谈谈生物实验有效教学中教师应具备的教学素养。
一、要有严谨的科学实验教学作风
生物实验是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内容,本身容不得半点虚假和马虎,生物探究实验本身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用科学的理论解释问题,而不能草率从事,马马虎虎,本来做不出的实验结果或与课本结论不符,匆忙下结论,造成实验失真。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细微发现,引导学生从细微的特殊现象的发现中去寻找问题的本质,激发学生想象、思考和灵感。在这过程中,教师应对他们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使之树立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既是对学生主体性的激发,又是对“活力展现”理念的有效践行。同时,作为一线生物教学实践者,还要高度认识实验探究和其他实践活动在生物实验教学中的积极意义。只有从心底认识到位,才会在教学中主动运用教材中的那些平台去引领学生实践。这对于培育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能力是极有帮助的。
二、需熟练掌握各种实验工具的使用方法
不论是“活化资源”还是“活用教法”,熟练掌握工具使用方法,都是其前提和必需。我们知道,生物探究实验,常常要制作临时装片,如果技术掌握不好,就得不到应有的实验结果。如:在鉴定脂肪的实验中,要制作花生切片,切片要薄,只有一层细胞,实验效果最好。经过反复探索,改用左手拇指和食指垂直捏压花生下端,右手拿刀片横向切割,切下的薄片就会很薄,浮在水面上,而用苏丹III染色时间也不宜过长,1-2分钟就行,这样制作出来的装片在低倍显微镜下就可看到一个个橘黄色的脂肪微粒。
生物探究实验经常要用到显微镜,如:“观察叶绿体”、“观察胞质流动”、“观察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等实验,都离不开显微镜。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指导学生快速、准确地找到目标,就需要教师熟练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和技巧。记得刚毕业不久,带领学生做“观察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的实验,课前只是照课本的方法步骤复习了一遍,没胡去实际操作。结果给同学做示范时,反复操作了几遍,也没有找到目标,结果可想而知,不但急得满头大汗,而且在学生面前丢足了面子,学生对你的信任程度也大大降低。“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从此以后,一有空我就到实验室,反复操作,掌握了一整套科学熟练的基本功,现在只用10秒钟就能给学生做出示范,学生按照我指导的方法去做,也能快捷、准确地达到实验要求,学生的情绪非常高涨,求知欲更强,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深刻理解,从而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三、需熟练驾驭教材的每一个实验,不能生搬硬套
课本上的实验,有一些实验材料由于受到地域的限制,时间、季节的限制,不容易获得,而且有些材料成本高,药品多,难配齐,有些实验耗时长等原因,实验较难完成。这就需要教师在充分了解实验的本质前提下,做一些尝试和改进,力争达到实验要求。
如做“观察叶绿体”和“观察细胞质流动”的实验,教材选用的材料是黑藻,有时候不易找到,经过摸索,我在水中发现了另一种植物,当地叫做“扁担萍”,它的叶片较黑藻大,叶片薄,透光性较强,叶绿体较在,在低倍镜下,就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叶绿体的形状,而且在低倍镜下,看到细胞带动叶绿体巾着长方形的液泡做快速的环形流动,效果非常好。
又如在做“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里,课本用的是洋葱表皮,洋葱表皮太薄,不容易撕取,同时液泡里面的色素颜色不是很深,不容易观察,经探索,我改用扁担草代替洋葱表皮,用质量分数的30%的蔗糖溶液滴在叶片上,观察时,把视线集中在体积小的细胞上,以叶绿体为标志,由于失水,细胞质带动叶绿体向细胞核外聚集,结果使细胞质和细胞壁之间留下了一片白亮的条带,证明细胞发生了质壁分离现象,再滴上几滴清水后,低倍镜下,清晰地看见叶绿体慢慢发生了吸水而使质壁分离复原的现象。
总之,生物实验教学,要实现学生生物核心素养有效提高目标,就需要教师夯实培养者的教学功底。如果自身没有较好的专业素养和实验教学素养,又怎么能用“一桶水”的功夫来实现“一碗水”的效果呢?所以,在全面践行学生主体,一切为学生发展着想的教改当前,我们必须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素养,以良好的知识、方法、能力等方面的素养去培育和促进学生发展。
参考文献:
[1]夏小梅,生物实验教学教师应具备的教学素养探讨[J].华夏教师,2017年。
关键词:初中生物;实验;有效教学;教师素养;具备
打铁还需自身硬。随着“五育合一”深入推进,教学开放性和媒体选择的多样性,以及资源甄别的复杂性,对教师课堂教学的素养要求越来越高。看似简单的“三活课堂”理念,但真正有效践行与落实,还需要我们不断提高自身教学素养,在观念更新前提下能灵活进行教法活用和资源活化选择。这都需要我们教师具备良好的实践能力和教学智慧。对于长期实施初中生物教学的我们来说,基本的知识虽然不再挚肘课堂实施,但要获得理想效果还需要我们在教法、资源、活力三个维度上不懈努力,才能使生物教学达到有效育人之境界。而实验又是生物学科的重中之重,在达成新课标“科学启蒙”、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能力的目标中又是不可或缺的载体和平台。故而,作为一线生物教学的教师,就应结合县级教改理念,充分发挥“三活课堂”理念引领作用,使之在有效教学追求路上让学生获得更好的生物教育。当然,话在嘴上还须落实,才能变预期为育人实践。下面,我结合新教改,谈谈生物实验有效教学中教师应具备的教学素养。
一、要有严谨的科学实验教学作风
生物实验是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内容,本身容不得半点虚假和马虎,生物探究实验本身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用科学的理论解释问题,而不能草率从事,马马虎虎,本来做不出的实验结果或与课本结论不符,匆忙下结论,造成实验失真。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细微发现,引导学生从细微的特殊现象的发现中去寻找问题的本质,激发学生想象、思考和灵感。在这过程中,教师应对他们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使之树立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既是对学生主体性的激发,又是对“活力展现”理念的有效践行。同时,作为一线生物教学实践者,还要高度认识实验探究和其他实践活动在生物实验教学中的积极意义。只有从心底认识到位,才会在教学中主动运用教材中的那些平台去引领学生实践。这对于培育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能力是极有帮助的。
二、需熟练掌握各种实验工具的使用方法
不论是“活化资源”还是“活用教法”,熟练掌握工具使用方法,都是其前提和必需。我们知道,生物探究实验,常常要制作临时装片,如果技术掌握不好,就得不到应有的实验结果。如:在鉴定脂肪的实验中,要制作花生切片,切片要薄,只有一层细胞,实验效果最好。经过反复探索,改用左手拇指和食指垂直捏压花生下端,右手拿刀片横向切割,切下的薄片就会很薄,浮在水面上,而用苏丹III染色时间也不宜过长,1-2分钟就行,这样制作出来的装片在低倍显微镜下就可看到一个个橘黄色的脂肪微粒。
生物探究实验经常要用到显微镜,如:“观察叶绿体”、“观察胞质流动”、“观察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等实验,都离不开显微镜。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指导学生快速、准确地找到目标,就需要教师熟练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和技巧。记得刚毕业不久,带领学生做“观察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的实验,课前只是照课本的方法步骤复习了一遍,没胡去实际操作。结果给同学做示范时,反复操作了几遍,也没有找到目标,结果可想而知,不但急得满头大汗,而且在学生面前丢足了面子,学生对你的信任程度也大大降低。“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从此以后,一有空我就到实验室,反复操作,掌握了一整套科学熟练的基本功,现在只用10秒钟就能给学生做出示范,学生按照我指导的方法去做,也能快捷、准确地达到实验要求,学生的情绪非常高涨,求知欲更强,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深刻理解,从而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三、需熟练驾驭教材的每一个实验,不能生搬硬套
课本上的实验,有一些实验材料由于受到地域的限制,时间、季节的限制,不容易获得,而且有些材料成本高,药品多,难配齐,有些实验耗时长等原因,实验较难完成。这就需要教师在充分了解实验的本质前提下,做一些尝试和改进,力争达到实验要求。
如做“观察叶绿体”和“观察细胞质流动”的实验,教材选用的材料是黑藻,有时候不易找到,经过摸索,我在水中发现了另一种植物,当地叫做“扁担萍”,它的叶片较黑藻大,叶片薄,透光性较强,叶绿体较在,在低倍镜下,就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叶绿体的形状,而且在低倍镜下,看到细胞带动叶绿体巾着长方形的液泡做快速的环形流动,效果非常好。
又如在做“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里,课本用的是洋葱表皮,洋葱表皮太薄,不容易撕取,同时液泡里面的色素颜色不是很深,不容易观察,经探索,我改用扁担草代替洋葱表皮,用质量分数的30%的蔗糖溶液滴在叶片上,观察时,把视线集中在体积小的细胞上,以叶绿体为标志,由于失水,细胞质带动叶绿体向细胞核外聚集,结果使细胞质和细胞壁之间留下了一片白亮的条带,证明细胞发生了质壁分离现象,再滴上几滴清水后,低倍镜下,清晰地看见叶绿体慢慢发生了吸水而使质壁分离复原的现象。
总之,生物实验教学,要实现学生生物核心素养有效提高目标,就需要教师夯实培养者的教学功底。如果自身没有较好的专业素养和实验教学素养,又怎么能用“一桶水”的功夫来实现“一碗水”的效果呢?所以,在全面践行学生主体,一切为学生发展着想的教改当前,我们必须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素养,以良好的知识、方法、能力等方面的素养去培育和促进学生发展。
参考文献:
[1]夏小梅,生物实验教学教师应具备的教学素养探讨[J].华夏教师,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