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论小学语文中段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作者】 陈晓艳

【机构】 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龙台镇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责任重大。作为一线语文教师,应采取有效方法实施。本文从情境创设、利用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激活学生生活经验和阅读反思等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中段;阅读教学;有效策略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语文能力培养的最重要平台。新课程改革特别重视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但这项能力培养,与其他能力培养比较起来,难度更大,所需要时间更长。而新课标的强调,这无疑为我国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当然对教师来说无疑是一次长久挑战。在新的课程改革下,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创新策略,通过有效的实践,从兴趣开始,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用爱的行动和方法来指导学生,以及“捧着一颗心来,不带一根草去”的奉献精神,投注到教育事业中,教会学生阅读,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阅读教学的主人。下面,我结合小学语文中段阅读教学谈谈有效策略。
  一、创建一个可以激发阅读热情的教学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用全副精力去学习。我们知道,教学过程是一个认知过程,在认知过程中必须涉及良好的情感参与。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创建一个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热情的教学环境,这样的环境,也称情境。我们说:没有情境的教学就像一杯白开水,而学生则无法品尝。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条件,主动搭台,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读书,以品味书中佳肴美术。而创建这样情境的方法很多,故事法、音乐法、游戏法、探究法等,都可以创建情境。实践告诉我们,不同情境作用不同,用于的教学流程也各有异。这一点,需要我们教师因地制宜,有效实施,才能使阅读教学有较好的有效性。
  二、利用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阅读是个性化行为,学生自主阅读,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要追求。而要实现这个效果,则需要我们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学习方法,让他们在在阅读学习中有的放矢。而对于小学生,他们则需要我们引导,他们才能一步步完成学习任务。而这种“引导”化为实践就是阐明他们的阅读目标,让学生体现教学重难点的一个个小问题中进行有目的性解决。这就是所谓的利用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的教学实践。落实到具体教学中,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第一,指导预习,做好课堂阅读。由于小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一开始我们应用导入教学时间集中指导课文阅读的学习方法,从阅读课文到阅读时的思考,然后使用字典查找生字新词。我们知道,让学生逐渐掌握了预习的训练方法,形成了上课前的自主预习习惯,课堂效果就会有较大提高。通过在课堂上自学能力的训练,也为学生课扣阅读创造了条件。其次,训练学生静思默读,将快速阅读与精准阅读相结合。新的课程标准对不同阶段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因为阅读不仅仅是简单地使用某种方法,但方法是第一位的。学生只需要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并结合起来就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第三,出示阅读学习目标。每次阅读文章时,我们都会设定一个目标,但是对于中段小学生来说,要有一个清晰的阅读目标意识。否则,目标不明确,就会适得其反,效率低,效果差。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地找到自己的阅读目标。通过大量阅读,学生可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只有当学生完全理解他们的阅读学习目标时,他们才能更加活跃而积极,学习更有目的性,而不是盲目跟从老师,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三、唤醒学生生活经验,实现情感共鸣
  教学,就是一种唤醒,一种激活。我们知道,有效的阅读教学中是基于学生语文现实的,新课标要求基于学生生活经验施教。因此,在教授新知时,我们应多作学生潜在生活经验的激活与唤醒,让他们身同感受成为理解课文的阶梯,以引起情感共鸣而进入快速理解的状态中。首先,当学生阅读课文时,他们会充分调动他们的生活积累和经验。第二是要注意重复阅读,以形成对阅读中文本内容的一般理解,尤其是精彩段落的兴奋和沮丧等负载情感魅力的句子和段落。第三是尊重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常言说得好:“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阅读文本时的生活经历不同,学生会有不同的理解。实践中,即使学生的理解有偏见,老师也只能指导他们而不能轻易否认他们,更不能用所谓的标准答案来判断他们的思考成果。只有这样,才能消除学生的阅读畏惧心理,增强学生阅读主动性,从而使学生阅读素养不断提高。通过使用这种教与学方法,学生将初步获得成功。这要求教师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并通过示范教学来“展示方法”,增强阅读实践能力。
  四、鼓励学生在阅读反思后尝试写作
  当学生阅读完课文后,我们教师就应要求学生认真思考课文,分析课文的结构和布局,优美的句子以及课文的含义,并从中习得方法,积累优美语言---从叙述中学习清晰而有条理的叙述方法,从解释性文本中学习解释事物和澄清事物的途径。作为中段阅读教学,我们不宜要求过高,逐步进行,这是中段向高段过渡的教学做法,要实现这样效果,课文阅读不仅要停留在阅读过程中,还应在阅读之外进行认真的反思,使学生从课堂阅读过渡到课外实践,从尝试写作中提高自身写作能力,在读写结合中实现多方面的综合提高。
  总之,要提高小学语文中段阅读教学效果,还有很从有效方法。作为一线教师,在新课改带动下,我们应走出传统,弃“应试”做法,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创新,让学生在阅读学习中有丰富的发展机会,并获得良好的语文教育,实现自我成长。
  参考文献:
  [1]夏春平,浅谈提升小学四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成效的有效方法[J].教育学,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