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幼儿园区域游戏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作者】 左 苹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喜捷幼儿园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幼儿园活动中提出要为幼儿创造丰富多彩的区域游戏环境,让其能自主开展游戏,从而逐渐培养幼儿的实际操作能力,便于教师观察幼儿的发展路径。但是目前幼儿园区域游戏中多存在资料匮乏等问题,两极分化的环境导致制定的相关规则不能实现标准化,这就需要相关教师采取正确的指导方法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游戏理念与游戏观,从而促进其向着健康的方向长远发展。
关键词:幼儿园;区域游戏;指导方法
目前我国教育水平在不断深化,人们的价值理念在不断发生转变,传统幼儿教育已不能紧跟新时代发展步伐。幼儿园区域游戏指的是开展幼儿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为幼儿创建丰富多彩的游戏环境后,充分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让其自主创造并选择相关的游戏活动,教师只需充分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加强师生间的沟通交流,促进幼儿健康发展即可。
一、选择合理的活动内容
首先,内容的选择应服从于目标。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常常发现区域活动的目标是相对于教学活动而言的,可以分为大目标,阶段性目标。有时,一个目标可以通过不同的区角来实施。如,在培养小班幼儿手眼协调能力时,我们通过串珠子、用小勺喂食、夹海绵等系列活动来达到阶段目标。有时,一个区角也可以达到几个不同的教育目标。如,在“奇妙的口袋”里摸图形、拼图形活动既是数学形状概念的学习,又是触摸能力的培养。总之,内容与目标相匹配了,我们才能有目的的投放所需的材料。
其次,根据幼儿的兴趣选择活动的内容。
在选择区域活动内容时,教师要关注幼儿的需要和兴趣,使区域活动中的各项活动及时满足幼儿并促进幼儿发展。如,在开展“逛商店”的主题活动时,我看到我班幼儿对衣服上的图案、式样很感兴趣,便在美工区开展了“设计服装”的活动。活动中幼儿能运用多种材料设计衣服,了解了四季衣服的不同特点,从设计衣服式样到装饰衣服图案,他们的绘画、剪纸等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他们还把自己设计的服装放到“百货店”中卖,体验了与同伴分享的快乐。
二、投放丰富开放的材料,促进幼儿自主性学习以及创造力的发展
自主性学习与创造活动自然是离不开操作材料的,操作材料是开展游戏的物质保证,也是丰富游戏内容、发展幼儿创造能力的必要条件。丰富开放的材料可直接关系到幼儿活动的质量,能使孩子尽兴、尽情地“研究”他们的世界。如把一些泡沫、碎布、贝壳、树叶、空瓶、纸盒等废旧材料,投放到操作区后,孩子们会把这些不起眼的东西,在他们富有创造性的小手中变化莫测,转眼间会被制作成娃娃、汽车、蝴蝶、螃蟹等他们所喜爱的玩具,在制作过程中体验成功和快乐。不同的孩子,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甚至同一年龄的孩子,他们之间也存在着能力上的差异,并且发展速度也不一样,所以我们在提供材料时,既考虑到“吃不了”的孩子,还兼顾到“吃不饱”的孩子,使每个孩子都能在适宜的环境中获得发展。如孩子刚升入中班以后,为了有助于孩子学习使用筷子和促进小肌肉的发育,我们设置了“练习使用筷子”的内容,根据孩子的不同水平分成夹海绵蔬菜夹芸豆夹黄豆三个不同层次,按难易程度分装在三个小筐内,同时在最简单的小筐上贴上一颗五角星,表示这是最简单的,依次贴上两个、三个五角星。这样既能改变材料投放的无序、杂乱现象,又能使教师对哪个孩子达到何种水平做到心中有数。
三、通过伙伴指导
1.同伴间的互相学习和模仿
教师经常看到幼儿在小组内活动时会彼此模仿,游戏活动会因为幼儿之间的相互学习和模仿不断出现新的创意和转机。如:中班幼儿在建构游戏区玩插塑玩具时,一个幼儿插了一支手枪就开始玩打枪的游戏,其他幼儿纷纷效仿,建构游戏很快有了“假装”的性质,演变成为象征性游戏。
2.活动中设置共同的任务,引导分工与协作
利用同伴资源,引导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是教师隐性指导很重要的策略。因为同伴之间比师幼之间更容易沟通,所以,对于中、大班幼儿的区域活动,教师就可以通过共同任务的设置,启发幼儿做出合理的分工,协作完成作品或任务。如:中班最近的主题是“我爱我家”,所以,关于“自己的家”和“小动物的家”幼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区域活动时,建构区的幼儿仍然各顾各地忙乎,教师不失时机的问幼儿:“想不想搭建一个我们共同的家园――幼儿园?”幼儿听到后很高兴,纷纷举手表示赞同。接着,教师提示幼儿想想:“咱们幼儿园有什么呢?”“我们怎样分工才能搭建出我们美丽的幼儿园呢?”由于教师帮助幼儿尽快地确立共同搭建的主题,让幼儿更有效地进行分工合作,因此,推动了幼儿搭建游戏的有效开展。
四、老师正确指导与评价
区域活动既是幼儿的一种学习活动形式,同时也是教师所组织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因而,区域活动规则的制定应该是由教师和幼儿来共同完成的。规则一旦制定,就会要求幼儿遵守,从而培养幼儿良好的规则意识,促进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区角活动结束时收拾,整理材料,要求幼儿材料要分类、有序摆放,各自回自己的\家\,不可胡乱收拾、随意摆放,也可培养幼儿良好习惯。当幼儿在活动时,老师应该观察材料的投放是否能激发幼儿游戏兴趣,材料的投放是否适宜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材料的数量是否充足。重点观察幼儿的活动、探索情况。把握每个幼儿的认知水平、情感态度特点和个性差异等。在观察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幼儿的想法和做法,理解幼儿不同行为的合理性,营造一个宽松、自由、安全的游戏环境。
每次的区域活动中,老师应该及时地给予评价,这是提升孩子经验的重要环节。把幼儿在活动中,生成的作品,展示给大家欣赏,通过自我介绍,将制作的方法、过程告诉大家,和大家分享成功的快乐,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成功感,鼓励幼儿大胆创新,幼儿得到了肯定,体验了成功,才更有利于发展幼儿的个性和创新能力。
总之,区域活动由于提供了较多的自我表现的机会,创造了较为宽松、没有压力的学习环境,而且又能满足幼儿好奇好动的特点,能使幼儿通过自身积极主动的活动,激发他们探究的动机,产生自豪感、自信心,老师要充分调动幼儿活动的积极性,鼓励幼儿与环境的交往,通过自主地探索来获取,促进幼儿自主性的发展。开展区域活动,有利于培养全面落发展的幼儿,又有利于与课程主题相呼应提供整合性的学习经验,实现幼儿自主学习,如果老师能边学习边实践和总结,一定能探索出符合本班实际的具有开放教育特色的区域活动模式。
关键词:幼儿园;区域游戏;指导方法
目前我国教育水平在不断深化,人们的价值理念在不断发生转变,传统幼儿教育已不能紧跟新时代发展步伐。幼儿园区域游戏指的是开展幼儿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为幼儿创建丰富多彩的游戏环境后,充分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让其自主创造并选择相关的游戏活动,教师只需充分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加强师生间的沟通交流,促进幼儿健康发展即可。
一、选择合理的活动内容
首先,内容的选择应服从于目标。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常常发现区域活动的目标是相对于教学活动而言的,可以分为大目标,阶段性目标。有时,一个目标可以通过不同的区角来实施。如,在培养小班幼儿手眼协调能力时,我们通过串珠子、用小勺喂食、夹海绵等系列活动来达到阶段目标。有时,一个区角也可以达到几个不同的教育目标。如,在“奇妙的口袋”里摸图形、拼图形活动既是数学形状概念的学习,又是触摸能力的培养。总之,内容与目标相匹配了,我们才能有目的的投放所需的材料。
其次,根据幼儿的兴趣选择活动的内容。
在选择区域活动内容时,教师要关注幼儿的需要和兴趣,使区域活动中的各项活动及时满足幼儿并促进幼儿发展。如,在开展“逛商店”的主题活动时,我看到我班幼儿对衣服上的图案、式样很感兴趣,便在美工区开展了“设计服装”的活动。活动中幼儿能运用多种材料设计衣服,了解了四季衣服的不同特点,从设计衣服式样到装饰衣服图案,他们的绘画、剪纸等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他们还把自己设计的服装放到“百货店”中卖,体验了与同伴分享的快乐。
二、投放丰富开放的材料,促进幼儿自主性学习以及创造力的发展
自主性学习与创造活动自然是离不开操作材料的,操作材料是开展游戏的物质保证,也是丰富游戏内容、发展幼儿创造能力的必要条件。丰富开放的材料可直接关系到幼儿活动的质量,能使孩子尽兴、尽情地“研究”他们的世界。如把一些泡沫、碎布、贝壳、树叶、空瓶、纸盒等废旧材料,投放到操作区后,孩子们会把这些不起眼的东西,在他们富有创造性的小手中变化莫测,转眼间会被制作成娃娃、汽车、蝴蝶、螃蟹等他们所喜爱的玩具,在制作过程中体验成功和快乐。不同的孩子,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甚至同一年龄的孩子,他们之间也存在着能力上的差异,并且发展速度也不一样,所以我们在提供材料时,既考虑到“吃不了”的孩子,还兼顾到“吃不饱”的孩子,使每个孩子都能在适宜的环境中获得发展。如孩子刚升入中班以后,为了有助于孩子学习使用筷子和促进小肌肉的发育,我们设置了“练习使用筷子”的内容,根据孩子的不同水平分成夹海绵蔬菜夹芸豆夹黄豆三个不同层次,按难易程度分装在三个小筐内,同时在最简单的小筐上贴上一颗五角星,表示这是最简单的,依次贴上两个、三个五角星。这样既能改变材料投放的无序、杂乱现象,又能使教师对哪个孩子达到何种水平做到心中有数。
三、通过伙伴指导
1.同伴间的互相学习和模仿
教师经常看到幼儿在小组内活动时会彼此模仿,游戏活动会因为幼儿之间的相互学习和模仿不断出现新的创意和转机。如:中班幼儿在建构游戏区玩插塑玩具时,一个幼儿插了一支手枪就开始玩打枪的游戏,其他幼儿纷纷效仿,建构游戏很快有了“假装”的性质,演变成为象征性游戏。
2.活动中设置共同的任务,引导分工与协作
利用同伴资源,引导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是教师隐性指导很重要的策略。因为同伴之间比师幼之间更容易沟通,所以,对于中、大班幼儿的区域活动,教师就可以通过共同任务的设置,启发幼儿做出合理的分工,协作完成作品或任务。如:中班最近的主题是“我爱我家”,所以,关于“自己的家”和“小动物的家”幼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区域活动时,建构区的幼儿仍然各顾各地忙乎,教师不失时机的问幼儿:“想不想搭建一个我们共同的家园――幼儿园?”幼儿听到后很高兴,纷纷举手表示赞同。接着,教师提示幼儿想想:“咱们幼儿园有什么呢?”“我们怎样分工才能搭建出我们美丽的幼儿园呢?”由于教师帮助幼儿尽快地确立共同搭建的主题,让幼儿更有效地进行分工合作,因此,推动了幼儿搭建游戏的有效开展。
四、老师正确指导与评价
区域活动既是幼儿的一种学习活动形式,同时也是教师所组织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因而,区域活动规则的制定应该是由教师和幼儿来共同完成的。规则一旦制定,就会要求幼儿遵守,从而培养幼儿良好的规则意识,促进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区角活动结束时收拾,整理材料,要求幼儿材料要分类、有序摆放,各自回自己的\家\,不可胡乱收拾、随意摆放,也可培养幼儿良好习惯。当幼儿在活动时,老师应该观察材料的投放是否能激发幼儿游戏兴趣,材料的投放是否适宜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材料的数量是否充足。重点观察幼儿的活动、探索情况。把握每个幼儿的认知水平、情感态度特点和个性差异等。在观察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幼儿的想法和做法,理解幼儿不同行为的合理性,营造一个宽松、自由、安全的游戏环境。
每次的区域活动中,老师应该及时地给予评价,这是提升孩子经验的重要环节。把幼儿在活动中,生成的作品,展示给大家欣赏,通过自我介绍,将制作的方法、过程告诉大家,和大家分享成功的快乐,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成功感,鼓励幼儿大胆创新,幼儿得到了肯定,体验了成功,才更有利于发展幼儿的个性和创新能力。
总之,区域活动由于提供了较多的自我表现的机会,创造了较为宽松、没有压力的学习环境,而且又能满足幼儿好奇好动的特点,能使幼儿通过自身积极主动的活动,激发他们探究的动机,产生自豪感、自信心,老师要充分调动幼儿活动的积极性,鼓励幼儿与环境的交往,通过自主地探索来获取,促进幼儿自主性的发展。开展区域活动,有利于培养全面落发展的幼儿,又有利于与课程主题相呼应提供整合性的学习经验,实现幼儿自主学习,如果老师能边学习边实践和总结,一定能探索出符合本班实际的具有开放教育特色的区域活动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