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他乡即故乡,灵肉二合一
【作者】 李艳微
【机构】 海南省东方市八所中学
【摘要】【关键词】
——以东方市为例乡村文化重建策略研究
摘 要:乡村文化是乡村的灵魂和根脉所在,也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在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转变,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人民生活水平已经提高,重建乡村文化让人民精神需求得到提升。重建乡村文化,可以让他乡人才尽其用,可以让乡村灵肉统一。
关键词:乡村文化;重建;意义与策略
一、乡村文化建设的理论变迁与经验积累
(一) 近代民主人士的探索与经验
二十世纪以来,我国的民主人士在民族复兴、强国富民的道路上进行了很多积极的探索,并且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著名教育家、思想家梁簌溟曾提出乡村教育理论,他希望民众通过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并且学习西方当代文化内容来实现内在觉醒,进而实现乡村振兴。“北碚之父”卢作孚的“乡村现代化建设”通过实践证明政治、经济、文化等需齐头并进,方可成就现代化乡村。“世界平民教育之父”晏阳初先生认为平民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应先培养科学农民,以实现农村社会整体的发展与进步。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以教育救农村”的主张。近代以来,这些理论与实践尝试,启示我们,乡村文化振兴要注重人才与科技的力量,。
(二) 建国前后的的乡村文化建设
建国之前,乡村文化建设为响应革命的需要,文化建设以革命思潮为主,在农民中开展识字扫盲运动,倡导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性文艺活动,重视宣传农业科学技术。建国之后乡村文化建设以农村改造为主,主要宣传社会注意制度的优越性,培养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同时继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文化素质。这一时期,在人才与科技基础上,更注重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培养。
(三) 改革开放后的成果
1978年召开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改革开放的开始,乡村文化建设也进入新的时期。我们党和国家明确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都要抓的方针。在之后改革开放取得一定成果,百姓经济水平得到提升得背景下,党和国家对乡村文化建设不断提出更明确更具体的要求,并制定相应政策。党中央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更加明确的新农村建设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国家投入资金,保障农民的文化设施丰富多样,部分农村的文化建设得到初步改善。
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又规划了美丽乡村的蓝图,在2017年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策略。在党的顶层设计和指导下,乡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乡村文化建设不断推进,成绩比较显著。
二、 乡村文化重建的意义
(一)促进乡村内部和社会整体的和谐与稳定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众多,农村的和谐稳定直接关系着着我国整体的和谐稳定。改革开放后,广大乡村的经济得到提高,乡民收入增加,乡民的生活水平也取得了显著的提高,乡村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经济相反的是,大部分农村地区思想道德滑坡,文化设施较简单,文娱活动较少,人口“空心化”,这使部分农民的精神状态比较颓废、空虚。重建乡村文化,给那些不可能进城、或进城后迟早归乡的村民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和发展空间,进而增强村民对当代乡村生活的价值认同;能使村民积极应对新时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提高村民的科学知识水平及应对各种挑战的能力;能不断增强村民幸福感、获得感,达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目标,进而促进社会整体的和谐稳定。
(二)守护集体精神家园,增强凝聚力
乡土文化是乡村的灵魂寄托,是乡村的魅力所在,充分代表了乡村文化的软实力。乡村要留得住乡韵、记得住乡愁,守住文化之根脉,须得保护文化形态,保存文化基因。乡村不仅涵养了儿时的记忆和童心,也是长大后魂牵梦绕的地方。乡村孕育了中国上千年源远流长的文化,田园诗、归隐诗、乡愁诗等等,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读着这些诗词文章长大。这些美好记忆根植内心深处,无论是故乡黎民还是他乡游子,都能勾起情感共鸣,而乡村就是心灵的诗意栖居之地。重建乡村文化能守护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增强集体凝聚力。他乡游子工作日摆脱繁琐后在乡村找到心灵寄托,故乡村民可以就地就业在乡村中安放灵肉。乡村文化建设保有田园牧歌式的生产生活方式,无论市民还是村民都能找到心灵寄居地。
(三)实现乡村扶贫先扶智、脱贫不返贫的重要方式
走进新时代,我国基于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则,发挥社会主义的优势,实施精准扶贫政策。东方市地处少数民族地区,兼有部分山区,有较多黎族同胞和山区民众。由于历史原因和交通不便,他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和区域文化,同时也比较贫困,难以收到主流文化浸润。扶贫工作若只通过简单的经济帮扶难以实现长远脱贫,只有大力发展乡村文化,营造文明乡风,使得村民在思想观念上与时代接轨,接受社会主义先进理念,方可从“要你富”转变为“我要富”,实现长久长久脱贫。
三、 东方市乡村文化重建的策略
(一)挖掘本地资源,重视特色创意,走多元文化之路
东方市作为一个热带县市,有充足的自然风光资源和民族特色。在发展中,要因地制宜,强化特色创意,各有侧重,打造多元文化名片。在发掘优势资源时,既要不破坏乡村特有田园风光,又要重视特色创意,改变乡村不良风貌,增强乡村文化底蕴。
东方热带自然资源丰富,一些司空见惯的地理和植物可以营造如诗如画的乡村田园氛围。本地五步一池,十步一塘,水中藻荇交横,水边芦苇翩翩,鸭、鹅、鱼悠然自得,远方山峦起伏,近处绿树葱翠,天空澄澈明净,拥有得天独厚的天时地利。若能合理布局、规划房前屋后、田埂水侧的空置地,结合村民生产主活方式,改造现有生活空间,设置可体验的文化设施,通过石桌、石椅、石磨、风车等景观元素展现自然田园景观,为村民营造文化景观,引导村民的生产生活方式。这样既能重建本地村民的日常文化生活空间,而且能吸引附近城市居民休闲娱乐,无形中带动城乡双向沟通交流。
本市特色文化资源比较富集,有一定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具有较高的公众认同感。着重发展特色创意文化,既可以安放肉体,又可以寄托灵魂。本地乡村民族特色比较鲜明,黎族民族特色资源丰富。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获得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白查村黎族船形屋营造技艺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黎族制陶技艺,还有多种多样的黎族民俗文化。在特色创意文化建设中,尊重黎族风俗风情和传统生活习惯,,凸显民族技艺,营造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不仅需要开展传统组织方式宣传、继承传统技艺和文化,还需依托现代互联网技术,通过视频直播等方式扩大影响力,让特色文化传播更快更广更富人文情怀,让农村更具情感寄托。
此外,本市还有丰富的滨海资源,红色旅游资源,海盐文化资源,这些资源都需挖掘开发,既可以传播介绍独特的文化,又可以让传统焕发新机,让乡思有所寄托。
(二)推进移风易俗,重塑文化空间
在实地走访中,笔者发现本地部分农村地区依然流行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重视男孩、懒惰闲散等落后的思想观念。乡风文明建设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道德水平,有序推进乡村地区移风易俗。一方面,加大农村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利用好村务宣传栏、文化墙,举办文化下乡等多种活动,使村民在环境熏陶中发自内心的认同这种价值观。另一方面,要以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作载体。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通过在农村举办织锦大赛、男女对歌、开办讲座等方式将文明新时尚播进村民心田。
另外,还要重建乡村文化娱乐设施,重塑文化空间。结合村史,建设文化祠堂、百姓戏台、户外体育馆、村民书屋等场所,推动“书香村庄”、“青年对歌”、“民间pk赛”等休闲娱乐活动,满足村民们继承先贤、自娱自乐、强身健体的需要。同时,在乡村结合传统节日和民间风俗定期推出各种主题活动,例如民歌大赛、农村春晚、牛人大赛等,找准社会热点,结合村民兴趣,在娱乐活动中深化文明素质教育,进一步推动农村移风易俗建设。
(三)吸引外来人才,培养本土村民
城市化的发展导致本地大量青壮年人口外出就业,老人儿童留守现象日益严重,并逐渐导致人才和技术成为乡村文化重建的短板,部分边远乡村陷入整体性衰落与凋零。重建乡村文明最大的挑战在于,缺少新鲜血液和高素质村民。
重建乡村文化,人才先行。村镇应制定有力政策,吸引大学生回乡就业,并且广泛招贤纳士,引进大量心里有农村、手里有技术的人才,让其为乡村文化建设添砖加瓦。各个乡村要积极响应海南省人才引进计划,积极申报相关福利待遇。并且乡村也要搭建相应人才服务平台,为人才吃穿住行研提供便利,以期营造良好公共环境留得住人才。
同时乡村还应大力培养乡村本土人才。制定人才培养策略,提升本地村民知识水平、技能水平,用最新的理论知识武装村民头脑,使村民成为乡村文化振兴中较为稳定的人才力量。开办专家讲座,短时进修培养,开展师徒模式,开展科技下乡活动,保障乡村振兴的可持续性。提高村民技术与素质,增加村民就业机会,增强村民主人翁意识,激发村集体活力,永葆乡村兴盛。另外,还要重视中小学基础教育,宣传知识就是力量。
四、结语
中国在上千年的历史中积淀了深厚的文明,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重构乡村文化的坚实基础。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文化重建,从我国的文化传统继承和发扬出发,旨在提升村民的精神生活质量并使其共享现代文明成果,也能促进城乡在人才、精神、消费等方面的流动与沟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2]宋恩荣.梁漱溟教育文集[M].苏州: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
[3]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4]谢名家:文化经济:时代的坐标—社会发展战略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庞海青.乡村文化与新农村文化建设[J].社会,2010 ( 6:222-223.
[6]赵建军,胡春立.美丽中国视野下的乡村文化重塑[[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