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追求真理、全人教育和创新教育是大学的本质要求
【作者】 陈泽华 黄晨旭
【机构】 湖北武汉科技大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大学的本质是大学本身所固有的属性,是大学区别于其他类型、层次学校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和个性特征。大学是学术勃发的地方,是追求真理的殿堂,是教育新人成长的世界,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一所优秀的大学,一所最受人们尊敬的大学,应该将追求真理、全人教育和创新教育放在要务之中,这是大学的本质要求,只有将追求真理、全人教育和创新教育完整的实施才能真正体现大学的本质。
关键词:大学本质;追求真理;全人教育;创新教育
一、追求真理
大学是学术勃发的地方,是追求真理的殿堂,大学应该讲究学术性,这是大学的本质要求。首先,大学的文化是高雅文化。大学文化就是要具有生机勃勃的、浓厚学术氛围的、具有活力四射、辐射力、影响力极强的文化,大学高大清新、深厚浓郁的文化,是一种高雅文化。大学是学术研究的殿堂,是社会的最高学府,学有专长的知识精英荟萃在大学校园里,他们要辛勤耕耘和学术创新,既要对人类优秀的文化传承,也肩负着对人类文明的不断创新,滋养高雅的文化,培育高雅的人才,引领社会的风尚。其次,大学的教学是极其神圣而具有学术性的活动。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中“传道、授业、解惑”明确了教师教学的职责和规范,这样的职责和规范的前提条件是教师具备较强的学术精神、探究能力和博学水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教学方面的学术研究,探讨教学内容的精髓和教学方法的更新,要探讨与培养目标、预期成果所对应的教学过程评估和课程考核要求,这些研究活动都是要求在教学前和教学过程中必须完成的。只有不断的教学研究,产生优质的教学成果,才能保证优质的教学效果。所以,大学要以追求真理为本,以学术为本,把学术视为自己的生命,始终保持追求真理、独立思考、批判创新的精神。再次,在大学里,学生学习则是为了志存高远、孜孜以求,追求真理,爱师更爱真理,只有这样,才能青出于蓝胜于蓝。学校的教学管理活动则应以师生为本,以学术为中心,充分尊重教师学术自由及严谨治学的权利,为教师的教学科研提供优质的服务,为学生的学习钻研提供良好的环境。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大学才能形成和谐的学术自由环境和追求真理的氛围,才能塑造良好的校风学风,才能真正体现大学教育的本质。
二、全人教育
大学教育的另一个本质要求就是要进行全人教育,促进人的社会化。全人教育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完整的人(whole person)。从知识、能力、态度、终生学习等多角度培养学生,把学生培养成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存,学会生存,使学生在身体、知识、智力、人格、批判性思维、终身学习、道德、社会责任感、精神境界和价值操守以及创造性等综合素质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一个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
全人教育要突出通识教育。古希腊思想家亚里斯多德认为,为了发展人的理性,追求世间的真理而实施的是“自由主义教育”,这是通识教育的起源。通识教育致力于回答这样的问题: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美国的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是: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准备好适应和加入到不断变化的世界中来。1945 年,哈佛大学发表《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报告提出:教育可分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两部分。前者作为大学教育的一部分,主要关注学生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和公民的生活需要,后者则给予学生某种职业能力训练。两者有区别,但并非相互对立和割裂。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提出每个哈佛的本科生,必须在8大领域各选择一门课程;八大领域包括审美与诠释、文化与信仰、实证与数学推理、伦理推理、生命系统科学、物理宇宙科学、世界中的社会和世界中的美国。尽管目前世界上各大学对通识课的设置不尽一致,但都是在不同的角度去回答大学教育的目的。通识教育已是世界各大学普遍接受的国际化议题,理应引起中国教育界和大学师生的充分重视。
全人教育不仅要有通识教育,还必须以范畴教育为基础。所谓范畴教育,就是大学教育中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的有机统一。既要重视教育主体传授知识的重要性,又要重视教育的客体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的重要性,“范畴教育”就是指主客体同时得到开发的教育。多年来,教育在实践上的偏差,导致在一个时期片面强调向学生灌输知识,抓学生的知识质量,忽视了发展学生能力、个性的发展和素质提高,而在另一个时期,又偏向片面强调发展学生的能力、素质,却忽视知识的质量。这种忽左忽右的教育现象,在大学教育史上反复出现,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问题。范畴教育就是针对这种忽左忽右的教育现象提出的,大学的教育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传授知识。传授知识是大学最基本的功能,包括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的传授。二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素质。三是提高学生的素质。大学的教育性就是要使青年大学生在未来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学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要发展学生的能力,同时还要对他们进行素质教育。只有使青年大学生既有知识,又具有能力,还具有较高的素质,才能实现大学的教育目标,去应对世界的挑战,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著名的教育家文辅相教授在《素质、方法、创新》一文中对知识、能力素质之间的关系有深刻的论述,指出:“其一,知识是形成人的能力、提高素质的基础……其二,知识并不等同于能力,知识和能力不是线性关系,学的知识多并不等于掌握的知识多,并不等于能力越强….其三,知识和能力并不等同于素质,……知识需经过内化才能成为素质,能力只是素质的一种表现。”对于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提高素质问题,教育家杨叔子院士在《下学上达文质相宜——论知识如何转化为能力、素质》一文中有精辟的论述,指出:“50年代,我们谈知识,谈知识就是力量。60年代,80年代,我们谈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90年代,我们又谈最关键的是培养学生高的素质。我们的确需要解决知识、能力、素质的结构问题。”知识,是重要的,如果没有知识,人类无法进步。知识就是力量是有相对条件的,知识决不等于力量,知识只是力量的必要条件,并不是充要条件。知识加上能力,才能成为力量。因此,不仅要重视知识,而且还要重视培养能力。有了能力,是否等于力量可以发挥?不一定。杨叔子说。“有了知识,有能力,决不等于力量能够充分而正确地发挥。我们只一味追求培养学生有渊博知识与强的能力,而忽视高的素质的话,后果如何,很难想象。”素质非常重要。素质是知识和能力发挥作用的内因,高素质是经过长时间积累而形成的,高素质能使知识与能力正确而更有效地发挥作用。由此可见,大学培养高层次人才,培养完整的人,最重要的是要做到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提高素质的辩证统一。
三、创新教育
大学教育的灵魂是创新教育。德国著名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认为,“当今社会发生根本变革时,教育也要随之而变革;而变革的尝试首先是对教育本体问题的追问”,作为正在变革和发展中的大学,应该要对大学的灵魂予以深刻关注和根本追问。当今21世纪是一个以创新为特征的信息时代,在社会发展中,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当今大学教育不再是一个独立的系统,大学成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有机的、不可分割的子系统,并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子系统,大学的科研创新、学术创新催生重大科技创新和科技革命,大学教育作为发动机,推动科技革命,在引领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大学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没有创新教育,如何有创新的知识和创新的人才?如何有创新的科技?没有创新的知识和创新的人才,如何为社会发展服务?没有创新的科技,如何推动社会发展?所以,21世纪的大学务必把创新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本质核心,可以说,创新教育是贯穿追求真理、全人教育、推动社会发展全过程的红线,是大学教育的灵魂。
在当今大学教育的实践中,部分地方存在一些偏差,亟需有一种正确的理念加以引导和指导。当今大学中不少人忽视了大学本质,功利主义和浮躁作风成为不少大学前进的主要障碍,如缺乏创新意识,缺乏激励创造的机制,忽视学生的创造力的发挥和个性的发展,学术自由空气淡,官本位意识浓,学术体制不健全等,其结果是学生的个性受到压抑,创造力得不到培养,缺乏理性,功利太强,只看到教育的功利价值,表现为在大学中盛行的应试教育,学生进入大学就忙于应付五花八门的各种考试,课程考试、考级考试、考证考试等,这种功利主义教育助长了市井心态,使大学生缺乏理想和激情,无法进行“博学、审问、慎思、明辩、笃行”。这些突出的问题,根本的问题是没有大学的创新教育作为指导所导致的。
创新教育可以改变上述不良现象的影响。凡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素质、提高人的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教育都可以称之为创新教育。对于大学教育来说,创新教育是指把提高人的创新性当作重要培养目标之一,并在全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加强学生各种创新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和教师的创新性都得到有效提高的教育。大学教育应以创新教育为根本特征,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才为已任。大学要实行创新教育,一是是要树立大学教育创新的意识和理念。二要树立创新教育目标,即培养具有创新精神、敢于追求真理、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才;引领科研创新、科技发展,推动社会发展。三是要丰富教育创新的内容和任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和创新人格。四是要建立蓬勃发展的教育创新体制和机制,为创新教育的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和产生大的推动力。五是要优化创新教育的氛围。开展各种学术活动,给学生以环境的熏陶与感染,有利于学生的素质养成和个性的发展。六是建立和完善教育创新的设施和基地。要积极利用现代化的设施推动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认真选择和建立社会实践基地,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和创业能力。
综上所述,大学是学术勃发的地方,是追求真理的殿堂,是教育新人成长的世界,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一所优秀的大学,一所最受人们尊敬的大学,应该将追求真理、全人教育和创新教育放在要务之中,这是大学的本质要求,只有将追求真理、全人教育和创新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完整的实施,才能真正体现大学的本质,现代世界高水平知名大学或世界一流大学也就会有希望梦想成真。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C).中国军网,2018.9
[2]雅斯贝尔斯,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3](英)约翰.亨利.纽曼.徐辉.郭建新.何曙荣译.大学的理想(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4](美)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徐辉.陈晓菲译.现代大学论——美英德大学研究(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5](加)约翰.范德格拉夫等,王承绪.张维平.徐辉.郑继伟.张民选译.学术权力—七国高等教育体制比较(M).浙江教育出版社,1989.
[6]顾明远.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南出版社,2001.
[7]金耀基.大学之理念(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8]黄达人.大学的根本(M).商务印书馆.2015.
[9]黄达人.大学的转型(M).商务印书馆.2015.
[10]文辅相.素质.方法.创新(J).高等教育研究.1999.(1)
[11]杨叔子.下学上达文质相宜:论知识如何转化为能力和素质(J).高等教育研究,1998(2)
[12]王新山.论大学教育“三要素”(J).光明日报,2008.11
作者简介:陈泽华(1962-),男,汉族,湖北荆门人,武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党的建设、公共管理。黄晨旭(1996-),男,汉族,湖北武汉人,武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党史党建。地址:武汉市洪山区珞狮南路狮子山街道玫瑰湾社区1期。
关键词:大学本质;追求真理;全人教育;创新教育
一、追求真理
大学是学术勃发的地方,是追求真理的殿堂,大学应该讲究学术性,这是大学的本质要求。首先,大学的文化是高雅文化。大学文化就是要具有生机勃勃的、浓厚学术氛围的、具有活力四射、辐射力、影响力极强的文化,大学高大清新、深厚浓郁的文化,是一种高雅文化。大学是学术研究的殿堂,是社会的最高学府,学有专长的知识精英荟萃在大学校园里,他们要辛勤耕耘和学术创新,既要对人类优秀的文化传承,也肩负着对人类文明的不断创新,滋养高雅的文化,培育高雅的人才,引领社会的风尚。其次,大学的教学是极其神圣而具有学术性的活动。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中“传道、授业、解惑”明确了教师教学的职责和规范,这样的职责和规范的前提条件是教师具备较强的学术精神、探究能力和博学水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教学方面的学术研究,探讨教学内容的精髓和教学方法的更新,要探讨与培养目标、预期成果所对应的教学过程评估和课程考核要求,这些研究活动都是要求在教学前和教学过程中必须完成的。只有不断的教学研究,产生优质的教学成果,才能保证优质的教学效果。所以,大学要以追求真理为本,以学术为本,把学术视为自己的生命,始终保持追求真理、独立思考、批判创新的精神。再次,在大学里,学生学习则是为了志存高远、孜孜以求,追求真理,爱师更爱真理,只有这样,才能青出于蓝胜于蓝。学校的教学管理活动则应以师生为本,以学术为中心,充分尊重教师学术自由及严谨治学的权利,为教师的教学科研提供优质的服务,为学生的学习钻研提供良好的环境。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大学才能形成和谐的学术自由环境和追求真理的氛围,才能塑造良好的校风学风,才能真正体现大学教育的本质。
二、全人教育
大学教育的另一个本质要求就是要进行全人教育,促进人的社会化。全人教育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完整的人(whole person)。从知识、能力、态度、终生学习等多角度培养学生,把学生培养成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存,学会生存,使学生在身体、知识、智力、人格、批判性思维、终身学习、道德、社会责任感、精神境界和价值操守以及创造性等综合素质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一个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
全人教育要突出通识教育。古希腊思想家亚里斯多德认为,为了发展人的理性,追求世间的真理而实施的是“自由主义教育”,这是通识教育的起源。通识教育致力于回答这样的问题: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美国的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是: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准备好适应和加入到不断变化的世界中来。1945 年,哈佛大学发表《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报告提出:教育可分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两部分。前者作为大学教育的一部分,主要关注学生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和公民的生活需要,后者则给予学生某种职业能力训练。两者有区别,但并非相互对立和割裂。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提出每个哈佛的本科生,必须在8大领域各选择一门课程;八大领域包括审美与诠释、文化与信仰、实证与数学推理、伦理推理、生命系统科学、物理宇宙科学、世界中的社会和世界中的美国。尽管目前世界上各大学对通识课的设置不尽一致,但都是在不同的角度去回答大学教育的目的。通识教育已是世界各大学普遍接受的国际化议题,理应引起中国教育界和大学师生的充分重视。
全人教育不仅要有通识教育,还必须以范畴教育为基础。所谓范畴教育,就是大学教育中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的有机统一。既要重视教育主体传授知识的重要性,又要重视教育的客体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的重要性,“范畴教育”就是指主客体同时得到开发的教育。多年来,教育在实践上的偏差,导致在一个时期片面强调向学生灌输知识,抓学生的知识质量,忽视了发展学生能力、个性的发展和素质提高,而在另一个时期,又偏向片面强调发展学生的能力、素质,却忽视知识的质量。这种忽左忽右的教育现象,在大学教育史上反复出现,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问题。范畴教育就是针对这种忽左忽右的教育现象提出的,大学的教育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传授知识。传授知识是大学最基本的功能,包括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的传授。二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素质。三是提高学生的素质。大学的教育性就是要使青年大学生在未来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学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要发展学生的能力,同时还要对他们进行素质教育。只有使青年大学生既有知识,又具有能力,还具有较高的素质,才能实现大学的教育目标,去应对世界的挑战,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著名的教育家文辅相教授在《素质、方法、创新》一文中对知识、能力素质之间的关系有深刻的论述,指出:“其一,知识是形成人的能力、提高素质的基础……其二,知识并不等同于能力,知识和能力不是线性关系,学的知识多并不等于掌握的知识多,并不等于能力越强….其三,知识和能力并不等同于素质,……知识需经过内化才能成为素质,能力只是素质的一种表现。”对于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提高素质问题,教育家杨叔子院士在《下学上达文质相宜——论知识如何转化为能力、素质》一文中有精辟的论述,指出:“50年代,我们谈知识,谈知识就是力量。60年代,80年代,我们谈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90年代,我们又谈最关键的是培养学生高的素质。我们的确需要解决知识、能力、素质的结构问题。”知识,是重要的,如果没有知识,人类无法进步。知识就是力量是有相对条件的,知识决不等于力量,知识只是力量的必要条件,并不是充要条件。知识加上能力,才能成为力量。因此,不仅要重视知识,而且还要重视培养能力。有了能力,是否等于力量可以发挥?不一定。杨叔子说。“有了知识,有能力,决不等于力量能够充分而正确地发挥。我们只一味追求培养学生有渊博知识与强的能力,而忽视高的素质的话,后果如何,很难想象。”素质非常重要。素质是知识和能力发挥作用的内因,高素质是经过长时间积累而形成的,高素质能使知识与能力正确而更有效地发挥作用。由此可见,大学培养高层次人才,培养完整的人,最重要的是要做到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提高素质的辩证统一。
三、创新教育
大学教育的灵魂是创新教育。德国著名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认为,“当今社会发生根本变革时,教育也要随之而变革;而变革的尝试首先是对教育本体问题的追问”,作为正在变革和发展中的大学,应该要对大学的灵魂予以深刻关注和根本追问。当今21世纪是一个以创新为特征的信息时代,在社会发展中,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当今大学教育不再是一个独立的系统,大学成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有机的、不可分割的子系统,并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子系统,大学的科研创新、学术创新催生重大科技创新和科技革命,大学教育作为发动机,推动科技革命,在引领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大学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没有创新教育,如何有创新的知识和创新的人才?如何有创新的科技?没有创新的知识和创新的人才,如何为社会发展服务?没有创新的科技,如何推动社会发展?所以,21世纪的大学务必把创新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本质核心,可以说,创新教育是贯穿追求真理、全人教育、推动社会发展全过程的红线,是大学教育的灵魂。
在当今大学教育的实践中,部分地方存在一些偏差,亟需有一种正确的理念加以引导和指导。当今大学中不少人忽视了大学本质,功利主义和浮躁作风成为不少大学前进的主要障碍,如缺乏创新意识,缺乏激励创造的机制,忽视学生的创造力的发挥和个性的发展,学术自由空气淡,官本位意识浓,学术体制不健全等,其结果是学生的个性受到压抑,创造力得不到培养,缺乏理性,功利太强,只看到教育的功利价值,表现为在大学中盛行的应试教育,学生进入大学就忙于应付五花八门的各种考试,课程考试、考级考试、考证考试等,这种功利主义教育助长了市井心态,使大学生缺乏理想和激情,无法进行“博学、审问、慎思、明辩、笃行”。这些突出的问题,根本的问题是没有大学的创新教育作为指导所导致的。
创新教育可以改变上述不良现象的影响。凡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素质、提高人的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教育都可以称之为创新教育。对于大学教育来说,创新教育是指把提高人的创新性当作重要培养目标之一,并在全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加强学生各种创新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和教师的创新性都得到有效提高的教育。大学教育应以创新教育为根本特征,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才为已任。大学要实行创新教育,一是是要树立大学教育创新的意识和理念。二要树立创新教育目标,即培养具有创新精神、敢于追求真理、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才;引领科研创新、科技发展,推动社会发展。三是要丰富教育创新的内容和任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和创新人格。四是要建立蓬勃发展的教育创新体制和机制,为创新教育的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和产生大的推动力。五是要优化创新教育的氛围。开展各种学术活动,给学生以环境的熏陶与感染,有利于学生的素质养成和个性的发展。六是建立和完善教育创新的设施和基地。要积极利用现代化的设施推动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认真选择和建立社会实践基地,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和创业能力。
综上所述,大学是学术勃发的地方,是追求真理的殿堂,是教育新人成长的世界,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一所优秀的大学,一所最受人们尊敬的大学,应该将追求真理、全人教育和创新教育放在要务之中,这是大学的本质要求,只有将追求真理、全人教育和创新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完整的实施,才能真正体现大学的本质,现代世界高水平知名大学或世界一流大学也就会有希望梦想成真。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C).中国军网,2018.9
[2]雅斯贝尔斯,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3](英)约翰.亨利.纽曼.徐辉.郭建新.何曙荣译.大学的理想(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4](美)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徐辉.陈晓菲译.现代大学论——美英德大学研究(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5](加)约翰.范德格拉夫等,王承绪.张维平.徐辉.郑继伟.张民选译.学术权力—七国高等教育体制比较(M).浙江教育出版社,1989.
[6]顾明远.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南出版社,2001.
[7]金耀基.大学之理念(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8]黄达人.大学的根本(M).商务印书馆.2015.
[9]黄达人.大学的转型(M).商务印书馆.2015.
[10]文辅相.素质.方法.创新(J).高等教育研究.1999.(1)
[11]杨叔子.下学上达文质相宜:论知识如何转化为能力和素质(J).高等教育研究,1998(2)
[12]王新山.论大学教育“三要素”(J).光明日报,2008.11
作者简介:陈泽华(1962-),男,汉族,湖北荆门人,武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党的建设、公共管理。黄晨旭(1996-),男,汉族,湖北武汉人,武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党史党建。地址:武汉市洪山区珞狮南路狮子山街道玫瑰湾社区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