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真实与成长
【作者】 李静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二中
【摘要】【关键词】
我有幸参加了为期三天的第八届陶研会观摩学习,充实的学习之旅中受益匪浅,小有感悟: 在书海中润泽自己枯竭的心灵 课堂展示可谓百花齐放:有师生同台演绎《西游记》片段的;有老师写下水文《背影》感动到师生同哭的;有纯技巧的总结分析的;也有扣文本抓细节描写畅游文海的……在纷繁绚烂的课堂展示中有位老师深厚的个人积淀在课堂上挥洒自如给我的印象尤为深刻。有的老师在课堂中,与学生思维碰撞时,自然的、不经意间展现的教师课堂语言的魅力。反思了一下:要做到这一点,则离不开教师的阅读。告诉自己静下来,多读书、读好书。将书页蹁跹于指尖,将双足扎根于生活,不断的翻阅、自省、增删。我们常感叹:现行教材比以前的难。造成“难”这一局面的,也许是我们自己。在信息与行动严重不对等的时代,科技经济等理性力量逐渐占领人文关怀的当下,我们需要做的正是以书本刮骨疗毒,让自己跟上现行教材的步伐;以书本润泽自己枯竭的心灵,让自己的课堂更加扎实与厚重。在书海中翻腾后,还得要落实于自己内心,若不内化于心,那不过就是附庸风雅地卖弄罢了。内化于心以后,践行于自己的课堂之中,方能在学生素娟般人生底色上描绘出千红万紫。 在真实中浇灌学生稚嫩的心灵 让人高兴的是这次的课堂展示中没有那么多的为了达到某种“模式”而模式的教学。在以前,很多执教者为了追求某种模式而去特意设置某些形式、打造某些低效的教学环节,从而失去了课堂教学之本真。 黑格尔说过:“前进就是回溯到原始的、真正的东西”,就我们的课堂教学而言,我认为:朴素的课堂就是对此最好的诠释!也就是摒弃人为的刻意雕琢,拒绝课堂的富丽堂皇,褪下师生的作秀演绎,追求自然天成、朴素真实、简约而不简单的课堂教学之美。在《西游记》跳读指导的移位教学中,执教者直接带着学生与文本相见,课堂里师生自然而平淡的交流、没有一句迎合和讨好学生之言,也没有老师的话语霸权,更多的是学生自己的自然、自由、自主的对文本的看法交流。《西游记》汉字容量很大,该老师不是追求让学生背多少,也不追求在一节课以内必须完成多少字的海量阅读,而是就一个“跳读”出发,让学生有静思默想、有声情并茂的诵读、有热情洋溢的互动交流和颇有个性的见解抒发。每一个简洁的教学环节设计里,观摩者能看到师生、生生之间的一种思维产生、变化和交流。这样的课堂是真实的课堂! 其中一个教学亮点是:多样化的、高频反复的读。《西游记》的故事情节谁都不会陌生,因为它是每年暑假电视里出镜最高的电视剧,然而熟悉古文版原著的孩子是不多的,初一的孩子对文本是有“陌生感”的。因此,老师设计了:师示范朗读、带生读、男女生交换读、分角色随意读、默读等等多样化的读,让学生在诵读中,以自己的眼光,自己的体验,对作品进行陌生化的品读,从而产生学生好些个性化的感悟。季羡林先生说过:我喜欢把书读一遍,不该忘的总会有点印象。的确,在这样自然状态下的阅读给了学生很大的灵活性和自由度,也让学生们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堂课另外一个教学亮点是:通过对文本中的善恶美丑人物形象的探析,引导学生用心去触摸、感悟生活。陶行知先生指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生活与教育是同一过程,教育不能脱离生活,生活也不能脱离教育。有什么样的生活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教育的内容应根据生活的需要。”故此,我们应从学生的生活细节中捕捉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利用文本或生活中鲜活的人物形象,让学生走进真实的生活,无论是光明的一面,还是阴暗的一面,让学生在老师正确的引导下用心去触摸、去感悟生活,这样学生才能形成辨别真伪善恶的能力,学会如何有效地解决问题,才能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才能筑起学生人格的长城。 在精益求精中让教育之树健康成长 留学日本的博士陈静静师从佐藤学教授,对其团队关于“深度学习”的专题研究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基于对3000多节课,5000多位学生的个案观察,她的团队研发了课堂观察的新方法:基于焦点学生完整学习历程的课堂观察与关键事件分析。她认为:深度学习就是持续的、自主的学习,而不仅仅是课堂瞬间的学习;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将学生学习的“发动机”给他们发动起来,让他们自主的收集信息进行学习;将各个学科进行资源整合融入教学、让劳动教育走向审美教育等等,讲话中的这些观点我是赞同的。同时,陈博士对待教育科研的精细态度,值得我学习。 在讲话中,不难感受到陈博士对日本教育先进理念的深入学习和研究。对于从古至今日本教育的一些观点,我也是认同的,例如:江户时代贝原益轩主张人通过学习成为贤明之人和他的“随年教法”;再到近现代的“培养具有丰富人性的学生”、“安排学生过充实而余裕的生活”、“终生学习振兴法”等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挖掘的闪光之处。但是,基于两国具体国情以及两国不同的人口基数出发,我们目前义务教育阶段每个班级人数与日本的基础教育阶段班级人数是不同的,那么针对回避型学生长时期的、个案、定点定时、追踪研究是不是适合于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值得深思。我们国家的教育如何适应国际化、信息化及科学技术发展等社会的变化,是否可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呢?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走向自主化、协同化和深度化的研究脚步,我国从未停止过探索的脚步! 当我们几经“周折”来到蜀光绿盛实验学校,迎接我们的除了洁净的校园、还有热情的同仁;学习时间虽短,但每间教室门外配置有陶研会任课教师和任教班级的指示牌,给孩子们留下印迹的又何尝只是一堂课呢?为让老师们有所放松,课余的休息时间,他们精心打造了一台有着浓浓自贡味儿的文艺汇演,这不仅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演,也是对当地文化的一种认同。尽管我们驻足学习的时间是短暂的,但是他们对大家耐心、细致的服务是温暖而恒久的。
无论是陈博士对待教育科研的精细态度还是承办方精心的服务,都让我想到一个词:精益求精。孔老先生讲,“《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精益求精就是指凡事耐心雕琢、精细精准的工作态度。具体落实到我的本职工作上就是备课精准化、讲课精品化、课后关注帮助学生精细化。若我的工作也能做到精益求精,是不是也能跟我的学生带来温暖呢?故此,关注自己当下每一个学生,勤勤恳恳的学习,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争取让自己选择的这条路不留太多的遗憾,让孩子们慢慢的、健康的、快乐的成长,正是我需要努力做到的。 此次大会的语文学科评审之一张其英老师说:“讲台是我们的田野,虽然其中一路坎坷,但我们一路勤奋耕耘,一路播撒芬芳。”教育之路上,需要我们不停的学习然后成长,需要我们带给学生朴素且真实的课堂,需要我们精益求精的播撒芬芳,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