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让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演绎精彩

【作者】 胥良艳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江北实验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在数字化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优化了教学过程,促进了学生语言的发展,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尤其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运用信息技术技术辅助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使语文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活泼、简洁明快,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从而实现教学的最优化。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要重视信息技术教学,真正发挥信息技术的功能,让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演绎着精彩的魅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教学
  语文学科以语言学习为基础,是一个反复阅读,不断积累,不断内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信息技术教学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它给我们带来了教育教学的新气象。特别是在,由于学生的接触知识面窄,视野不开阔,信息不畅通,导致教师教学起来感到严重的压力。因此,信息技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课堂效率起到了积极作用,为优化语文课堂创造了新的条件,注入了新的活力,让语文课堂因此而精彩纷呈。
  一、创情设境,诱发学生的情愫
  使用信息技术可以创设多种多样情境,让学生有着身临其境的感觉。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优化了整个教学过程,提高了课堂效率。在情境中教学,可以诱发情感,促进感知,营造一种积极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不自觉地进入情景之中,从而增强语文课的教学效果。通过信息技术使用能达到激发学生的情感目的,用信息技术技术中的配画朗读,配画音乐,可以使静态的文字具有立体感,使动态的图画更具有吸引力,音乐在教室中弥漫,学生入情入境。例如,我们在讲《长城》一课时,利用信息技术技术,将与长城有关的图片、历史知识、与长城有关的音乐、课文朗读、以及课本中重点的字、词、句整合到课件中,教师和学生既可以从课件中领略到祖国山河的壮丽,又可以从历史的源远长河中,领略到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勇敢,我们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历史文明,使学生在欢快的背景音乐中,深刻地体会到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使学生在学习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将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之中。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播放与课文意境有关的音乐或图像,学生迅速进入课文的情境中,让学生感知到了美,就能读书有味,读书悟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既给学生以形象直观的感受,又保护了他们的想象力,还让他们受到情感教育。 
  二、内容丰富,激发学生的欲望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十分丰富,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所不包。由于小学生限于生活的经历,特别是孩子知识的肤浅,很难正确感知教材的内容,而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就可缩短学生认识和客观事物间的距离,在学生心中唤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如:我们在讲《将相和》一文时,我们将与故事情节相关的历史人物如蔺相如、廉颇等人物的介绍、性格描述、人物形象以及《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视频片断一起整合到课件中,使学生的认知面不再局限于课文中那些单调枯燥的文字上。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多角度、多层面上理解文中的思想内容,在愉悦的体验中感知课文、探究课文、品味课文。这样,信息技术技术使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更多、更全面的知识。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语文教学,可以将教材按要求重新组合,增加课堂信息传输量,加大教学密度,同时又能充分调动学生运用多种感觉器官,积极投入思考,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媒体为中介的整个课堂得到了优化,教学的密度大了,教学的效率提高了,使语文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 
  三、形式新颖,激活学生的思维
  语文教学过程是理解体会、体验感受的过程,是多元对话交流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技术与所学内容进行相关的相互交流,可以是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也可以是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也可以是学生与媒体的交流。如在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时,首先让学生制定综合性学习的计划,然后按照计划用各种方式收集诗歌,整理诗歌,最后展示学习活动的成果。在展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与信息技术进行对话,如据画作诗、給诗配画、据意作诗等等,让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感受诗歌的魅力,给学生以情感的感染,陶冶学生的情操。这样的学习过程不再枯燥乏味,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增强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我们的语文教学就需要信息技术的运用,让学生不再是井底之蛙,也能享受学习的乐趣,也能与信息技术进行对话交流,让思维的风筝线放得更高、更远。信息技术技术的介入使语文教学由过去的单一、单向的信息传递形式变为多元、多向传递形式。课堂教学模式绝不再局限于语文教师的讲解、灌输,学生的接受与服从,而成为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师生与媒体之间的交互活动,课堂教学得以优化,教学效率得以提高,师生都有了自我发展、自主教与学的空间。课堂气氛活泼热烈,改变了过去学生不爱学语文、不会学语文、学不会语文的状况,变成了学生想学语文、爱学语文、学得好语文。
  四、视听并茂,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信息技术教学根据自身声象并茂、视听结合的特点,以直观形象的图像、艳丽的色彩、逼真的音响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保持着兴奋的情绪。如:教师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可先让学生闭目倾听配有音乐的课文朗读录音,逼真、生动、优美的声音,使学生仿佛来到了西沙群岛,紧接着教师让学生一边看课件上西沙群岛的美景,一边讲解启发。这样,五光十色的海水、海底嬉戏的鱼群、蠕动着的海参、披甲的龙虾、美丽的珊瑚;海滩上各种好看的贝壳和巨大的海龟;生长着奇特树木的海岛和鸥鸟翩飞、嬉戏、孵卵、多种鸟蛋堆放于鸟巢等新奇有趣的事物活生生地呈现在儿童的面前。加上教师适时适度地点拨,教学始终抓住了学生的心灵,使它们处于情绪愉悦的状态之中,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活动,感受到西沙群岛的风景优美、物产丰富,同时培养了学生倾听的能力。最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当当小导游,为参观的游客介绍西沙群岛,这时,学生就会觉得有话可说,就会一边想象美丽的画面,一边声情并茂地介绍,从而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拓宽视野,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学习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从听到说,从阅读、理解课文到创造性地运用。每个学生有着创造的渴求,想在创造活动中体味到成功的喜悦。教师通过教育使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创造性地活动,才能让孩子的思维活跃敏捷、想象丰富、富有创造性。信息技术教学能让学生大脑处于兴奋的最佳状态,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活动,有利于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如:我在教学《詹天佑》这篇课文时,在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中,学生对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隧道的方法以及人字形线路的不理解,我们可以把这些学生理解起来感到困难的地方用生动形象的信息技术课件演示出来。首先我让学生自学这两部分,本别找出关于开凿隧道的方法和人字形线路的语句,然后学生根据其句子分别作出相应的示意图,并思考这样做的好处。学生经过几分钟时间,就把示意图画了出来,通过展示交流,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继而,我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展现在了学生眼前,各个学生都惊叹道:示意图画的太好了,我也要这样!学生将对开凿隧道的方法和人字形线路有着深刻的印象,从而经久不忘。最后,我让学生发挥想象进行创造,除了用人字形线路减小坡度,让火车通过,还可以设计怎样的线路呢?这时,学生们的思维活跃了起来,开始动脑想,动手画或动手比划演示,进行创造性地设计。不久,学生设计出来了各种各样的线路,而且娓娓道出许多设计的理由。通过信息技术课件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启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发了孩子们的创造潜能,让他们真正地领略到了一种最高层次的愉快——创造的喜悦。这样,语文教学过程不再是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探究、发展创造的过程。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只要我们教师恰如其分地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将会为语文教学增添姿彩,为教学方法的探讨提供广阔的空间,为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信息技术以其直观、生动的形象,新颖、有效的优势,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一个形神兼备,动静结合的优秀平台。这不仅扩大了知识的容量,而且激活了语文课堂,优化了课堂结构,降低了教学的难度,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为语文教学插上腾飞的翅膀,演绎着语文教学的精彩魅力。
  参考文献:
  [1]《谈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