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小学古诗词教学策略初探
【作者】 张 苗
【机构】 湖北省恩施州来凤县三胡乡胡家沟中心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古诗词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小学生从古诗词中吸取精华、陶冶情操、培养创新精神。在此,笔者结合教学实际就小学古诗词教学,从如何引导学生体会古诗词的语言美、感受古诗词的音乐美、领略古诗词的意境美、领悟古诗词的情感美几方面作初步探讨。
关键词:小学;古诗词;教学策略
笔者结合教学自己的实际,就小学古诗词教学,从如何引导学生体会古诗词的语言美、感受古诗词的音乐美、领略古诗词的意境美、领悟古诗词的情感美几方面作初步探讨。
一、赏析词句,体会古诗词的语言美
诗歌的语言不仅精炼,而且还具有形象性,往往一个字、一句话都包含深厚而丰富的内涵。古人的遣词造句不同于今人,会常常出现生僻字眼,或者古今异义的词,而小学生的知识极为有限,理解能力也是如此,所以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对诗中词、句进行理解,仔细揣摩诗人遣词造句的精当之处,来欣赏古诗的美丽之处。?如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其中“绿”字,可以是这首诗的诗眼,所以重点对该字进行解说。可以先把诗人作这首诗歌的故事娓娓道来:诗人开始用了“满”、“到”、“入”,后来才改成了“绿”字,一个绿字,把春景变换的动态美给写活了,形象化,直观化,让读者读来似乎就置身于瞬间万物复苏的春天里,真是点睛之笔!
诗歌的特点是富于节奏美、韵律美和意境美,诵读起来琅琅上口。我坚持从诵读入手,要求学生在理解基本词义、句义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反复吟咏,体会古诗的语言美。引导学生进行多种方式的诵读,如:范读、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配乐读、背诵等,从形式各异的阅读中领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中的意境,激发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如在教学《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我让学生手拿折扇,漫步吟诗,并配上悠扬的古筝伴奏,使学生融入诗境,殷殷离别之意跃然其中。
二、注重诵读,感受古诗词的音乐美
特级教师于漪说:“要反复读,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不读不能见其美。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引导学生去趣读其中是抑扬顿挫。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思念亲人思念故乡的情感,因而朗诵时语速要平缓,语调要低沉,才符合诗歌的情感基调。再以《渔歌子》为例,“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自然而然地,读来就有节奏感和音律美。《春晓》《村居》,还有《小池》则应以愉快轻松的语气来读出诗人对优美的自然风光的喜爱之情,同是描写自然风光,而在朗读《望庐山瀑布》时,应有磅礴之气势,从而读出诗歌中“三千尺”、“落九天”的错落的音乐美。
古诗词中不乏一些节奏鲜明,旋律优美的作品,它们往往具有很强的音乐效果,很多诗歌外在节奏与诗人内心情感节奏的完美统一,使这首诗歌具有了强烈的音乐美。所以在古诗教学中,教师更应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建筑在诗歌语言文字上的情感之音乐美。特别是采用吟诵的方式,学生兴趣极高,读得入情入境。
三、启发想象,领略古诗词的意境美
意境,是指抒情诗及其他文学创作中的一种艺术境界,它是由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景物交融而成的意蕴或形象,其特点是描述如画,意蕴丰富,启发读者的联系和想象。古诗是诗人通过凝练的语言文字,再倾注其思想情感于其中,通过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落笔而成的,因而古诗有咀嚼不尽的韵味儿。所以教师要让学生通过感同身受和大胆想象来体会诗歌中创设的美丽意境。
笔者在执教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时,引导学生想象画面:黄鹂、翠柳、白鹭、青天,色调淡雅和谐,图象有动有静,视角由近及远,再由远及近,整个画面给人以既细腻又开阔的感受。结尾一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也隐约流露出诗人当时欲乘舟东下之意。在教学中,通过多次诵读后,笔者指导学生在脑海里描绘由黄鹂、翠柳、白鹭及青天组成的美丽图景,感受诗歌意境,教学效果很好。
在古诗学习中,教师应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去领悟古诗中的意境美。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一诗,描绘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为了让学生领悟诗的意境,笔者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补充情景,提出下面几个问题:(1)诗人经过艰难跋涉,来到人烟稀少的山中,天色已晚,面对风雪,远望苍山,路途遥远,这时,他会想些什么?(2)夜更黑了,风更紧了,雪也更大了,天气冷得叫人难受,正在这十分为难的`时刻,忽然发现山间有一间穷人住的茅屋,诗人的心情怎样呢?(3)听到犬吠,茅屋里的主人会怎么做?这时主人与诗人会有一段什么样的对话?(4)诗人受到主人的热情接待,会有什么样的感受?通过想象,学生自然而然进入了角色,置身于古诗描写的意境之中,然后让学生分角色,对诗人来到柴门边,并受到主人热情接待这一情景进行表演。学生通过想象和表演,领悟到了“归”字所蕴含的意境美。
四、启迪心智,领悟古诗词的情感美
指导学生学习古诗词,如果不能使学生领悟古诗词的情感美,那也与入宝山而空手回差不多。例如李绅的《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又说明了粮食来之不易,应该珍惜。这一主题思想对现在的学生来说极具教育意义,对培养学生对劳动者的尊重、对粮食的珍惜是极好的一课。
古诗以它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浩如烟海的优秀文化中一直闪耀着灿烂的光芒。古诗教学也应遵循学生的身心特点,灵活科学掌握,把握好节奏、方法让学生在热爱古诗中去欣赏学习它。让学生从古诗中开智力之泉,养浩然正气,立奋发之志,为将来的成就奠定基础。
“感人心者,莫乎先情”。“诗情”是一首古诗的诗魂,诗歌的教学目的就是,“把诗歌的思想感情传达给学生,并且感染学生,使学生的内心世界受其陶冶震撼”。教学中,教师尽量让学生通过诵读来感受诗情之美,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所寄托的情感有几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意,所以教师在对古诗简单讲解之后则更应让学生自己反复诵读去感受诗中诗人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之后的惆怅至极,却也无能为力的思乡之心。辛弃疾《清平乐村居》整首诗节奏轻快跳跃,教师对一些生词或难词如吴音、翁媪、无赖讲解后,可以适当让学生起来抑扬顿挫有感情地朗读后,再描绘诗歌呈现的清新快乐的农家乐生活图景,这样,在朗读的基础上,再描绘,便可以体悟诗中的美丽情愫。
关键词:小学;古诗词;教学策略
笔者结合教学自己的实际,就小学古诗词教学,从如何引导学生体会古诗词的语言美、感受古诗词的音乐美、领略古诗词的意境美、领悟古诗词的情感美几方面作初步探讨。
一、赏析词句,体会古诗词的语言美
诗歌的语言不仅精炼,而且还具有形象性,往往一个字、一句话都包含深厚而丰富的内涵。古人的遣词造句不同于今人,会常常出现生僻字眼,或者古今异义的词,而小学生的知识极为有限,理解能力也是如此,所以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对诗中词、句进行理解,仔细揣摩诗人遣词造句的精当之处,来欣赏古诗的美丽之处。?如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其中“绿”字,可以是这首诗的诗眼,所以重点对该字进行解说。可以先把诗人作这首诗歌的故事娓娓道来:诗人开始用了“满”、“到”、“入”,后来才改成了“绿”字,一个绿字,把春景变换的动态美给写活了,形象化,直观化,让读者读来似乎就置身于瞬间万物复苏的春天里,真是点睛之笔!
诗歌的特点是富于节奏美、韵律美和意境美,诵读起来琅琅上口。我坚持从诵读入手,要求学生在理解基本词义、句义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反复吟咏,体会古诗的语言美。引导学生进行多种方式的诵读,如:范读、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配乐读、背诵等,从形式各异的阅读中领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中的意境,激发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如在教学《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我让学生手拿折扇,漫步吟诗,并配上悠扬的古筝伴奏,使学生融入诗境,殷殷离别之意跃然其中。
二、注重诵读,感受古诗词的音乐美
特级教师于漪说:“要反复读,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不读不能见其美。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引导学生去趣读其中是抑扬顿挫。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思念亲人思念故乡的情感,因而朗诵时语速要平缓,语调要低沉,才符合诗歌的情感基调。再以《渔歌子》为例,“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自然而然地,读来就有节奏感和音律美。《春晓》《村居》,还有《小池》则应以愉快轻松的语气来读出诗人对优美的自然风光的喜爱之情,同是描写自然风光,而在朗读《望庐山瀑布》时,应有磅礴之气势,从而读出诗歌中“三千尺”、“落九天”的错落的音乐美。
古诗词中不乏一些节奏鲜明,旋律优美的作品,它们往往具有很强的音乐效果,很多诗歌外在节奏与诗人内心情感节奏的完美统一,使这首诗歌具有了强烈的音乐美。所以在古诗教学中,教师更应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建筑在诗歌语言文字上的情感之音乐美。特别是采用吟诵的方式,学生兴趣极高,读得入情入境。
三、启发想象,领略古诗词的意境美
意境,是指抒情诗及其他文学创作中的一种艺术境界,它是由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景物交融而成的意蕴或形象,其特点是描述如画,意蕴丰富,启发读者的联系和想象。古诗是诗人通过凝练的语言文字,再倾注其思想情感于其中,通过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落笔而成的,因而古诗有咀嚼不尽的韵味儿。所以教师要让学生通过感同身受和大胆想象来体会诗歌中创设的美丽意境。
笔者在执教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时,引导学生想象画面:黄鹂、翠柳、白鹭、青天,色调淡雅和谐,图象有动有静,视角由近及远,再由远及近,整个画面给人以既细腻又开阔的感受。结尾一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也隐约流露出诗人当时欲乘舟东下之意。在教学中,通过多次诵读后,笔者指导学生在脑海里描绘由黄鹂、翠柳、白鹭及青天组成的美丽图景,感受诗歌意境,教学效果很好。
在古诗学习中,教师应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去领悟古诗中的意境美。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一诗,描绘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为了让学生领悟诗的意境,笔者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补充情景,提出下面几个问题:(1)诗人经过艰难跋涉,来到人烟稀少的山中,天色已晚,面对风雪,远望苍山,路途遥远,这时,他会想些什么?(2)夜更黑了,风更紧了,雪也更大了,天气冷得叫人难受,正在这十分为难的`时刻,忽然发现山间有一间穷人住的茅屋,诗人的心情怎样呢?(3)听到犬吠,茅屋里的主人会怎么做?这时主人与诗人会有一段什么样的对话?(4)诗人受到主人的热情接待,会有什么样的感受?通过想象,学生自然而然进入了角色,置身于古诗描写的意境之中,然后让学生分角色,对诗人来到柴门边,并受到主人热情接待这一情景进行表演。学生通过想象和表演,领悟到了“归”字所蕴含的意境美。
四、启迪心智,领悟古诗词的情感美
指导学生学习古诗词,如果不能使学生领悟古诗词的情感美,那也与入宝山而空手回差不多。例如李绅的《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又说明了粮食来之不易,应该珍惜。这一主题思想对现在的学生来说极具教育意义,对培养学生对劳动者的尊重、对粮食的珍惜是极好的一课。
古诗以它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浩如烟海的优秀文化中一直闪耀着灿烂的光芒。古诗教学也应遵循学生的身心特点,灵活科学掌握,把握好节奏、方法让学生在热爱古诗中去欣赏学习它。让学生从古诗中开智力之泉,养浩然正气,立奋发之志,为将来的成就奠定基础。
“感人心者,莫乎先情”。“诗情”是一首古诗的诗魂,诗歌的教学目的就是,“把诗歌的思想感情传达给学生,并且感染学生,使学生的内心世界受其陶冶震撼”。教学中,教师尽量让学生通过诵读来感受诗情之美,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所寄托的情感有几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意,所以教师在对古诗简单讲解之后则更应让学生自己反复诵读去感受诗中诗人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之后的惆怅至极,却也无能为力的思乡之心。辛弃疾《清平乐村居》整首诗节奏轻快跳跃,教师对一些生词或难词如吴音、翁媪、无赖讲解后,可以适当让学生起来抑扬顿挫有感情地朗读后,再描绘诗歌呈现的清新快乐的农家乐生活图景,这样,在朗读的基础上,再描绘,便可以体悟诗中的美丽情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