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守住“真”“实“小”“近”

【作者】 张文庆

【机构】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三井实验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后疫情时代下的青少年生命教育思考与实践

  摘 要:在后疫情时代的背景之下,在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青少年进行生命教育能更有效地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因此,作为生命教育教师,应该主动思考、积极作为,求做“真”教育、勤做“实”教育、巧做“小”教育、智做“近”教育。在承载生命教育的“高度”、“广度”、“深度”、“温度”中,培养有担当、明事理、会生活、守规矩的社会公民,让青少年生命教育在新时代绽放耀眼的光芒。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青少年生命教育;社会公民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把生命教育作为国家教育和发展的战略主题之一。而刚刚结束的生命保卫战也许可以作为鲜活的教材、灵动的课程,促使青少年在感受民族的团结、国家的强大、公民的担当的同时,他们的人格也逐步得到完善、品格也逐步得到提升,为将来步入社会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公民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更有必要在这场‘战 疫’中引导学生对生命来一次彻底的认知、甄别与行动,让学生对生命有更为深刻的理解、更为虔诚的尊重和更为真切的成长。”
  同时,在后疫情时代的背景之下,在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青少年进行生命教育,能更轻松、更有效地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那么,作为一名具有生命智慧的教师,在后疫情时代进行青少年生命教育,应该坚守哪些教育的基本理念?又该如何坚守呢?
  一、 后疫情时代下生命教育的基本理念
  (一) 生命教育初印象
  1. 生命教育有高度 
  《生命教育导师》中指出:生命教育,即是直面生命和人的生死问题的教育,其目标在于使人们学会尊重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以及生命与天人物我之间的关系,学会积极的生存、健康的生活与独立的发展,并通过彼此间对生命的呵护、记录、感恩和分享,由此获得身心灵的和谐,事业成功,生活幸福,从而实现自我生命的最大价值。由此可见,生命教育既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同时还是教育的最高追求。
  2. 生命教育有广度 
  “生命教育”最早是由美国的杰·唐纳·华特士在1968年提出,他倡导关注人的生长发育并通过实践探讨生命健康的教育真谛,之后在全球掀起教育改革的浪潮。比如,英国提出“呼应课程”,即教育要顺乎学生成长和发育的规律;日本1989年新《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了以对生命敬畏的观念来定位教育目标;进入二十一世纪,辽宁、上海等地的中小学开始系统地开设与此相关的生命教育课程,而各大高校更是以生命教育作为重点科研项目进行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由此不难发现,生命教育越来越受到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广泛重视,并逐渐让人们意识到“21世纪教育改革的呼唤越来越多地关注生命,并以其为人类在教育观念上一次根本性的变革”。 
  3. 生命教育有深度 
  “生命教育不仅只是教会青少年珍爱生命,更要启发青少年完整理解生命的意义,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生命教育不仅只是告诉青少年关注自身生命,更要帮助青少年关注、尊重、热爱他人的生命;生命教育不仅只是惠泽人类的教育,还应该让青少年明白让生命的其它物种和谐地同在一片蓝天下;生命教育不仅只是关心今日生命之享用,还应该关怀明日生命之发展。”由此可见,生命教育是一种全方位、多层次、有深度的人本教育,是关注生命与生命、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之间密切联系的人性教育。
  4. 生命教育有温度 
  作为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青少年的生命质量决定着国家的命运与和民族的未来。然而,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竞争的加剧,个体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与此相伴,青年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重视生命教育,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共同课题,也成为我国学校教育的必然趋势。因此,开展生命教育的初衷在于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在这个基础之上的生命教育,其意义在于激发青少年热忱的家国情,树立为祖国璀璨的明天而努力奋斗的远大志向;其价值在于浇筑青少年铿锵的民族魂,培养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所以,从某种程度来说,生命教育是滚烫炽热的红色教育,是热血沸腾的精神教育。
  (二) 生命教育新印象
  1. 生命教育植根于“真”
  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那何为“真”教育?一方面,关注“真事”,即面对真真切切发生的事情,围绕我们所关心的话题,在深入讨论的过程中感受生命的最大价值,从而获得关于自我和他人生命的全新感悟。另一方面,聚焦“真人”,即在探讨的过程中带着自己的思考与判断,形成自己对于生命的概念和认知,融入自己对生命的真情实感,进而感受生命的伟大。因此,生命教育需要“去伪存真”。
  2. 生命教育着眼于“实”
  青少年时期是自我同一性形成的关键期,是认知、情绪、社会行为等统一发展的关键期。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家庭结构的变化,青少年普遍以自我为中心,形成自私自利、心浮气躁、好逸恶劳等不良道德品性。同时面对现实世界中数以万计信息的干扰时又缺乏清醒的辨别力和决策力,久而久之如果得不到扎扎实实的引领,那么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可能变得扭曲,甚至出现自我伤害和侵犯别人的不良行为习惯。因此,生命教育需要“化虚为实”。
  3. 生命教育切入口在“小”
  实现生命的最大价值,不一定只有丰功伟绩才能传承家国情,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同样可以达到生命的高度;不一定只有飞黄腾达才能弘扬民族魂,在平淡的生活中知足常乐同样可以感受生命的温度;不一定只有强烈呼吁才算是敬畏自然,坚持低碳出行、做好垃圾分类同样获得生命的广度;不一定只有投身公益才是奉献社会,保持助人之举同样挖掘生命的深度。生命教育可以渗透进任何微不足道的小事情中,融入到任何不值一提的小举动中。因此,生命教育需要“大题小做”。
  4. 生命教育立足点在“近”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生命教育需要一种天时、地利、人和的契机才能发挥最佳的效能。而在课堂上,有的教师灌输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有的教师重复广为人知的卫生健康常识。这些原本应该与青少年的学习生活无比贴近的教学内容却变得遥不可及、高高在上。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不是按部就班的机器,而那些陌生的、有距离感的生命教育既不利于他们发现学习的乐趣,更无法让他们感受生命的美好。因此,生命教育需要“舍远求近”。
  二、 后疫情时代下生命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 求做“真”教育
  生命教育,有时只需要一串数字。比如,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可以说一瞬间给国家带来巨大的打击,给社会带来无尽的损失,给家庭带来无情的伤害。在这场国难中,我们每个人都时刻关注着疫情的最新进展,宅家“停课不停学”的学生们更是如此,他们在每周一晚上的德育学堂线上交流中经常刷新一波又一波数据,尤其关注治愈人数的变化。借此机会,笔者引导他们思考这些看似冷冰冰的数字背后的意义。
  出乎意料的是,有学生透过一串数字看到了医护人员的无私奉献。正如一位学生所说:这些“逆行者”第一时间目睹死亡,在高强度、高风险的治疗工作中从死神手里夺回宝贵的生命;这些“逆行者”第一时间“失去自我”,为了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赢得胜利,他们必须割舍掉对家的思念和对亲人的不舍。他们日复一日地承受生理极限,又无时无刻地忍受心理煎熬。因为他们,数字有了战胜疫情的强度。
  也有学生透过一串数字看到了岗位人员的恪尽职守。比如和时间赛跑的科学家、随时待命的警务人员、十天建成医院的建筑工人等等,因为他们夜以继日的奋斗,数字才有了扭转疫情的力度。当然,更有同学透过一串数字看到了爱心志愿者们的默默无闻。从老人到儿童,他们都在为这个国家真真切切地做着力所能及的事情。因为有了他们,数字才有了控制疫情的温度。
  当然,这些数字背后的意义还不够全面,或许还有千千万万个中国人民的齐心协力,还有世界人民的关心和帮助。但是,在这场疫情中,他们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的众志成城,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坚韧不拔。相信在不知不觉中,他们稚嫩的肩上将扛起一份使命和担当。
  (二) 勤做“实”教育
  生命教育,有时只需要一则新闻。这场疫情让我们看到太多现实世界中的善恶美丑、是非曲直,而特殊的时代背景恰恰能够给学生提供分善恶、辨是非的社会资源。比如在每天的“新闻播报”中,有学生分享了这样一则新闻:1月28日上海游客拒绝和发烧武汉游客同坐一架飞机回国。笔者再一次引导学生将目光聚焦这一社会现象,鼓励他们大胆谈一谈自己的看法,结果他们出现一边倒的现象,几乎都不同意武汉游客乘坐飞机。这是一次很好的教育契机,他们正处于以自我为中心的状态,既没有他人立场,也缺乏辩证看待事物的能力。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因此,笔者临时组建一支辩论队,由他们自主查阅资料、收集论据,两天后进行一场“上海乘客VS武汉乘客”的辩论赛。在一番唇枪舌剑中,大家最终能够学会用共情的方式理解上海乘客,用理性的思维对待武汉乘客。
  比如,作为支持上海乘客的正方在总结时强调:如果我是上海乘客,对于同行的武汉乘客,首先保持冷静和理性,而不是把焦虑和恐慌无限扩大。其次我会试着站在他们的立场考虑问题,他们本就享有选择航班的权利。对于自己城市的遭遇,他们比谁都感到难过,如果此时再对他们言语或者行为上表现出偏见和误解,那么他们的心情可想而知,除了恐惧还有心寒。所以,如果说一定要有个两全其美的方法,我会选择改签。
  再比如,作为支持武汉乘客的反方在总结时强调:如果我是武汉乘客,对于上海乘客的拒绝,我表示理解。如果浏览新闻资讯就可以知道,病毒传染性极高且杀伤力强。我们都是普通人,并没有金刚不坏之身,对于可怕的未知的病毒,会本能地产生恐惧感。那对于上海乘客的自我保护行为,就能够理解了。而且,如果意识到自己的身体状况,会选择原地等专业人员来进行检查,这也是对自己、对家人、对社会的负责。
  每一次个人观点的碰撞都提升学生换位思考的能力,每一次主要原因的阐述都锻炼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每一次解决方法的讨论都培养学生智慧作为的能力。当然,后疫情时代下能够捕捉到的新闻资源还有很多,比如“留学生回国,你怎么看?”、“中国对外援助,你怎么看?”,等等,都可以设计出更多直面社会现实的两难情境,关键是需要多关注、勤思考。相信在潜移默化中,他们将拥有明辨是非的能力。
  (三) 巧做“小”教育
  生命教育,有时只需要一场行动。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所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守护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同时,习近平主席指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可以说,家庭作为最小的社会组织,对于青少年习惯的培养、性格的完善、素养的提升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这次疫情给了更多家庭深入了解的机会、给了更多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笔者就组织了一次“全家抗疫总动员”的交流活动,有人分享了作为社区工作人员的爸爸防疫宣传、卡口检测、志愿服务等一系列的抗疫行动,有人分享了作为一线教师的妈妈提交数据、认真备课、校园巡查等一系列的日常工作,也有人分享自己为小区里的保安师傅、志愿者们送去一杯柠檬红茶和热乎乎的豇豆饼的难忘经历。
  “人的最大的弱点是丧失了任何导向生活的本能。”而幸运的是,除了像钟南山、李兰娟这样身先士卒的“大人物”所给予我们的精神支柱,我们身边还有奋勇当先的“小人物”给予我们健康生活的榜样力量,这些了不起的普通人用自己的行动证明生活的价值、诠释生命的意义。相信在耳濡目染中,他们将以更加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今后的生活。
  (四) 智做“近”教育
  生命教育,有时只需要一次庭审。校园是梦想生根的象牙塔,是自由美好的世外桃源,但是青少年早晚会以公民的身份步入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因此,学校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与专业组织机构接轨,社会也有责任为学生搭建成长的桥梁,拉近学生与社会的距离,让学生进一步明确生命的底线。
  比如,为了让学生初步了解司法制度,在法院的鼎力支持下,学校有机会组织道德与法治教师和学生一起观看关于防疫口罩诈骗案的网络庭审直播。青少年不仅“面对面”与庭审现场零距离接触,更能够从中感受到法律的庄严感与威严感。这样的体验所带来的生命教育效果不言而喻,就像我校学生在观后感中所提到的那样:“此案通过庭审直播方式审理,并采用快审快判的方式公开,既是对某些有不法企图之人的警示,也是对公民行为的一种规范和教育,充分体现了人民法院打击妨害疫情防控犯罪行为从严从快、绝不姑息的坚决态度。”在用心感受中,相信青少年的社会规则意识将大大提升。
  在后疫情时代下,有很多方式可以点亮生命教育之光。也许是偶然关注到的一串数字,在解读中明确社会责任;也许是无意浏览到的一则新闻,在辩论中明辨是非;也许是无声无息中所坚持的一场行动,在分享中学会健康生活;也许是机缘巧合下所观看的一次庭审,在思考中内化规则。未来已来,承载着生命教育的高度、广度、深度、温度,坚守着“真、实、小、近”的生命教育理念,致力于培养有担当、明事理、会生活、守规矩的社会公民,生命教育在后疫情时代必将绽放耀眼的光芒!
  作者简介:张文庆,常州市新北区三井实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研组长,硕士研究生在读。
  参考文献:
  [1] 陆 云 峰.面 对 疫 情,请 上 好 生 命 教 育 课[N].江 苏 教 育 报, 2020-02-12.
  [2] 冯建军:《生命教育的内涵与实施》,《思想理论教育》,2006年第11期.
  [3] 雷静、谢光勇:《近十年来我国生命教育综述》,《教育探索》,2005年第5期.
  [4] 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