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作者】 何 超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高县来复镇中心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以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简单地说,小学音乐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喜爱,提高自身的音乐文化素养及审美能力,并从中获得美的情感和体验。但是在目前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这一基本的教育理念并没有得到很好地贯彻,为了让学生的音乐抽测成绩更好,教师可能会更注重技能技巧的学习和训练,忽略学生的情感体验以及审美愉悦,与“以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背道而弛。
而音乐审美教学的本质是能力的提高,它要求我们具备良好的有审美感受力、审美表现力、审美创造力,并能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案及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真正审美意义上的培养。在小学的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呢?
一、创设情景,感受音乐美
良好的氛围可以帮助学生融入特定的情景之中,更好地进入聆听音乐的心理状态,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激发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力。课堂上,教师要结合音乐的风格和特点,通过利用简笔画、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表现情境,利用角色扮演体验情景,借助语言表述渲染气氛等形式,引导和感染学生进入特定的音乐氛围,达到“润物无声”的教学效果,充分感受音乐的美感。
在教学《哦,十分钟》一课时,我首先让孩子们在音乐伴奏声中再现自己的课间活动,有的跳绳,有的排球,有的打乒乓,孩子们自然而然投入到老师营造的氛围之中,所以在后面的歌曲聆听中,都能感受到歌曲那种活泼欢快的情绪。
二、参与表现,体验音乐美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一定要注重引导和鼓励学生用唱、跳、演、奏等多种形式参与表现,让音乐真正走进学生心灵,由内而外地表现出来。
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聆听音乐,学生会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一些体态律动,如点头、拍手、摇晃身体等,这些动作虽然简单,但是说明学生已经初步体验到了音乐本身的内容,具备了一定的审美能力,教师一定要及时鼓励,这样孩子的表现力会更强。在教学《顽皮的杜鹃》一课时,我采用分角色演唱的形式,让一名学生扮演歌曲中的主人公,另外几名学生扮演顽皮的杜鹃,学生一下就感受到了杜鹃的顽皮可爱,以及歌曲活泼欢快的风格。有些音乐的旋律带有明显的感染力,孩子在欣赏的过程中很容易被音乐的气氛感染,并粗浅地理解到音乐所表现的内容。例如《狮王进行曲》的音乐,孩子们可以很快地从音乐的节奏、音高上,感受到威武雄壮的狮子的形象。因此,也可以让孩子用动作模拟狮子进行表演的形式感悟音乐形象。
三、情感体验,表现音乐美
一首歌曲,就算你技巧再高,音色再美,如果没有情感也无法打动人。情感是一首歌曲的灵魂,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做到自己有丰富的情感,还要善于启发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体会到歌曲的情感,最后把它表现出来。例如我在教《采一束鲜花》这首歌曲时,我让孩子们首先回忆妈妈关心自己的故事,孩子们说着听着,一个个眼泪花花,接着我又引导他们联系歌词,理解歌曲的情绪,再用自己声情并茂的范唱引导孩子们唱出对妈妈的爱。在音乐中,孩子们对母亲的情感得到了升华。在《中人民共和国国歌》一课教学时,孩子们其实不用教都已经会唱了,但是就是唱不出歌曲的情感。于是,我播放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的视频,讲述抗战的艰辛以及作品创作背后的故事,再带着孩子们重温升旗仪式的情景,孩子们完全感受到了国歌庄重、严肃的感觉,后来演唱时那种音乐的感觉就表现出来了。
四、贴近生活,创造音乐美
每个孩子由于他们成长的环境、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不一样,所以他们对音乐的感受能力也不同,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也是不一样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在充分尊重儿童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贴近生活实际,调动孩子们的生活体验,激发孩子们对音乐的创造力,并感受到其中的快乐。
例如,我在教学《摇船调》一课时,设置悬念,采用了猜谜的形式,师问:什么圆圆在呀在半天?什么圆圆在河边?什么圆圆街呀街上卖呀?什么圆圆在眼前?学生积极思考后答案不一,老师再对他们进行肯定和鼓励,孩子们的兴趣高涨,都感受到了歌词创编的成功与快乐。最后我再让他们把自己编创的歌词唱出来,平时胆小内向的孩子都像换了个人一样,自信又大方,这就是音乐的魅力。
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需要我们从教学细节入手,紧紧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参与过程中感知、体验、表现并进行创造的一系列活动。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们不仅要挖掘音乐教材中美的各种因素,而且还要善于启发诱导学生以美导行,让音乐真正做到净化人的心灵,让人得到快乐和幸福。
而音乐审美教学的本质是能力的提高,它要求我们具备良好的有审美感受力、审美表现力、审美创造力,并能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案及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真正审美意义上的培养。在小学的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呢?
一、创设情景,感受音乐美
良好的氛围可以帮助学生融入特定的情景之中,更好地进入聆听音乐的心理状态,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激发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力。课堂上,教师要结合音乐的风格和特点,通过利用简笔画、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表现情境,利用角色扮演体验情景,借助语言表述渲染气氛等形式,引导和感染学生进入特定的音乐氛围,达到“润物无声”的教学效果,充分感受音乐的美感。
在教学《哦,十分钟》一课时,我首先让孩子们在音乐伴奏声中再现自己的课间活动,有的跳绳,有的排球,有的打乒乓,孩子们自然而然投入到老师营造的氛围之中,所以在后面的歌曲聆听中,都能感受到歌曲那种活泼欢快的情绪。
二、参与表现,体验音乐美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一定要注重引导和鼓励学生用唱、跳、演、奏等多种形式参与表现,让音乐真正走进学生心灵,由内而外地表现出来。
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聆听音乐,学生会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一些体态律动,如点头、拍手、摇晃身体等,这些动作虽然简单,但是说明学生已经初步体验到了音乐本身的内容,具备了一定的审美能力,教师一定要及时鼓励,这样孩子的表现力会更强。在教学《顽皮的杜鹃》一课时,我采用分角色演唱的形式,让一名学生扮演歌曲中的主人公,另外几名学生扮演顽皮的杜鹃,学生一下就感受到了杜鹃的顽皮可爱,以及歌曲活泼欢快的风格。有些音乐的旋律带有明显的感染力,孩子在欣赏的过程中很容易被音乐的气氛感染,并粗浅地理解到音乐所表现的内容。例如《狮王进行曲》的音乐,孩子们可以很快地从音乐的节奏、音高上,感受到威武雄壮的狮子的形象。因此,也可以让孩子用动作模拟狮子进行表演的形式感悟音乐形象。
三、情感体验,表现音乐美
一首歌曲,就算你技巧再高,音色再美,如果没有情感也无法打动人。情感是一首歌曲的灵魂,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做到自己有丰富的情感,还要善于启发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体会到歌曲的情感,最后把它表现出来。例如我在教《采一束鲜花》这首歌曲时,我让孩子们首先回忆妈妈关心自己的故事,孩子们说着听着,一个个眼泪花花,接着我又引导他们联系歌词,理解歌曲的情绪,再用自己声情并茂的范唱引导孩子们唱出对妈妈的爱。在音乐中,孩子们对母亲的情感得到了升华。在《中人民共和国国歌》一课教学时,孩子们其实不用教都已经会唱了,但是就是唱不出歌曲的情感。于是,我播放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的视频,讲述抗战的艰辛以及作品创作背后的故事,再带着孩子们重温升旗仪式的情景,孩子们完全感受到了国歌庄重、严肃的感觉,后来演唱时那种音乐的感觉就表现出来了。
四、贴近生活,创造音乐美
每个孩子由于他们成长的环境、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不一样,所以他们对音乐的感受能力也不同,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也是不一样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在充分尊重儿童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贴近生活实际,调动孩子们的生活体验,激发孩子们对音乐的创造力,并感受到其中的快乐。
例如,我在教学《摇船调》一课时,设置悬念,采用了猜谜的形式,师问:什么圆圆在呀在半天?什么圆圆在河边?什么圆圆街呀街上卖呀?什么圆圆在眼前?学生积极思考后答案不一,老师再对他们进行肯定和鼓励,孩子们的兴趣高涨,都感受到了歌词创编的成功与快乐。最后我再让他们把自己编创的歌词唱出来,平时胆小内向的孩子都像换了个人一样,自信又大方,这就是音乐的魅力。
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需要我们从教学细节入手,紧紧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参与过程中感知、体验、表现并进行创造的一系列活动。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们不仅要挖掘音乐教材中美的各种因素,而且还要善于启发诱导学生以美导行,让音乐真正做到净化人的心灵,让人得到快乐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