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从读学写 以写促读 将读与写有效结合

【作者】 谢公蓉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李端镇中心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叶圣陶先生说:“学生读得好,才能写得好。”“阅读得其方,写作之能力亦随之增长。”要使学生的作文水平得到显著的提高,发展学生的分析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除了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生活之外,还要在读写结合上花大的气力。
  关键词:从读学写;以写促读;读与写;有效结合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什么一回事?是吸收。好像每天吃饭吸收营养一样,阅读就是吸收精神上的营养;写作是什么一回事?是表达。把脑子里的东西拿出来,让大家知道,或者用嘴说,或者用笔写。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这两件事,无论做什么工作都是经常需要的。他还指出“实际上写作基于阅读,老师教得好,学生读得好,才写得好。”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既要让学生读书,又要教学生作文。可见读和写这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互相促进的,教学中只有以读带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才能使读写相得益彰、共同发展、共同提高。
  一、读中积累,以读导写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丰富的阅读不仅为写作积累大量的素材,而且提供多样的语言形式和结构样板。因此,广读博收,积累素材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一)通过阅读积累思想素材,提高透视生活现象的品位
  好的作品是艺术技巧上的精华,也是思想内容上的精华,艺术技巧和思想内容往往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古今中外对阅读的重要性都有着精辟的阐述。像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叶老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鲁迅先生曾经讲过:“必须和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当然,绝不可以单纯的积累与写作直接相关的素材而忽略思想素材。同时,也不可以在写作中机械、刻板的追求思想性,应该让学生自主的发表见解,使阅读和写作同样都具有情感。阅读对思想素材的积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思维角度、分析问题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整体上的独创性。如教学五年级描写人物一组《胖墩摔跤》《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临死前的严监生》《刷子李》时,里面描写到了各具特点的人物形象,反映出了不同人物的思想表现,但是无论是与写作直接相关的素材还是思想素材都要经过分析进行取舍,这本身也是提高识别写作技巧高下、判断思想内容优劣的重要手段。
  (二)通过阅读吸收和积累与写作直接相关的素材
  鲁迅先生说过:“凡是有定论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阅读过程既是积累该写什么的过程,也是积累该怎样写的过程。学生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欣赏,获得了美的表现形式和能力,如语言、篇章结构、写作技巧等。这时,他们就想用美的形式表现自身的美行和自己对生活的实际感受,这样就产生了强烈的写作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写作热情极高,他们不但细致地描绘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而且能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如在教学写人的作文时,我先出示《少年闰土》一文,就引导学生悟出鲁迅是如何选材、如何抓住了闰土的外貌、动作、语言的描写突出他的见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的形象,然后再出示《梅花魂》一课,这篇文章首尾照应自然,中间详略得当,围绕“梅花魂”的象征意义,作者选取四件小事来表现外祖父对祖国的眷恋之情,其中又以“教我读唐诗宋词”、“批评妈妈没教好我”作为重点来详加描写,至此,“一位华侨老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就凸现了出来,结构极精美巧妙。学生阅读时,经过老师的点拨,从中吸取选材、写法上的精美之处,能有效地克服作文中固定不变的模式,自己写出结构精美的文章来。
  二、仿写“亮点”
  根据儿童的心理、思维特征,习作从模仿入手,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一条基本规律。因此,我在教学中,常常抓住文本在写作上的“亮点”,即精彩的句段,独具匠心的开头、结尾等让学生仿写。如《记金华的双龙洞》中,作者记叙沿途的所见所闻:“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这句话说明了溪流蜿蜒曲折,特别是巧妙地运用“宽、窄;缓、急”两对反义词准确地表达溪流的形和声。由于溪流缓急不一,听到的流水声也就各不相同,犹如在“时时变换调子”。从而烘托了作者浓浓的兴致和对涓涓细流发出的赞叹。教学时,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品味,体会作者这样描写的精妙,以及拟人的手法对表达作者感情的作用。然后,提供一句写某一特点的句子,让学生用“时而…时而…”把这一特点具体描写出来。有的学生写道:“他的演奏引人入胜,音律时而快,时而慢,时而高,时而低。”“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丰富多彩的,时而喜悦,时而愤怒,时而悲伤,时而欢乐。”另外,课文中的一些比喻句、排比句、过渡句、带有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特殊句型都应该成为学生仿写的蓝本。这样长期不断地进行语言实践,学生就渐渐悟出如何把句子写具体、写生动了。
  三、抓阅读和作文的共同点进行训练
  抓住阅读和作文的共同点进行训练是“从读学写,读写结合”的基本途径语言文字、内容和思想感情都体现在阅读和作文之中,只是走向不同而已。这里必然有许多的共同点。从语言文字来看,读时要把每个词理解清楚;写时要把每个词表达清楚。从内容来看,读时要理解文章的具体内容;写时要把内容写具体。从思想感情来看,读时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写时要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再细分还可以找出许多的共同点。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根据读、写的共同点安排了一一对应的训练项目。例如,在阅读中练习了“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怎样通过具体内容、通过恰当的语言文字来表现他的思想感情的,到学生自己作文时,也能自然地考虑内容和思想感情的联系(这点在教学中体现得不够好)。
  四、读写结合,共同发展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读与写必须有效衔接在一起。在读与写的有效衔接的教学中,如果强调写而忽视了读,写就会陷入盲目性,写者会江郎才尽,但如果强调读而忽视了写,读也会失去有效的巩固和检验机会,读者会眼高手低,一辈子不会游泳。因此,读写要紧密结合,这样才能既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又训练其习作能力,以达到共同提高,共同发展这一终极目的。
  综上所述,以读促写,以实践促写,让小学生在扩大写作素材的积累中升华写作能力,是解决小学生写作素材积累不足,无内容可写等弊病的良方。莫言老师说:“人,总会有智力、运气的差别;总会受环境、现实的约束;总会有人在你切一盘水果时,秒杀一道数学题;总会有人在你熟睡时,回想一天的得失;总会有人比你跑得快……参差不齐,才构成了这世界上一道道亮丽的风景。”教育就是要在共性中寻找个性,写作教学也同样是如此,在科学的引导下,通过这两个方面的长期积累,小学生的写作能力方可获得有效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