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小学体育课堂中如何激励体育后进生

【作者】 唐 梅

【机构】 四川省南充市高坪区老君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人无完人,“后进生”这一群体存在于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在小学体育课堂中要加强对体育后进生的激励,从而促进后进生体育潜能的开发,促进后进生体能的发展,满足后进生在体育课堂的生理以及心理的需求,推动后进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一、鼓励教育,唤醒体育课堂的“人”味
  要加强对体育后进生的激励,首先要从观念的树立入手,转变传统的体育教学中重“重复操练”而轻“人文关怀”的教学观念,打破教师主导的观念,树立起“儿童本位”的新理念。同时,通过加强对于体育后进生身体与心理因素的分析认识、优化师生沟通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口号落到实处,从而真正提高体育后进生的激励成效。
  在体育课堂的组织与实施过程中,体育教师要加强对后进生的关怀,将“批评教育”、“羞耻教育”转变为“鼓励教育”,将现代的积极心理学的先进理念贯穿于体育课程教学中。在加强鼓励教育的同时,体育教师还要注意优化体育后进生在课堂中的同伴交往。首先,优化体育课堂中的同伴交往有利于体育后进生的自我意识与自我概念的发展。对于6-12岁的小学生而言,其自我意识与个性特征逐步显露出来,开始以同伴为参照对象进行自我评价,优化体育课堂中的同伴交往有利于后进生在体育课堂中得到有效的反馈信息,矫正自我批评,促进体育后进生的个性与自我意识的健康发展,增强后进生的自尊与自信;其次,优化体育后进生的同伴交往可以满足后进生对于尊重与爱的需要,为体育课堂中良好同伴关系与稳固友谊关系的建立提供巨大助力。有利于体育后进生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展开合作,培养体育后进生的宽容、自制、自律的良好品质,增强体育后进生在体育课堂中的规则意识。
  二、情绪关怀,渗透体育课堂的“情”味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后进生的情绪活动直接激发其行为与心理活动,例如,后进生在心情愉悦时愿意积极响应体育老师的引导与教学,同时也表现出较高的体育活动的参与兴趣与活力,在同伴互动与交往中也更加友善。而同一个后进生在沮丧、自卑、失落、伤心、愤怒等不愉快的情绪状态中则表现出完全相反的行为,不愿意配合教师与同伴,表现出冷漠甚至产生强烈的逆反与攻击行为。参与体育课程活动是一个接受外部刺激的过程,通过观察可见,在刺激的同时后进生的情绪处于一个不稳定的波动状态。例如,教师在教学一些后进生已经学会的动作或者运动技能时反而难以调动后进生的积极情绪,而后进生在接触一些新奇的事物或者活动时则易于产生较强的兴趣,情绪处于较为兴奋、快乐的状态。但是如果外部的刺激过大,在教学难度过高的动作或运动技能时后进生屡次受挫,则易于产生沮丧、愤怒甚至恐惧等情绪。
  三、分层教学与评价,享受体育课堂的“趣”味
  所谓分层教学,即根据小学生的体育素质的差异,将同一个班级的小学生分为多个不同的层次。同时,依托于每个层次的小学生的体育基础与能力的差异,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从而使分层教学在小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后进生的教学要强调体育训练的阶梯性和过程性。所谓“最近”即是指体育教师要教学的内容要在适宜地超出学生的已有体能基础和运动能力。若超出太多后进生跟不上学不了,学起来就像老太太啃骨头,达到学习效果需要浪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若学习的内容难度太低,则难以调动和发挥后进生的学习潜力,学习内容缺乏挑战性,易于使学生产生学习惰性并沾沾自喜,既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兴趣又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小学体育课堂中实施分层教学,有利于为后进生设计更为科学且符合实际的教学目标,避免目标过大、过难,从而加重后进生的畏难情绪,诱发“破罐子破摔”的消极情绪。同时,分层教学也有利于贯彻“循序渐进”与“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从而使体育教学更具实效性。在实施分层教学的同时,也要贯彻落实分层评价,注重发展性评价。在评价方式上,不再以统一的体育测评分数来评价所有层次的小学生,而是引入态度评价、综合能力评价、过程性评价等评价内容。在教师评价的同时,加强后进生自评、同学之间的互评等多种主体的评价方式,促进体育课堂中的发展性评价系统的建构与生成。
  四、优化教学方式,提高体育课堂的“韵”味
  在当前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倾向于直接“告诉”或者要求小学生进行“模仿”,而忽略了运动技能的发现与获得的过程。例如教学中,部分体育教师为了提高教学的“效率”,省略了小学生的自主体验和交流合作的过程。教师要为后进生设计了各种参与与活动环节,同时避免活动拘泥于表面,从而回避了后进生试错、分化、辨别以及交流合作的过程,深化“循序渐进”的体育课堂学习体验。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杜绝“功利化”的强化灌输的训练模式。为后进生提供更加丰富的体育训练的空间与平台。重视“体验”与“合作”的过程,并且通过教学引导后进生基于体育训练经验进行技巧的探索、提炼与总结。从而解决当前体育教学中模式“固化”、“定势”的问题,促进后进生体育兴趣的“激发”。
  五、结语
  综上,随着教育现代化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知识观、技能观以及智力观念已经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小学体育教师就要打破根深蒂固的传统教学理念,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后进生的引导与支持,将对于教学成效的价值追求与促进后进生的身心健康成长的价值追求有机结合,从而促进“教学”与“育人”两者的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