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情感教育是语文教育的生命
【作者】 邱 雪
【机构】 四川省南充市五星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语文教材是文学宝库中的典范,文章不是无情物。师生俱是有情人,怀有“喜怒哀惧爱恶欲”七情。文章情、教师情、学生情,决定了语文教学突出的情感性,因此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生命。在语文教学中,只有这“三情”的交融、和谐统一,才能弹奏教学艺术的美妙乐章。所以语文教师应将情感教育的活水融入课堂,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精神的家园,让真善美的花朵在这里绽放,让遐思(梦想)在这里放飞。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应怎样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呢?
一、用情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情感因素
钱梦龙先生说:“教师为主导。”那么“主导者”要先是“探路者”,先探出一条宽阔简捷的路来才能达到目的。教师首先要有一个对作品的情感深入过程,即逐步从作品的阅读分析、备课中深入作者其所以如此表达的思路情感结构,力求通过作品达到与作者创作时的思路情感同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教学过程就是教师“披文入情”的过程,即教师深刻认识“缀文者”如何“情动辞发”,并调动自己相应的情感走向,然后通过恰当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相应情感与“缀文者”作品情感因素交流的过程,更通俗地说,就是教师、作者(以作品为表现)、学生三者情感的交流。只有教师本身做到“入情”“入意”,才能形成或接近作者经由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思路情感结构,教师的主导作用才不会是纯然的、冷冰冰的客观分析,而会有主观的、合乎作者原意原情的投入,使学生也接近或形成同构。这样,教师、作者(作品)、学生三者形成热切的、鲜明的、基本一致的情感共鸣,使思维发展,能力发展,所“导”之路,才不偏不斜,所向之的,才高效迅速。这不在于教师是否情感型的,而在于他自身的知识、学识水平。
二、营造良好氛围,调动学生情感诸因素
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的思想感情”,“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要达到以上教学目的首先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那么,我们该从哪些角度入手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呢?
一是设计新颖活泼的教学情境。创设教学情境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也是课堂教学创新的重要表现。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创设新颖活泼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愉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的热情。
二是以教师的亲和力吸引学生。小学生对老师有很严重的依赖心理,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关爱和呵护,教师上课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堂氛围的形成。教师要做到带着微笑进课堂,将阳光的心态、积极的态度和向上的精神风貌带进课堂,让学生从老师身上感受到温暖,感受到对语文学科的热爱。当学生学习上出现过时,或者学习态度有问题时,教师也要以朋友的友善、师长的循循善诱来引导学生改正错误、端正态度。让学生时常感受到语文学习的欢悦、畅快,吸引学生快乐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感受语文学习的快乐。
三是以语文活动增加学习趣味。语文学习中,有很多教学内容可以通过活动来揣摩、体味加深理解、提升认识。教师要善于设计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增加学习趣味。即使简单的读课文环节,教师也可以通过播放配乐朗诵、教师范读、指名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体验朗读活动带来的兴趣。教师还可以设计表演课本剧、诗歌朗读比赛、生活情境再现、合作探究、小组互动等多种形式,让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辅助教学,营造和谐温馨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是运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多媒体已经成为现代化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多媒体以其声、光、电的综合优势,有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具体、化单调为丰富的功能,让语文课堂教学突破传统语文课堂平面、单调、枯燥的传统模式,营造活泼轻松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五是利用有趣故事营造课堂氛围。语文课本中有很多具有故事情节的课文,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是,听别人讲故事比直接阅读课本对小学生更具吸引力。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利用有趣的故事营造轻松、愉悦有引人入胜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口语表达和学习探究的热情。
三、在听说读写训练学生情感,促进情感交流
听说读写是基本的语文能力,是一个整体的、相辅相成的能力系统。教师要在这些能力训练中培养学生种种较为严密的思路情感结构,既求思路清晰,思想深入,又求情感投入,情感丰富。听一篇课文,听一个故事,听一段广播,听一次演讲和诗歌朗诵或者说一遍课文,说一个故事,叙说一个事件经过,参加一次演讲等,事先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思路,一定的主旨思想,并依自己的爱憎好恶投入情感,自觉地形成一种思路情感结构。写作,无论是成人的还是学生的活动,都有一个对生活、社会、自然界、人生的反映问题,因此需要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纯然表面的观察感知,或对生活浮光掠影是不够的,需要调动学生的思维、记忆、情绪、情感等多种因素,去对外物的观察感受,只有使学生形成与外物的某种情感关系,才能在他们的写作实践中真正反映外物,并使想象、思维发挥巨大作用。所以在语文教育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必须在语文能力训练中时时抓住一个“情”字,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以情育人,培养、丰富学生情感,促进情感交流。
四、借助朗读,抒发内心情感
“朗读”这一传统语文教学经验是一种最直接、最有效的情感体验。在朗朗书声中,以自己的经验积累为起点,积极能动地进入文本,重新体验作者创作时的心境与情怀,物我交融,达到共鸣。朗读可让学生形成语感,在读中熏陶、吸取作品中内含的精神美与情感美。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手段,以情发声,以情带语,根据不同作品的不同内容,用不同的语音、语调来进行朗读,让浓郁饱满的感情进入学生的心田,努力把学生带入作品的意境中,使学生得到艺术享受。
“三分诗,七分读”是我国古代就有的说法。也就是说情感教育应寓于朗读训练中。正确、动情的朗读是连接教师、教材、学生三者感情的桥梁。它会让语文课变得朗朗有声,情趣盎然。试想教师面带笑容、精神饱满地走上讲台,那悦耳动听的嗓音、抑扬顿挫的语调、绘声绘色的话语、逼真传神的动作,能不激发起学生求知的情感?能不产生销魂摄魄的效果吗?
五、寻找心灵契合点,营造和谐课堂气氛
相信大多数的教育工作者都有这样的体验:学生会因喜欢、崇拜某一教师而对其所任课程产生浓厚兴趣,并会努力将它学好。这就不禁使人想起哲人说过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心灵受到触动,会信心倍增,积极向上。有了这样的心理因素作动力,学习积极性就高涨起来了。自然,课堂上就不会只是教师单方面“抒情”了。研究表明,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这一角色,以加倍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教师的首要责任就是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对文学的理解,对人生的看法,对大千世界的感受,心与作者共鸣、共振,然后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思维、情感因素,对教材进行认真处理,以在教学中作为联系作者与学生的中介,三位一体,思路相通,情感默契。从而达到以“文章情”为基调,用“教师情”来诱发、唤起“学生情”,使学生为之憾动,为之动容,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在社会各界呼唤创新人才的今天,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更要重视“情感”因素。让我们的孩子在情感之河中扬帆控航,乘风破浪,驶向知识的彼岸吧!实现语文情感教育的最大成功。
一、用情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情感因素
钱梦龙先生说:“教师为主导。”那么“主导者”要先是“探路者”,先探出一条宽阔简捷的路来才能达到目的。教师首先要有一个对作品的情感深入过程,即逐步从作品的阅读分析、备课中深入作者其所以如此表达的思路情感结构,力求通过作品达到与作者创作时的思路情感同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教学过程就是教师“披文入情”的过程,即教师深刻认识“缀文者”如何“情动辞发”,并调动自己相应的情感走向,然后通过恰当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相应情感与“缀文者”作品情感因素交流的过程,更通俗地说,就是教师、作者(以作品为表现)、学生三者情感的交流。只有教师本身做到“入情”“入意”,才能形成或接近作者经由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思路情感结构,教师的主导作用才不会是纯然的、冷冰冰的客观分析,而会有主观的、合乎作者原意原情的投入,使学生也接近或形成同构。这样,教师、作者(作品)、学生三者形成热切的、鲜明的、基本一致的情感共鸣,使思维发展,能力发展,所“导”之路,才不偏不斜,所向之的,才高效迅速。这不在于教师是否情感型的,而在于他自身的知识、学识水平。
二、营造良好氛围,调动学生情感诸因素
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的思想感情”,“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要达到以上教学目的首先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那么,我们该从哪些角度入手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呢?
一是设计新颖活泼的教学情境。创设教学情境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也是课堂教学创新的重要表现。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创设新颖活泼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愉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的热情。
二是以教师的亲和力吸引学生。小学生对老师有很严重的依赖心理,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关爱和呵护,教师上课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堂氛围的形成。教师要做到带着微笑进课堂,将阳光的心态、积极的态度和向上的精神风貌带进课堂,让学生从老师身上感受到温暖,感受到对语文学科的热爱。当学生学习上出现过时,或者学习态度有问题时,教师也要以朋友的友善、师长的循循善诱来引导学生改正错误、端正态度。让学生时常感受到语文学习的欢悦、畅快,吸引学生快乐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感受语文学习的快乐。
三是以语文活动增加学习趣味。语文学习中,有很多教学内容可以通过活动来揣摩、体味加深理解、提升认识。教师要善于设计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增加学习趣味。即使简单的读课文环节,教师也可以通过播放配乐朗诵、教师范读、指名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体验朗读活动带来的兴趣。教师还可以设计表演课本剧、诗歌朗读比赛、生活情境再现、合作探究、小组互动等多种形式,让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辅助教学,营造和谐温馨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是运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多媒体已经成为现代化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多媒体以其声、光、电的综合优势,有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具体、化单调为丰富的功能,让语文课堂教学突破传统语文课堂平面、单调、枯燥的传统模式,营造活泼轻松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五是利用有趣故事营造课堂氛围。语文课本中有很多具有故事情节的课文,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是,听别人讲故事比直接阅读课本对小学生更具吸引力。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利用有趣的故事营造轻松、愉悦有引人入胜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口语表达和学习探究的热情。
三、在听说读写训练学生情感,促进情感交流
听说读写是基本的语文能力,是一个整体的、相辅相成的能力系统。教师要在这些能力训练中培养学生种种较为严密的思路情感结构,既求思路清晰,思想深入,又求情感投入,情感丰富。听一篇课文,听一个故事,听一段广播,听一次演讲和诗歌朗诵或者说一遍课文,说一个故事,叙说一个事件经过,参加一次演讲等,事先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思路,一定的主旨思想,并依自己的爱憎好恶投入情感,自觉地形成一种思路情感结构。写作,无论是成人的还是学生的活动,都有一个对生活、社会、自然界、人生的反映问题,因此需要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纯然表面的观察感知,或对生活浮光掠影是不够的,需要调动学生的思维、记忆、情绪、情感等多种因素,去对外物的观察感受,只有使学生形成与外物的某种情感关系,才能在他们的写作实践中真正反映外物,并使想象、思维发挥巨大作用。所以在语文教育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必须在语文能力训练中时时抓住一个“情”字,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以情育人,培养、丰富学生情感,促进情感交流。
四、借助朗读,抒发内心情感
“朗读”这一传统语文教学经验是一种最直接、最有效的情感体验。在朗朗书声中,以自己的经验积累为起点,积极能动地进入文本,重新体验作者创作时的心境与情怀,物我交融,达到共鸣。朗读可让学生形成语感,在读中熏陶、吸取作品中内含的精神美与情感美。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手段,以情发声,以情带语,根据不同作品的不同内容,用不同的语音、语调来进行朗读,让浓郁饱满的感情进入学生的心田,努力把学生带入作品的意境中,使学生得到艺术享受。
“三分诗,七分读”是我国古代就有的说法。也就是说情感教育应寓于朗读训练中。正确、动情的朗读是连接教师、教材、学生三者感情的桥梁。它会让语文课变得朗朗有声,情趣盎然。试想教师面带笑容、精神饱满地走上讲台,那悦耳动听的嗓音、抑扬顿挫的语调、绘声绘色的话语、逼真传神的动作,能不激发起学生求知的情感?能不产生销魂摄魄的效果吗?
五、寻找心灵契合点,营造和谐课堂气氛
相信大多数的教育工作者都有这样的体验:学生会因喜欢、崇拜某一教师而对其所任课程产生浓厚兴趣,并会努力将它学好。这就不禁使人想起哲人说过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心灵受到触动,会信心倍增,积极向上。有了这样的心理因素作动力,学习积极性就高涨起来了。自然,课堂上就不会只是教师单方面“抒情”了。研究表明,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这一角色,以加倍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教师的首要责任就是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对文学的理解,对人生的看法,对大千世界的感受,心与作者共鸣、共振,然后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思维、情感因素,对教材进行认真处理,以在教学中作为联系作者与学生的中介,三位一体,思路相通,情感默契。从而达到以“文章情”为基调,用“教师情”来诱发、唤起“学生情”,使学生为之憾动,为之动容,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在社会各界呼唤创新人才的今天,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更要重视“情感”因素。让我们的孩子在情感之河中扬帆控航,乘风破浪,驶向知识的彼岸吧!实现语文情感教育的最大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