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论小学科学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有效方法
【作者】 李长云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华封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小学科学作为启蒙教育学科,要提高其教学有效性,增强育人实效,我们就可以激发兴趣为首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化难为易作用,加强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和强化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等有效方法去实践。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有效性;提高;有效方法
随着社会发展,以及家长对学校的殷切期望的不断提高,提高教学有效性也就变成一线教师们回报社会的教学追求。小学科学作为学生科学启蒙教育平台,提高其有效性,对于提升学生科学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探究能力都有积极效果。又特别是在“五育合一”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我们更要以较好的教学有效性让学生尽快达成新课标要求,实现教学预期。那我们又如何实现40分钟的科学课质量目标呢?作为小学的科学老师,我将根据基础科学学科性质和学生的特点,讨论提高科学教学效率的思路和方法。这样才能找到行之有效的教学实践方法。
一、激发学生持续学习的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学得生动有趣,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必须充分挖掘教材的趣味元素,让学生乐于科学学习。一旦学生对科学感兴趣,他们将很乐意接受科学并将“努力学习”改为“享受学习”。这就是“兴趣助学”,“学乐不分”的重要实践。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我们不应直奔主题施教,应以激趣为前提,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如故事法、情境法、悬念法等吸引学生注意力,聚焦学生眼球,让学生参与到师生互动中来。只有活泼和谐的课堂,才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并使他们感到学习的乐趣。因此,课堂中,我们应使用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和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但必须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知识反馈和思维活动灵活选择教学方法。例如,在执教“植物保护”这一课时,我们就可抓住学生爱看动画片这一特征,通过多媒体播放,并把问题寓于其中。当学生目光都凝视着多媒体视频时,就会被深深吸引。看完后,就有学生举起小手解释自己的想法了:“我们如果砍伐所有树木,地球将消失。我们必须保护树木。”“建造房屋不需要大量的木材,但是人类不能贪婪地砍伐所有树木。”有了氧气,我们人类和动物将被窒息而死。”如果砍伐树木,土地将变成沙漠,人们将无法生存。”从学生表达来看,他们都认为植物是非常重要的。就是通过这样的视频刺激,利用了其爱动画片的心理施教,就可以让学生兴趣从中来,实现“兴趣助学”效果。这种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使他们感受到了科学学习快乐。
二、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化难为易作用
随着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提高,人们对多媒体教学的依赖度也就越来越大。我们知道,多媒体是科技助教的重要产品,是为减小学习难度而定制的直观手段,具有很强的化难为易功能,是让我们突破教学难点、实现高效教学的有效工具。科学教材上虽然有很多学生自主探究的内容,这些内容还是因高于学生思维特征所能达到的高度,故而不能让学生在现阶段进行突破。这样要求我们寻找新的教学途径去解决。而多媒体的出现与应用,无疑是化解这类教学难点的好手段。如《植物怎样喝水》这课中植物是“如何喝水”这一难点知识,仅靠“口头讲解”,难易实现预期,我们如何用多媒体施教,则可以把植物喝水的过程形象化,直观化,让学生能亲眼“看到”植物喝水与植物茎、叶脉向上输送的水的过程。这种动画的利用,学生很快就理解了植物“喝水”这一难点了。
三、加强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
小学科学教材,写满了实验,处处都需要以实验为平台开展教学。这也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平台。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我们应加强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而所有学生作为受培养对象,都应积极参与。而有效的实验教学,则要求我们精心备课,制定实验计划,准备实验器材药品,引导学生在参与中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实验总结和结论等。有了这样的实验经历,学生自然就会提高动手操作能力,以及掌握实验方法的操作技能。例如,在教学什么是导体和绝缘体时,课前我准备了电路检测器,科学测试记录纸以及如铁钉子、陶瓷、塑料片等材料,引导学生选材进行实验,弄清什么是导体和绝缘体,得出导体和绝缘体的各自特征,最后让学生探讨如何利用导体和绝缘体的特征为我们生活服务,让学生对安全用电等知识有所了解。
四、重视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
新课标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学习。”“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标的倡导的学习方式,是别于传统接受式学习的强调学生主体理念的有效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促进有效合作的形成。而科学上采用较多的是“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经历自主、合作和沟通,再一次探究,这样就能有效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促进他们知识素养,进而全面发展的目的。这过程中,涉及到集体合作学习,这要求我们应遵循小组内部的异质性,小组之间的同质性原则,并应根据其基础,学习习惯,以及学习能力对学生进行分组,调动学生参与热情。例如,在“植物保护”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明了植物保护的方法,我们还可有巩固环节设计一个冲关游戏。如果要快速通过关卡并而成功“冲关”欣赏到沿途美好风景,团队成员必须共同努力,这个过程就坱要组内全体成员的合作探究学习。实践表明,合作团队探究学习的效果确实要比合作能力差的团队的要快很多。
当然,要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还有很多方式方法,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实践者,是实现“五育合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头兵,我们就应充分发挥奠基教育平台教学的教师责任担当作用,创新教学策略,重视情境和学生主体理念的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强化师生互动,使科学课堂教学真正做到有明显的育人实效。
参考文献:
[1]吴秀芹,论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科技致富向导,2012年。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有效性;提高;有效方法
随着社会发展,以及家长对学校的殷切期望的不断提高,提高教学有效性也就变成一线教师们回报社会的教学追求。小学科学作为学生科学启蒙教育平台,提高其有效性,对于提升学生科学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探究能力都有积极效果。又特别是在“五育合一”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我们更要以较好的教学有效性让学生尽快达成新课标要求,实现教学预期。那我们又如何实现40分钟的科学课质量目标呢?作为小学的科学老师,我将根据基础科学学科性质和学生的特点,讨论提高科学教学效率的思路和方法。这样才能找到行之有效的教学实践方法。
一、激发学生持续学习的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学得生动有趣,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必须充分挖掘教材的趣味元素,让学生乐于科学学习。一旦学生对科学感兴趣,他们将很乐意接受科学并将“努力学习”改为“享受学习”。这就是“兴趣助学”,“学乐不分”的重要实践。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我们不应直奔主题施教,应以激趣为前提,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如故事法、情境法、悬念法等吸引学生注意力,聚焦学生眼球,让学生参与到师生互动中来。只有活泼和谐的课堂,才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并使他们感到学习的乐趣。因此,课堂中,我们应使用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和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但必须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知识反馈和思维活动灵活选择教学方法。例如,在执教“植物保护”这一课时,我们就可抓住学生爱看动画片这一特征,通过多媒体播放,并把问题寓于其中。当学生目光都凝视着多媒体视频时,就会被深深吸引。看完后,就有学生举起小手解释自己的想法了:“我们如果砍伐所有树木,地球将消失。我们必须保护树木。”“建造房屋不需要大量的木材,但是人类不能贪婪地砍伐所有树木。”有了氧气,我们人类和动物将被窒息而死。”如果砍伐树木,土地将变成沙漠,人们将无法生存。”从学生表达来看,他们都认为植物是非常重要的。就是通过这样的视频刺激,利用了其爱动画片的心理施教,就可以让学生兴趣从中来,实现“兴趣助学”效果。这种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使他们感受到了科学学习快乐。
二、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化难为易作用
随着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提高,人们对多媒体教学的依赖度也就越来越大。我们知道,多媒体是科技助教的重要产品,是为减小学习难度而定制的直观手段,具有很强的化难为易功能,是让我们突破教学难点、实现高效教学的有效工具。科学教材上虽然有很多学生自主探究的内容,这些内容还是因高于学生思维特征所能达到的高度,故而不能让学生在现阶段进行突破。这样要求我们寻找新的教学途径去解决。而多媒体的出现与应用,无疑是化解这类教学难点的好手段。如《植物怎样喝水》这课中植物是“如何喝水”这一难点知识,仅靠“口头讲解”,难易实现预期,我们如何用多媒体施教,则可以把植物喝水的过程形象化,直观化,让学生能亲眼“看到”植物喝水与植物茎、叶脉向上输送的水的过程。这种动画的利用,学生很快就理解了植物“喝水”这一难点了。
三、加强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
小学科学教材,写满了实验,处处都需要以实验为平台开展教学。这也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平台。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我们应加强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而所有学生作为受培养对象,都应积极参与。而有效的实验教学,则要求我们精心备课,制定实验计划,准备实验器材药品,引导学生在参与中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实验总结和结论等。有了这样的实验经历,学生自然就会提高动手操作能力,以及掌握实验方法的操作技能。例如,在教学什么是导体和绝缘体时,课前我准备了电路检测器,科学测试记录纸以及如铁钉子、陶瓷、塑料片等材料,引导学生选材进行实验,弄清什么是导体和绝缘体,得出导体和绝缘体的各自特征,最后让学生探讨如何利用导体和绝缘体的特征为我们生活服务,让学生对安全用电等知识有所了解。
四、重视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
新课标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学习。”“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标的倡导的学习方式,是别于传统接受式学习的强调学生主体理念的有效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促进有效合作的形成。而科学上采用较多的是“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经历自主、合作和沟通,再一次探究,这样就能有效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促进他们知识素养,进而全面发展的目的。这过程中,涉及到集体合作学习,这要求我们应遵循小组内部的异质性,小组之间的同质性原则,并应根据其基础,学习习惯,以及学习能力对学生进行分组,调动学生参与热情。例如,在“植物保护”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明了植物保护的方法,我们还可有巩固环节设计一个冲关游戏。如果要快速通过关卡并而成功“冲关”欣赏到沿途美好风景,团队成员必须共同努力,这个过程就坱要组内全体成员的合作探究学习。实践表明,合作团队探究学习的效果确实要比合作能力差的团队的要快很多。
当然,要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还有很多方式方法,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实践者,是实现“五育合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头兵,我们就应充分发挥奠基教育平台教学的教师责任担当作用,创新教学策略,重视情境和学生主体理念的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强化师生互动,使科学课堂教学真正做到有明显的育人实效。
参考文献:
[1]吴秀芹,论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科技致富向导,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