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农村幼儿园二十四节气课程设计

【作者】 刘妍妮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象鼻街道方水幼儿园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在农村幼儿园课程资源中,开发和利用中国传统节日具有重大的意义。要建构一种幼儿园课程,还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考虑家园合作(即家长和社区的支持与参与)。让家长和社区的资源更大的范围内发挥作用和效益,填补幼儿园资源的不足;让家长走进幼儿园参加园内活动,周末以游戏的形式生成家庭活动,将传统文化贯穿于幼儿在一日生活中,促进幼儿的健康全面发展。中国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感情,承载看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表现;教育承担着传承人类文化的使命,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是人一生发展奠定基础的重要阶段。
  关键词:幼儿园;二十四节气;融合;生态环境;全面发展
  一、二十四节气课程自然环境设计的特点
  1.审美性与探究性的统一
  我园环境优美,生态资源优越,凸显我园“文化园、生态园、探索园、运动园”的园所环境。园内自然景观优美和谐,给幼儿以美的享受和熏陶。同时,这种“美”是动态的、有生命的。它可以实实在在地观察到、触摸到;幼儿还深入地感知、体验、探究,去发现环境中隐藏的许多小秘密。
  2.区域性与系统性的统一
  在自然生态环境的创设上,我们遵循合理规划,因地制宜的原则,将不同种类的植物进行区域式分布,共建成了包括水生植物、刺生植物、芳香植物、药用植物等二十余植物园区,体现出区域性的特点。各个区域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了,形成一个幼儿园户外大环境系统。各个班级也根据地理位置和特点,因地制宜开展环境创设,形成班级小环境系统。
  二、二十四节气课程自然环境的组成
  (一)幼儿园户外大环境系统
  1.传统农耕体验区
  传统农耕体验区是开辟在幼儿园内地面及水域的种植园地,供幼儿体验自然、传统的种植方式。传统农耕体验区包含四个教育体验区。
  (1)自然教育区:遍布整个幼儿园的大片绿化都蕴含着教育的元素。根据植物的种类分布分为:芳香植物区、水生植物区、阴生植物区、地茎植物区、多肉植物区和彩叶植物区、棕榈植物区、桂花廊等。通过分片区归类种植,帮助幼儿认识植物以及分类。
  (2)农耕体验区:根据植物种类分布分为药用植物区、瓜果种植区、果林区、粮食种植区和占地二百多平方的小农庄,小农庄是幼儿开展二十四节气耕种活动的重要基地,主要种植有叶蔬菜、瓜类、豆类、地茎类植物。幼儿通过体验农耕活动,了解农作物生长的过程。
  (3)生态教育区:这个区域主要通过废物利用、循环再生的过程向幼儿和家长传播先进、环保的理念,比如鱼菜共生池中,废物经过分解变成植物的肥料,植物吸收肥料净化水质改善鱼的生存环境。让孩子初步了解的资源的再生和利用,从小就树立起合理利用资源,萌发环保理念。
  (4)幼儿园植物分布图谱区:含幼儿园树木图谱、植物叶子图谱、幼儿园植物分布图谱,为幼儿提供观察、记录、操作等活动,在活动中了解植物的种类、习性和生长环境等,积累有关植物的感性经验。
  2.城市耕读教育区
  城市耕读教育区是传统农耕体验区的有效补充,我们利用教学楼顶楼的空间,因地制宜开辟出城市耕读教育区。城市耕读体验区也分为四个小区域。
  (1)植物水培区:该区域主要利用顶楼空间建设微耕水培系统,种养各种应季的蔬菜为主,其特点的是省水、维护简单和清洁卫生,非常适合在城市普及。 
  (2)垂直种养区:由无土栽培的植物绿墙和藤本植物搭建的绿植长廊。该区域的目的在让孩子了解屋顶绿化、解决热岛效应、雾霾等环保问题。
  (3)循环再用种植区:有PVC管道种植、荷兰桶瓜棚、轮胎种养和环保小盆栽等。此区域多用来开展环保手DIY活动,体验废物循环利用,传递环保观念。
  (4)育苗小温棚:通过育种活动,对种子发芽、长叶等现象的观察,可以让孩子们直观地感受植物的生长,感受生命的神奇,认识气候资源(光、热、水、空气等)对植物的作用。
  3.二十四节气耕读展示区
  这个区域主要用于介绍二十四节气的基本知识,将它变成环境的一部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结合节气对幼儿开展相关的教育,让幼儿进一步了解、体验节气。
  (1)设置电子节气日历显示器,制作24节气简介牌24个,依照古人用四方对应四季的方法,分布于校园各处。
  (2)根据24节气的农事活动建设24节气耕读园,用以让幼儿体验符合各季节气候条件的农事活动,加深幼儿对气象的认识,学习简单的农作物种植方法,了解食物是怎么来的,培养幼儿对大自然的感情。
  4.气象体验区
  二十四节气与天气现象息息相关。我们希望通过孩子对日常天气状况的关注和了解,不断地累积相关经验,逐步体验到气象与节气的关系,并感知节气与天气对我们的日常生活的影响。
  (1)设置简单的风向标、温度、湿度计等气象观测仪器,让幼儿通过观测直观感受天气变化规律。
  (2)制作天气符号、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特别是与停课有关的预警信号)科普壁或科普廊,让家长、幼儿理解天气现象的表达形式,以及相关停课机制。
  (3)设置气象科普知识展板,印制气象安全宣传册。宣传气象防灾安全知识,增强家长和幼儿避灾自救能力。
  (4)设计制作与气象、节气有关的谚语展览,图文并茂,帮助幼儿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二)班级小环境系统的建设
  在完成大环境生态系统的同时,我们也注重班级小系统环境的建设。
  1.自然生态班
  班级教师根据自己班级的地理位置特点,利用阳台、走廊等位置进行绿化活动,有些教师利用活动室前面有一个大平台的优势,带着孩子们根据四季的变化,种下了应季的花花草草和蔬菜。
  2.环保生态班
  大六班的小朋友,是幼儿园里的快乐小农夫,现在更是幼儿园第一个环保生态班的受益者,大六班的活动室装修用的都是环保的材料,是会呼吸的可以观察到空气质量的活动室,在环境上给予潜移默化的环保教育。
  3.班级自然角
  老师和孩子一起布置和打理班级自然角,以自然角为载体,可借此指导幼儿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感官去感知动植物的形态构造、生活习性及生长发育过程等。
  总而言之,幼儿园自然生态环境是二十四节气课程建构和实施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将节气与幼儿生活相联系的桥梁。没有环境的支持,二十四节气课程永遠只是空洞说教,纸上谈兵。通过建构丰富、富有探究意义的环境,使其成为幼儿自主探索、学习的阵地,推动课程的动态发展,并最终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1页.
  [2]赵淑芳,民族妙韵慧童心:民间工艺融入幼儿园课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2.
  基金项目:农村幼儿园教育研究中心2016年度课题《农村幼儿园综合课程建设的行动研究》(项目编号NYJ2016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