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针砭文本困点 瞄准读中环节
【作者】 刘 庆
【机构】 四川省兴文县教师培训与教学研究中心
【摘要】【关键词】
——小学英语文本读中环节教学策略实践
摘 要:本文针对小学英语语篇教学读中环节思维混乱,目标不明确,形式单一,文本解读时间短、不到位,趣味性缺失,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差等现象,在小学英语课堂中开展实践,并从读中环节目标达成的角度总结了以下策略:解读文本信息的活动策略;初步掌握新词的音、形和义的策略;感知和初步运用目标语的策略;朗读的策略;激发学生发表观点的策略;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英语;文本;读中环节;策略
外研版小学英语教材每个模块的Unit1都有一个英语小故事,深受学生喜欢,通常老师在教学时多采用阅读教学的模式,但我们在观课的过程中,发现一线教师在文本阅读的导入及拓展部分方法多样,趣味性强,效果良好。但在文本读中环节思维混乱,目标不明确,形式单一,文本解读时间短、不到位,趣味性缺失,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够。于是我们就对外研版小学英语教材文本读中环节展开实践探索,寻求一种简单、清晰和有效的策略。
一、明析文本读中环节的目标
目标决定教学活动,明晰的教学目标有利于教学有的放矢。在课堂实践中,我们共同归纳了文本读中环节预达的目标,主要包括:解读文本信息,培养阅读技能;初步掌握生词的音、形和义,积累词汇;感知、初步运用目标语,了解交流的句子范式;朗读训练,培养正确的语音语调;对文中的育点、隐藏点、论点发表观点,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先学、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二、分解目标,定位活动策略
在目标的指引下,教师们抓文本的主线,围绕主线设置丰富有趣的活动,形成鱼骨图式的教学思路,将枯燥的目标溶于有趣的活动。
(一)解读文本信息的活动策略
1.找准文本主线,确定思维图
文本主线是读中的灵魂,找准这条主线,选择匹配的思维导图,文章的理解即可迎刃而解。例如,五年级下册Module1 Unit 1 We lived in a small house.一课,谈论今昔人们生活的对比,复习动词和be动词的一般现在时和过去时。只要找准“对比”这条主线,纵向确定ago和now对比,横向确定house,traffic,food,TV四项对比内容,选择与之匹配的表格型思维导图,学生在表里贴图和在图旁贴相应的动词就可将复杂的文本简单化(见下图)。
2.略读了解语篇大意
课标提倡语篇整体入手,再因学生接受知识由浅入深,所以略读的活动应简单,如:巧设问题;阅读勾画新词及不理解的句子;跟句子或图片排序;看图猜情节,读文本检验预测;选择主题;选关联图片等。学生带着这些简易、单一的活动任务,就能快速了解文本。例如,三年级下册Module 8 Unit1 It’s on your desk? 一课,略读时选用“问题+选图”的方式(见下图),鲜活、简单,学生易于接受任务。
3.精读获取语篇的细节
精读是对文本细节的抓捕,是对生僻词语及句子的推敲,是输出框架的构建,是情感的梳理。精读中我们以思维导图为主,同时选用下列方法中的2-3种,即可化繁为简。如:巧设问题;判断正误;填充单词或句子;选择答案;图文配对;利用图表;跟句子排序;找出关键词;生生提问;学生质疑提问;二度追问;复述;角色扮演;绘画;拼版阅读。
例如,四年级下册Module 4 Unit 1 Will you take your kite?一课中,老师巧设三个提挈全文的问题:What does Sam ask Amy? How about Amy’s answer? Why doesn’t Amy take the kite or ball tomorrow?学生在自读和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回答问题,自然感知了文中的目标语:Will you take your ball/kite? No,I won’t.同时,又突破文章情节难点:Because tomorrow is Friday.老师再二度追问:When will Amy take the kite and ball?学生再在文中找答案:On Saturday。老师再次追问:Why?学生再回答:Because they’re going to have a picnic on Saturday.老师再用自然生成的板书思维导图(见下图),带着学生用留白填充的方式回顾文本,回归语篇的整体。
4.避免枯燥,保持趣味性
阅读方法需多样,但长期反复地使用,学生易于麻木。为保证小学生的童趣,小小的渲染也会激起他们学习的欲望,在文本教学中选择“比赛、音乐、道具、声效、游戏、趣味惩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等插入课堂,将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某些展示的准备环节,配上与主题相宜的音乐,学生的想象力会得到开拓。又如,幻灯片的制作加上声效,会给孩子们带来惊喜,在六年级上册Module 4 Unit 2 Our favourite festival is the Spring Festival一课中,精读梳理the Spring Festival时,课堂内突然响起鞭炮噼噼啪啪的声音,在学习the Lantern Festival时,咚咚咚的鼓声和龙狮贺舞声突然响侧耳畔,顿时给较长的文本注入了鲜活。再如,分组展示时组数较多,老师不能组组兼请,则可用掷骰、幸运转盘类游戏抽组,既公平又好玩。另外,对不应该出错却出错了的个人或全班,放上学生自选的音乐,随乐而舞,则会印象深刻。最后,孩子们在上台朗读、表演或复述课文时,多给孩子们一些自主的空间,允许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生表现更佳。
(二)初步掌握新词的音、形和义的策略
阅读中多数教师喜欢先处理单词,再进行阅读,这与在语境中猜测生词及句子的阅读技能的培养相悖。经过实践,大家选取了中庸之法,生词较多较难可在课前处理部分非关键的生词,而留部分关键的或通过上下文可推测的词,放在文中处理。值得强调是:课前处理,不提倡教师授之以鱼,而提倡自制单词卡,通过有声工具自学读音,或在小组展学、全班互学中去学。文章中新词的处理,可以在自读后有疑惑时、回答问题时处理,也可在文本精读时自然处理,再可在跟读、复述、角色扮演和总结时进行,尽量不离开语镜去单独讲解。
例如,在五年级上册Module 5 Unit 1 There are only nineteen crayons教学中,生词有12个,可以把thirteen,fourteen,fifteen,sixteen,seventeen,
eighteen,nineteen这7个生词放在预习中,布置“查一查,读一读,找一找其规律”的前置预习。开课时,让他们在小组内先交流,再抽一组上台展示,其它同学对其发音不准的地方进行校正和补充。剩余的5个生词crayon,begin,give out,all right,floor则可放文中,通过看图及上下文推测解决。学生回答问题:What did Ms Smart buy yesterday?时,老师出示蜡笔的图及词,再分音节crayon指导其读音。学生回答问题:How many crayons are there on the desk? How many children are there in the class? Where’s the other one?时,自然出来新词floor,并据学生掌握情况进行指导。另外的begin,give out,all right可放在跟读、朗读、表演等时处理。总之,对新词的处理提倡在语篇中进行,同时坚持分批、分类、分时和分层的处理。
(三)感知和初步运用目标语的策略
外研社教材每个模块Unit1活动2均是将目标语溶于故事,出现频率较多,学生参与观察、查找或归纳类活动有利于目标语的掌握,此类活动有:勾出目标语、板书目标语、归纳目标语、填充目标语。例如,四年级下册Module 1 Unit 1 She’s a nice teacher.一课,可以让学生读故事,勾画出重点句型。然后让学生展示自己找到的句子,教师同时板书“This is____.She’s/He’s _____.She’s/He’s a ____.”在黑板上。紧接着,学生根据文本内容到黑板上贴人物图及性格图在目标句的空格处。是否正确呢?请学生上台翻转图片,检查其后的单词与文本是否一致,目标语就清晰展示在同学们面前。课结束时再让学生归纳今天所学目标语。这样,学生对句式结构印象深刻。
(四)朗读的策略
朗读也是读中环节的一个部分,学生在了解文本大意后,还要能跟读或有感情地朗读,帮助学生从细节中走出来,再次总概全文。同时课标强调语音语调的准确性,所以朗读训练是读中环节不可取代的部分,训练方法多样,如:跟读模仿、给课文的动画配音、角色扮演、开火车读、留白读、表演中模仿说、现场录音等。跟读模仿强调语音、语调和语气。仿读时我们可以用手机录下学生读的情况,播放给学生听,找出与原音的差距,并改进。学生对某些词或句不会读时,老师可在领读时留白,让学生补充。以个人、双人、小组的形式开火车读课文也是练习朗读的好方法。“播放课文的动画,学生为其配音”也深受学生喜爱。
(五)激发学生发表观点的策略
核心素养倡导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发表个性观点,做到言之有理。但课堂中学生很难切中要点,同时用英语表述也增加了学生表达的难度。课堂中可利用插图、语言、隐藏信息和与主题有关的开放问题激发学生欲望,并鼓励和保护其善于思考的习惯。
例如,三年级上册Module 5 Unit 1 How many?一课中(见下图),师问: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rabbits? 一学生用中文回答:学习小兔子走路都不忘说英语的精神。老师愕然但表扬:Good idea!We should speak English everywhere.另一学生举手也用中文回答:过马路要走人行道。正切中老师“We should walk across the zebra crossing.”的想法。在此例中,学生不能用英语作答时,老师可帮助翻译,让学生重复,待有一定英语基础后,就可用加分等方式鼓励其多用英语表达。同样,无论学生从那个角度给出答案,我们都要公正点评。最后,如果学生都无法击中要点,可预设对策打破僵局,如此例中,可画一个交通灯和一条斑马线,用红色粉笔把灯标红,在斑马线上画个错误的标识×,并说:Don’t cross.把灯标绿,画一个前进的箭头,并说:Please go.学生即可理解。
(六)激发学生发表观点的策略
鸡蛋从内部打开是生命,从外部打开是物质。读中环节集中了困点和难点,采用“自学、互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内化获得”的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和挑战力。组织形式上以“4生一组”为佳,1号生“优”,2号生“良”,3号生“中”,4号生“后进”,且考虑“男女参半,性格各异,能力分层,特长不一”等因素。课前,围绕读中环节,设置略读前置、精读前置任务,个体自主先学。课中,逐个实施读中任务,简单的仅需个体展学,达到全班交流即可;复杂的任务却需小组长在组内组织讨论交流,然后小组展学,它组质疑、修正和补充的过程中完成。另外,小组展学过程中容易滋生优生优越感,后进生却胆怯惧怕,所以在展学活动中一定要要求小组的全体成员开口、且运用新学语言,否则流于形式,达不到指导的效果。例如,在三年级上册Module 5 Unit 1 How many? 的文本自编自创环节,小组内有的后进生还不会读数字,老师要求集体展示,于是就安排后进生做动作、不说话。这时老师就要提示:每个成员必须开口,且所说单词至少包括three,six,seven,eight中的一个,这样就保证了各类层次的学生均能练习到这些高难度的词。
三、实践效果反馈良好
在实践的过程中,教师们反映:“以前上课的时候总是不知道要怎么办,尤其是针对读中活动,拿到一篇课文,总觉得它是散的。现在,不一样了!会把文章中的线索抠出来,化繁为简,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来引领课堂教学。”“本次实践能从一个主题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以活动为载体,在活动中将学习内容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小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英语并学会用英语,许多老师的教学思路设计的都很好。首先,上课前就让孩子们做热身活动活跃课堂气氛,然后从引入文本,到呈现文本,再到巩固文本,最后拓展练习,一环扣一环衔接得非常自然,孩子们都能很好的理解和跟进,思维没有断点。”
综上所述,这些策略的实践帮助一线教师理清了教学目标,鱼骨图式的教学思维 “找一文本主线为主骨,其它任务为次骨,参伴而行,达成目标。”使一线教师在读中活动中任务更加明确,教法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12.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陈琳,(英)爱丽斯(Ellis.P)主编.2014.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三年级起点)三年级上册[T].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3]陈琳,(英)爱丽斯(Ellis.P)主编.2014.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三年级起点)四年级下册[T].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4]陈琳,(英)爱丽斯(Ellis.P)主编.2014.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三年级起点)五年级上册[T].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5]陈琳,(英)爱丽斯(Ellis.P)主编.2014.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三年级起点)五年级下册[T].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