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情感教育

【作者】 周永霞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屏山县屏山镇缸坪基点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语文是对学生进行良好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感触颇深,现集合自身教学体会,同时博采众长,特作以下探析,以期推动情感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寓教于乐;素质教育 
  情感是个体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需要的一种特殊情感。它是个体与社会文明之间的一个重要尺度。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情感教育是指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问,采取相应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相应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答的情感产生共鸣,使学生理解教学的深刻意义,形成更好的情感素质。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充分抓住情感元素,将语言教学材料包含的深情全面展示给学生,从而,影响学生的想法和感受,更好地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科学创设教学情境
  小学生年龄小且易受外界环境干扰,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实施情境创设教学法,并将情感教育内容适当渗透在情境中,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情感教育,促进教学的有效提高。情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采用趣味性强的课堂导入来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学内容为依据,营造差异化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准确把握文章情感,感受作者传达的思想主旨;在课堂结尾环节借助情境教学来升华文章主旨,通过内容的总结让学生再次感受文章蕴含的情感因素,增强情感体验。以《卖火柴的小女孩》为例,教师可以在教学的结束环节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想象小女孩在大年夜的悲惨遭遇,特别是小女孩想象的画面与自己所处环境的对比,促使学生深刻感知文章传达的情感。教师可以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巩固,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升华主题。
  二、吃透教材,做到有的放矢
  语文是通过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小学课文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不管是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还是丰富动人的故事情节,作品散发着强烈的感情,作为教学者,我们要抓住这个有的因素,对学生进行宣泄和点拨。小学生所接触的文章,无论是写人的、叙事的,还是状物的,都体现着作者的情感,我们不要求学生深刻理解,但可以让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步学习,要使作者、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感情达到三位一体,教师是点画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并同自己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教学过程是拨动小学生那幼小的心弦的体验阶段,我们的初衷是逐步打开他们的心路,从而产生教与学的共鸣,达到教学合一。
  语文课文中篇目中有好多作品的情感基调是比较明显的,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思想,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和对精彩片段的重点研读,加深对作品主题思想的领悟和思考。如《我爱故乡的杨梅》一文,开篇就点出了作者的写作动机和文章的感情基调:“我的故乡在江南。我爱故乡的杨梅。”读完全文后我们就感觉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是热爱故乡、感恩家乡的思想感情,这种方法叫“单刀直入”法,好处是便于读者抓住作者的思路。在教学时,教师要不失时机以此为抓手,让学习者主体获得美的体验和感受,便于进行美的教育。接下来的学习就会水到渠成了:在第二段中,作者的写作意图不仅仅是赞颂故乡的杨梅,而是发自内心的赞美家乡,欲扬先抑,笔在此而意在彼。课文中写到杨梅“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这表露出作者对家乡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和气候特点的由衷赞美,杨梅繁生的优势暗暗象征了家乡人民勤劳朴实、生生不息的精神之所在。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认知的培养和情感的教育,应当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结合。学生对于自己所认识和所做的事以及所持态度的体验,都来源于生活,特别是现代社会,学生来自社会、家长、自身的压力及日益繁重的学习任务和名目众多的各种考试带来的心理压力,都使学生感觉心里伤痕累累,情感迷茫状态无法回避。如果教育者不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特别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重视对学生的进行情感教育,就不能保证他们的情感得到良性的发展。
  三、加强课文朗读
  文章情感并不是一种外在的东西,也不是教师通过只言片语就可以快速传给学生的。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反复朗读,让他们体会言语之间的情感。新课标对小学生的阅读教学等有所重视,提出应该让学生更好地读,在读书中感悟,培养他们的语感。
  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反复朗读,受其熏陶,体会文中的情感。例如在对《一夜的工作》进行最后两段的讲解时,作者用饱满的热情描写了对周总理的崇拜之情,我们从言语之间就可以感受到那种满满的幸福。对于这个类型的文章进行教学时,应该减少理性分析环节,让学生能够有感情地去朗读课文。在不断的朗读之中,体会作者对周总理的敬爱之情。又如在对《桂林山水》这一课进行讲解时,该文主要是对桂林的山水进行了描述,语言异常优美。文中的“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作者在文中用的排比句瞬间将该文的气势表现了出来,节奏明快,更是将漓江的水描述得形象生动,学生只要对其反复朗读,就可以体会到作者描绘的景色,很容易与作者产生共鸣。通过学习这一课,学生也可以加深对桂林山水的喜爱,慢慢体会其中的韵味。
  四、着重抓好困难学生的情感调控 
  后进生是制约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后进生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情感因素无疑是起极其重要的作用的。事实上,相当多的学生学习困难并不单纯是智力低下造成的,是由于都长期忽视学生心理全面发展和优良个性品质的培养,从而导致情感信息中断的结果,这种情感失误积累加剧了它们的双向恶性循环。一个在语文课上屡遭失败的学生,不可能喜欢语文课。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他们获得成功的机会,使其不断强化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
  总之,教学过程中,知识的交流应寓于情感之中。学生运用良好的心理状态、合适的情感态度进入学习中,既可以愉悦地完成学习,又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从而达到学生学习效果的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