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引法入课”打造《政治生活》的双向课堂

【作者】 刘东梅

【机构】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二十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法治”顾名思义就是依法治理,要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在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谈到“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条件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法治国家。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法治意识就是要公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自觉参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思想政治必修二《政治生活》是培育学生法治意识的最佳平台,教师要把法治融入到《政治生活》的教学中,努力打造教学和法治教育的双向课堂。
  一、梳理整合资源,形成法治体系
  思想政治必修二《政治生活》,以人民当家做主,党的领导,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为主线,阐明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法律理念,结合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经验,阐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总目标,表达了法治是先进的国家治理方式。但这些法治知识是零散分布的,教师如果在上课中只是单纯的知识罗列和灌输教学内容,则达不到核心素养之法制意识的培养目标。教师可以把现行教材中的法治资源进行整合,让学生在课程知识的学习中理解“法治是人类文明演进中逐步形成的,先进的国家治理方式,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结合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可以以单元知识框架为基点梳理整合法治资源,形成体系(前期工作见图表)




































  通过梳理,笔者发现法治贯穿整个思想政治必修二《政治生活》教材的始终,教师可以以教学为载体,把学生、教学和法治教育结合起来。
  二、普及宪法知识,树立法治理念
  首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认同和理解宪法,使学生心中有法。
  《政治生活》第一课第一框第二目“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中,有对国家性质(国体)的描述,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的社会主义国家。”其本质就是人民当家作主。而人民如何当家做主呢?主要是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政体。第六课第一框第二目“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中,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第六课第二框第三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势”中,表明人民选出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其他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各自职权。简而言之,这一制度以国家的主人——人民为源点,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是国家的立法机关,有制定国家法律的权力。从源点看这个权力是人民赋予的。由它产生的根本法——宪法,必将是人民的意志,必将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在教学中渗透法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宪法在国家治理体系和公民生活中的意义。
  其次,引课外资源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法治知识,培养法治习惯。
  《政治生活》第一课第二框第二目“神圣的权利 庄严的义务”中,宪法和法律规定了我国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监督权。同时,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的政治性义务,其中,遵守宪法和法律是公民根本的行为准则,是我们应尽的义务。第三目“参与政治生活 把握基本原则”中,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在这些知识的学习中,可以用课外资源为契机进行体验教学。如我国每年12月4日的宪法宣传日,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宪法教育活动,引导学生理解政治权利和义务,树立法治意识,树立宪法信仰,自觉成为宪法的自觉遵守者。2020年4月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十七个宪法宣传月,让宪法宣传进政治课堂,并延展到班会、团会中,让学生感受到法律就在身边,在学生中形成学法、尊法的法治氛围。可以通过分析案例如“朋友圈不当言论引发的违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网络正确发表言论?让学生认识到“自由是有条件的,需要在宪法和法律的允许范围内”,要树立:“宪法法律之上,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理念。让学生在知识学习和构建的过程中,增强法制意识,培养法治习惯。
  三、开展体验活动,践行法治教育
  《政治生活》第二三四单元的教材呈现出:作为政府,要依法行政,提高管理和服务的水平;作为党,要依法执政,提高执政水平;作为政协,要以宪法和有关法律为准绳,发挥人民政协的职能;作为国际社会主体的主权国家,应该在国际法范围内活动。把这些知识将法治意识相契合,其实在告诉学生无论担当什么社会角色,都应该明确自己的法律责任。教师可以通过多种体验活动与学生互动,这与直接灌输相比,更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性。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中明确要求,法治教育教学“综合采用故事教学、情境模拟、角色扮演、案例研讨、法治辩论、价值辩论”等体验方式,教师可以围绕不同法治主题,在教学活动中,结合时政热点,通过内外联动的方式推进法治知识的体验。如针对社会比较关注的“校园暴力”,可以开展模拟法庭活动,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并呈现校园暴力案件的审判过程。教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体验,整个过程不仅引发学生对校园暴力的深度思考,更让学生体验到法律的公正与威严。这种体验活动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学生的准备、展示和表达,让学生认识到“拥有法治让社会更和谐,生活更美好”进而升华到对“依法治国”的理解、支持和参与,达成培育法制意识,践行法制教育的学科素养目标。
  思想政治必修二《政治生活》集理论学习、社会认识和公民教育于一体。新时代,中国公民的基本素养包括法治意识。法治意识的培育关系不仅关系学生的未来成长,更关系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思想政治教师要在把握学科本质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教学方式,把教学、法治教育相结合,培养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具有法治意识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