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导入艺术
【作者】 张晓荣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屏山县学苑街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就是导入。教师的开讲能“一石激起千层浪”,既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求知欲,又让学生的思维迅速定位,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小语教材体裁不一,内容丰富,新课导入并无固定的模式可循,因而需要教师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和自己的风格,充分研究和设计,精心改革和创新。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导入方法
“导”即“引”,课堂导入就是在学习新知或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之前,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环境的一种方式。“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成功的语文课离不开巧妙和导入,精彩的导课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启新课的金钥匙,它不仅可以使学生的思绪和注意力迅速转移到课堂上,还可以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为整堂课的有效进行打好基础。记得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确实,好的开头是课堂成功的一半。一堂课如同一首优美的散文,开头便要漂亮,引人入胜;一堂课又恰似一支动人的乐曲,开头就要定好基调,扣人心弦……,创设出好的课堂开头,达到上课一开始就能深深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点燃起学生求知欲望的火花,使他们能情绪饱满地主动地去接受新知识。下面谈谈自己新课导入的几点做法。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语文课堂教学,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导入应当情真意切,扣人心弦,以情动人。如我国伟大的白居易所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传情的导入,其效果不仅能使学生从形式上、内容上去感知知识,并且能作用于感官而达到震撼心灵的目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导入的传情性,善用生动感人的情境,去拨动学生的“情弦”,会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笔者在教学《青山不老》这篇课文时,首先向学生展示两组照片,一幅是漫天黄沙的戈壁滩,寸草不生,荒无人烟;另一幅是无边无际的绿色,微风一吹,碧波荡漾。学生观看后,问:“你们喜欢哪幅画面?为什么?”全体学生异口同声回答:“第二幅”“因为第二幅中绿树青青,充满了勃勃生机”。笔者紧接着说:“你们这道吗?这两幅图是同一个地点,只是不同时间的景色。由漫天黄沙的戈壁滩变成今天我们看到的绿树青山,这归功于一个人,他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青山不老》的主人公。请同学们打开书,看看他是谁呢”……
二、复习旧知识导入
语文教材层层推进,环环相扣,一个知识点进口另一个知识点,有一个知识点可以发散出许多知识点。平日的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能触类旁通,掌握更多更广的知识。在新课的教学中,也可以充分利用旧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行导入,及巩固了已学知识,又能顺理成章的进入新课教学。如笔者在教学朱自清的《匆匆》一课时,问:“同学们,我们学过一首古诗《长歌行》,能背下来吗?这首诗主要告诉我们什么?”生:“它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笔者:“”是啊,‘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时间就像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我们今天再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匆匆》,看看朱自清先生要通过它告诉我们些什么呢?
三、故事导入
要使学生尽快了解该课的主题并对它产生兴趣,教师可以借助成语故事、民间传说、现代故事或时事新闻,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其积极参与教学,在兴趣盎然中进入主题。学生非常爱听故事,这样的导入模式,最为学生所能接受,这种导入效果甚佳。如在学习《将相和》一课时,笔者告诉学生:战国末期,齐、楚、燕、赵、魏、秦、韩七国并存,秦国国势强盛,一心想统一中国,不断向其他国家发起进攻。赵国紧邻秦国,比较弱小,常受到秦国侵略。赵国的文将、武将纷纷抗击秦国进攻,保卫赵国。今天我们走进《将相和》了解赵国的爱国志士——蔺相如和廉颇。
四、选择恰当的音乐进行导入
音乐是无国界的,是魅力十足的。不同的音乐能够带给人不同的感受,舒缓的音乐能够让人感觉到平和,放松;节奏轻快的音乐能够让人感觉到心情愉快,减轻压力;壮阔的音乐能够使人开阔心胸,感受到庞大的气势;悲伤的音乐能够让人心绪紧张,心思沉重……小学语文课堂中,利用音乐进行导入,定能够吸引学生,使学生的内心波澜起伏。为此,教师应该根据本节课的具体内容,来选择不同种类、不同情感的音乐,使学生在倾听音乐的过程中,能够快速地进入到新课中。笔者在教学《北京的春节》时,首先播放歌曲《新年到》……同学们,听喜庆的音乐响起来;看,红红的狮子舞起来……听着喜庆的音乐,看着这一幅幅美好的画面,大声地告诉我,这是什么节日?……现在,我们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京味儿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在教学《月光曲》时,首先播放贝多芬的钢琴曲《月光曲》,让学生闭眼聆听音乐,感受音乐的美妙以及乐曲中展现的画面,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谜语导入法
难度适宜的谜语也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前,先让学生猜谜,再由此导入新课,这样学生不仅有积极性,还会带着猜谜成功的成就感来学习新知,会对自己充满信心。如教二年级《风》一课时,课设置:“孩子们,今天我想让大家来猜个谜语,谁要是猜到了,谁今天一定能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接着老师出了谜语:“云儿见它让路,小树见它招手,禾苗见它弯腰,花儿见它点头”孩子们兴奋地说:“老师,那是‘风’!”老师引导说:“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首诗,题目就叫《风》,刚才答对的孩子今天都能学好!”孩子们充满信心地和老师一起进入了学习的氛围中。
课堂教学中,老师通过多种导语设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认知活动和学习体验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学习文本,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导入方法
“导”即“引”,课堂导入就是在学习新知或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之前,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环境的一种方式。“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成功的语文课离不开巧妙和导入,精彩的导课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启新课的金钥匙,它不仅可以使学生的思绪和注意力迅速转移到课堂上,还可以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为整堂课的有效进行打好基础。记得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确实,好的开头是课堂成功的一半。一堂课如同一首优美的散文,开头便要漂亮,引人入胜;一堂课又恰似一支动人的乐曲,开头就要定好基调,扣人心弦……,创设出好的课堂开头,达到上课一开始就能深深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点燃起学生求知欲望的火花,使他们能情绪饱满地主动地去接受新知识。下面谈谈自己新课导入的几点做法。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语文课堂教学,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导入应当情真意切,扣人心弦,以情动人。如我国伟大的白居易所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传情的导入,其效果不仅能使学生从形式上、内容上去感知知识,并且能作用于感官而达到震撼心灵的目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导入的传情性,善用生动感人的情境,去拨动学生的“情弦”,会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笔者在教学《青山不老》这篇课文时,首先向学生展示两组照片,一幅是漫天黄沙的戈壁滩,寸草不生,荒无人烟;另一幅是无边无际的绿色,微风一吹,碧波荡漾。学生观看后,问:“你们喜欢哪幅画面?为什么?”全体学生异口同声回答:“第二幅”“因为第二幅中绿树青青,充满了勃勃生机”。笔者紧接着说:“你们这道吗?这两幅图是同一个地点,只是不同时间的景色。由漫天黄沙的戈壁滩变成今天我们看到的绿树青山,这归功于一个人,他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青山不老》的主人公。请同学们打开书,看看他是谁呢”……
二、复习旧知识导入
语文教材层层推进,环环相扣,一个知识点进口另一个知识点,有一个知识点可以发散出许多知识点。平日的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能触类旁通,掌握更多更广的知识。在新课的教学中,也可以充分利用旧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行导入,及巩固了已学知识,又能顺理成章的进入新课教学。如笔者在教学朱自清的《匆匆》一课时,问:“同学们,我们学过一首古诗《长歌行》,能背下来吗?这首诗主要告诉我们什么?”生:“它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笔者:“”是啊,‘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时间就像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我们今天再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匆匆》,看看朱自清先生要通过它告诉我们些什么呢?
三、故事导入
要使学生尽快了解该课的主题并对它产生兴趣,教师可以借助成语故事、民间传说、现代故事或时事新闻,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其积极参与教学,在兴趣盎然中进入主题。学生非常爱听故事,这样的导入模式,最为学生所能接受,这种导入效果甚佳。如在学习《将相和》一课时,笔者告诉学生:战国末期,齐、楚、燕、赵、魏、秦、韩七国并存,秦国国势强盛,一心想统一中国,不断向其他国家发起进攻。赵国紧邻秦国,比较弱小,常受到秦国侵略。赵国的文将、武将纷纷抗击秦国进攻,保卫赵国。今天我们走进《将相和》了解赵国的爱国志士——蔺相如和廉颇。
四、选择恰当的音乐进行导入
音乐是无国界的,是魅力十足的。不同的音乐能够带给人不同的感受,舒缓的音乐能够让人感觉到平和,放松;节奏轻快的音乐能够让人感觉到心情愉快,减轻压力;壮阔的音乐能够使人开阔心胸,感受到庞大的气势;悲伤的音乐能够让人心绪紧张,心思沉重……小学语文课堂中,利用音乐进行导入,定能够吸引学生,使学生的内心波澜起伏。为此,教师应该根据本节课的具体内容,来选择不同种类、不同情感的音乐,使学生在倾听音乐的过程中,能够快速地进入到新课中。笔者在教学《北京的春节》时,首先播放歌曲《新年到》……同学们,听喜庆的音乐响起来;看,红红的狮子舞起来……听着喜庆的音乐,看着这一幅幅美好的画面,大声地告诉我,这是什么节日?……现在,我们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京味儿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在教学《月光曲》时,首先播放贝多芬的钢琴曲《月光曲》,让学生闭眼聆听音乐,感受音乐的美妙以及乐曲中展现的画面,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谜语导入法
难度适宜的谜语也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前,先让学生猜谜,再由此导入新课,这样学生不仅有积极性,还会带着猜谜成功的成就感来学习新知,会对自己充满信心。如教二年级《风》一课时,课设置:“孩子们,今天我想让大家来猜个谜语,谁要是猜到了,谁今天一定能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接着老师出了谜语:“云儿见它让路,小树见它招手,禾苗见它弯腰,花儿见它点头”孩子们兴奋地说:“老师,那是‘风’!”老师引导说:“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首诗,题目就叫《风》,刚才答对的孩子今天都能学好!”孩子们充满信心地和老师一起进入了学习的氛围中。
课堂教学中,老师通过多种导语设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认知活动和学习体验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学习文本,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