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导入艺术
【作者】 覃贵香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大运实验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课堂导入是小学数学课堂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学生学习知识从旧知到新知,从未知到已知的一个过渡阶段。良好的课堂导入,能马上引起学生的认知冲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自然地进入到学习数学的最佳状态中,为系统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那么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又该如何来合理设计与安排自己的课堂导入呢?同时,对于课堂导入又有哪些形式的运用与方法呢?这也正是我们所要探究与学习的。
关键字:小学数学;课堂导入;学生
好的课堂导入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增添课堂的吸引力和趣味性,为创建高效课堂奠定基础。为此,我做到立足长远,注重当前,突出新课改理念,合理确定教学目标,灵活选择新课导入方法。
一、故事导入
小学生由于年龄比较小,自我控制能力弱,再加上数学内容在教材上相对来说比较枯燥,如果老师课堂教学中不改进教育方法,总是以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来讲授,那么,学生的注意力也将在几分钟之后散化。将教材上教学内容故事化,让故事走进课堂,让学生在故事的“动听”中学习,让快乐成为学习的情境。因此在教学新课程的导入中用故事导入,唤起儿童的生活经验,从中抽象出数学知识,引导学生通过故事的形式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数学问题。如在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占总数的百分之几”。老师可以这样导入:“古时候有一个富翁,他有三个孩子。孩子已经长大了,父亲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各自发展,就将自己的家产分成3部分,老大说他拿了全部的十二分之九,老二说他拿了全部的八分之六,老三说他拿了全部的四分之三。那么同学们你们说他们谁拿最多呀?这无疑会在课堂中掀起激烈的争议。老师变顺势引导学生进入分数王国的殿堂。
二、悬念导入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适时激疑,可以使学生因疑生趣,由疑诱思,以疑获知。如在教学“体积的意义”时,我巧妙地利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向学生激疑:“为什么瓶子里的水没有增加,丢进石子后水面却上升了?”一“石”激“浪”,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有关长度、面积等知识块被激活。他们各抒己见,鼓励学生比一比,谁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解释这个现象。这样的导入,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这样就有助于后面新课的教学。
三、以旧引新,搭建桥梁
当新知与旧知联系紧密时,我们就可以采用以旧引新的方式导入新课。教师要把与新知有关的旧知抽出来复习,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学生在探究新知时体会到如何运用旧知解决新知,从而感悟转化的思想,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如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时,我用了两个层次导入新课。
1、“六一”儿童节到了,李老师买了一些书作为礼物送给同学们,每套书的价钱是24元,买了5套书,一共需要多少钱?
24×5=120(元)
师:解决这个知识时用到了什么旧知识?(两位数乘一位数)
2、王老师买了10套,一共需要多少钱?
24×10=240(元)
师:这次又用到什么旧知识呢?(两位数乘整十数)
3、罗老师要买12套,一共需要多少钱?
24×12=?(元)
师:这是一道什么样的算式?(揭题:两位数乘两位数)
此案例中第一层次(24×5)重点解决乘的顺序,第二层次(24 ×10)渗透用十位上的数相乘,积的末尾与十位对齐,为突破重、难点埋下伏笔。
四、现代技术,亮丽课堂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适当采用现代技术—多媒体辅助教学来创造教学文化情景,把静态的图形变成动态,把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更形象更清晰,吸引学生注意力,让新知闪亮登场。如教《加减混合运算》时,借助多媒体,播放公交车上下乘客的情景(先上车,后下车,前门上,后门下),这时教师提问:上了多少人?下了多少人?车上现在还有多少人?你想知道吗?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新知—加减混合运算。这样的课堂导入符合现代教学的理念与发展的趋势,让新知的学习更加生动,亮丽新知课堂。
五、开门见山导入法
这是在进行新课时教师直接从课题中提出新课的学习重点、难点和教学目标,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诱发探究新知识的兴趣,使学生直接进入学习状态。如在教学实践活动课《铺一铺》时,教师可以直接导入新课,告诉学生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动手摆一摆,铺一铺,探索哪些图形可以密铺,哪些图形不可以密铺,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六、巧借道具,构建“愉”、“悦”情感
学生学习新知总是在一定的情感中进行的。新授前,教者应构建“愉”、“悦”的教学情感,使学生在一节课开始,就被一种愉快和谐的气氛所陶冶。而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熟悉的事物、图画等教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应用数学能力。例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先出示红领巾、五角星、学校的多边形花池等实物图,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来寻找角。在教学“比的意义”时,正值澳门回归前夕。老师出示一面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满怀激情地说:“同学们,今年12月20日澳门就要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了。这是一面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它的长是3分米,宽是2分米”。然后再引出比的意义。这里,既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师生共同营造出无比自豪的“愉悦”氛围,同时,美丽的区旗也使学生受了艺术美的熏陶。
当然,新课的导人方式很多,如猜谜语、做游戏、听音乐,简单的一个设问,普通的一声问候,甚至一句无声的体态语。总之,这一切都要围绕一个目标,那就是为学生学习新知创造一个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愿学、善学、乐学。
关键字:小学数学;课堂导入;学生
好的课堂导入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增添课堂的吸引力和趣味性,为创建高效课堂奠定基础。为此,我做到立足长远,注重当前,突出新课改理念,合理确定教学目标,灵活选择新课导入方法。
一、故事导入
小学生由于年龄比较小,自我控制能力弱,再加上数学内容在教材上相对来说比较枯燥,如果老师课堂教学中不改进教育方法,总是以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来讲授,那么,学生的注意力也将在几分钟之后散化。将教材上教学内容故事化,让故事走进课堂,让学生在故事的“动听”中学习,让快乐成为学习的情境。因此在教学新课程的导入中用故事导入,唤起儿童的生活经验,从中抽象出数学知识,引导学生通过故事的形式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数学问题。如在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占总数的百分之几”。老师可以这样导入:“古时候有一个富翁,他有三个孩子。孩子已经长大了,父亲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各自发展,就将自己的家产分成3部分,老大说他拿了全部的十二分之九,老二说他拿了全部的八分之六,老三说他拿了全部的四分之三。那么同学们你们说他们谁拿最多呀?这无疑会在课堂中掀起激烈的争议。老师变顺势引导学生进入分数王国的殿堂。
二、悬念导入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适时激疑,可以使学生因疑生趣,由疑诱思,以疑获知。如在教学“体积的意义”时,我巧妙地利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向学生激疑:“为什么瓶子里的水没有增加,丢进石子后水面却上升了?”一“石”激“浪”,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有关长度、面积等知识块被激活。他们各抒己见,鼓励学生比一比,谁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解释这个现象。这样的导入,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这样就有助于后面新课的教学。
三、以旧引新,搭建桥梁
当新知与旧知联系紧密时,我们就可以采用以旧引新的方式导入新课。教师要把与新知有关的旧知抽出来复习,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学生在探究新知时体会到如何运用旧知解决新知,从而感悟转化的思想,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如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时,我用了两个层次导入新课。
1、“六一”儿童节到了,李老师买了一些书作为礼物送给同学们,每套书的价钱是24元,买了5套书,一共需要多少钱?
24×5=120(元)
师:解决这个知识时用到了什么旧知识?(两位数乘一位数)
2、王老师买了10套,一共需要多少钱?
24×10=240(元)
师:这次又用到什么旧知识呢?(两位数乘整十数)
3、罗老师要买12套,一共需要多少钱?
24×12=?(元)
师:这是一道什么样的算式?(揭题:两位数乘两位数)
此案例中第一层次(24×5)重点解决乘的顺序,第二层次(24 ×10)渗透用十位上的数相乘,积的末尾与十位对齐,为突破重、难点埋下伏笔。
四、现代技术,亮丽课堂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适当采用现代技术—多媒体辅助教学来创造教学文化情景,把静态的图形变成动态,把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更形象更清晰,吸引学生注意力,让新知闪亮登场。如教《加减混合运算》时,借助多媒体,播放公交车上下乘客的情景(先上车,后下车,前门上,后门下),这时教师提问:上了多少人?下了多少人?车上现在还有多少人?你想知道吗?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新知—加减混合运算。这样的课堂导入符合现代教学的理念与发展的趋势,让新知的学习更加生动,亮丽新知课堂。
五、开门见山导入法
这是在进行新课时教师直接从课题中提出新课的学习重点、难点和教学目标,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诱发探究新知识的兴趣,使学生直接进入学习状态。如在教学实践活动课《铺一铺》时,教师可以直接导入新课,告诉学生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动手摆一摆,铺一铺,探索哪些图形可以密铺,哪些图形不可以密铺,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六、巧借道具,构建“愉”、“悦”情感
学生学习新知总是在一定的情感中进行的。新授前,教者应构建“愉”、“悦”的教学情感,使学生在一节课开始,就被一种愉快和谐的气氛所陶冶。而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熟悉的事物、图画等教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应用数学能力。例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先出示红领巾、五角星、学校的多边形花池等实物图,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来寻找角。在教学“比的意义”时,正值澳门回归前夕。老师出示一面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满怀激情地说:“同学们,今年12月20日澳门就要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了。这是一面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它的长是3分米,宽是2分米”。然后再引出比的意义。这里,既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师生共同营造出无比自豪的“愉悦”氛围,同时,美丽的区旗也使学生受了艺术美的熏陶。
当然,新课的导人方式很多,如猜谜语、做游戏、听音乐,简单的一个设问,普通的一声问候,甚至一句无声的体态语。总之,这一切都要围绕一个目标,那就是为学生学习新知创造一个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愿学、善学、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