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小学生语文学习的不良心理形成及对策
【作者】 尹建华
【机构】 四川省岳池县罗渡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研究小学生语文学习中的不良心理,我们才能为因材施教找到正确的教学策略与方法。作为一线语文教师,应主动探索,创新策略,着力从课堂上消除学生不良消极心理。
关键词:小学语文;不良学习心理;形成;对策
着眼于素质教育,研究学生学习心理,既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又是帮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的必备条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不良心理研究,有利于落实新课标要求,有效地轩材施教。特别是根据小学语文的教学特点及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注意研究小学生学语文的心理现象,发掘阻碍他们学语文的心理障碍,对有效实施素质教育,发展学生语文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一、语文学习中学生具有不良心理的表现
所谓语文学习的不良心理,主要是指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影响、制约、阻碍小学生积极、主动、持久、有效学语文的不健康心理,也称消极心理,主要表现为过分紧张、恐惧,焦躁不安,自卑、退缩,忧郁,消极懒惰,缺乏兴趣与自信心,学习目的不明确。这些心理现象,都或多或少地对学生语文学习有着消极影响,对学生健康成长,快乐学习是不利的。在全面践行新课标的今天,要让学生获得最好的语文教育,我们必须加强学生心理研究,根据问题创新教学策略。
二、语文学习中学生不良心理形成的原因
小学生语文学习中出现的不良心理,其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非常复杂的,这既有学校、家庭、社会的因素,也有小学生自身的因素。具体地说:一是“应试教育”“惹的祸”。“教以应试”“学以求分”成为教的目标、学的追求。课堂上为了“追求升学率”,采取“题海战术”,把学生当作解题机器进行训练。这种片面追求高分的做法,使教师和学生都忙于应付,倦于找题练题,造成师生身心俱疲;二是对新课改执行不力。深化课程改革一直在进行,而有的语文教师仍然采取习惯性的教法,“师授生听”模式长期使学生被动接收,导致学生学习不能感受到乐趣;三是小学语文的学科价值,还未被教师灵活发挥,还未被学生正确认识;四是教师教法呆板,学法指导不活,没了解学生实际,教法缺乏针对性、趣味性和灵活性;五是家庭教育未跟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成才心理,给学生造成巨大心理压力。这种压力也给教师带来负面影响。六是社会上不良影响过多,特别是网络、游戏等出现,给学生语文学习过多地带来诱惑。
三、学生语文学习不良心理的应对策略
根据学生语文学习中出现的不良心理及其形成原因,我们应形成针对性举措,一人一策,对症治疗。总的来说,就是从以下几方面采取对策。
(一)家庭教育的应对策略。一是家校紧密配合。实施素质教育是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责任。学校、社会是大力实施、支持的同时,家庭必须密切配合学校共同教育子女。家庭首先要培养他们独立的生活能力,学会做家庭的小主人,并教育他们在学习上也要学会独立学会,学会做小主人。二是父母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不要形成自卑自谅、自高自大的性格。三是家长还要督促、教育孩子平时学会有目标的做事,做事过程中要认真仔细,敢于探索。要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给他们提供良好的学语文的氛围,比如家长带头读书、看报、写作等,以多种方式激发他们学语文的兴趣。
(二)社会方面的应对策略。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各种不良思潮也随之而来,这些不良思想对正处于认知能力差,辨别能力弱的小学生来说,可能猝不及防。社会应担当起“教育大舞台”的作用,尽可能减少与小学生接触的机会,如禁止小学生进网吧,打游戏,与不良社会诱因接触。
(三)学校教育的应对策略。语文教师是消除学生语文学习不良心理的灵魂工程师,应充分发挥语文课堂的主阵地作用,主动更新教学观,灵活教学方法。
一是加强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强烈的学习兴趣是实现学与乐不可分的前提条件。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和愿望,我们的一切意图,一切探求,一切理论都会落空。”因此,消除学生语文学习不良心理,加强学生学习兴趣是首要之事。
二是加强环境氛围营造。环境育人是师者共识,但实践中很多没有做到充分发挥环境氛围育人的作用。孟母三迁教子的故事告诉我们,加强班风学风建设,优化育人环境,是非常重要的。作为一线教师,既要积极建立班级环境,又要给学生树立榜样,使学生互助互学,既要使学生公平竞争,又要使差生稳步前进。
三是加强教学方法创新。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能给学生带来新颖生动之感,能使之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趣味无穷。传统中学生不良学习心理的形成,很大原因就在于学生教法过于单一,只顾教师自身教,未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注重学生语文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常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在新课改的今天,我们必须注重教学方法创新,使课堂新颖有趣。如游戏化教学、活动化教学、情境化教学、表演课本剧等,都能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堂其乐无穷。
四是加强过程学法指导。新课标倡导更新学生学习方式。而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受知识、能力的影响,学习能力还相对较弱。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学习进行方法指导,就显得非常必要。为此,我们可在指导学生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语文的学科价值,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多种学习策略,能借用工具书解读语文教科书等手段。
总之,小学生语文学习的不良心理表现是多方面的,其消极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当然其产生的原因也是复杂多样的,除了家庭和社会应分析原因采取对策外,教师必须由原来的应试教育观念转变到素质教育观念的轨道上来,必须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学习,准确把握学生思想脉搏,注重育人,注重教法,才能有效消除小学生学语文的不良心理,从而使他们高高兴兴地学语文,快快乐乐地用语文。
参考文献:
[1]陈明国,语文学习中不良心理的形成诱思分析和对策略西部素质教育,2018年。
关键词:小学语文;不良学习心理;形成;对策
着眼于素质教育,研究学生学习心理,既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又是帮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的必备条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不良心理研究,有利于落实新课标要求,有效地轩材施教。特别是根据小学语文的教学特点及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注意研究小学生学语文的心理现象,发掘阻碍他们学语文的心理障碍,对有效实施素质教育,发展学生语文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一、语文学习中学生具有不良心理的表现
所谓语文学习的不良心理,主要是指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影响、制约、阻碍小学生积极、主动、持久、有效学语文的不健康心理,也称消极心理,主要表现为过分紧张、恐惧,焦躁不安,自卑、退缩,忧郁,消极懒惰,缺乏兴趣与自信心,学习目的不明确。这些心理现象,都或多或少地对学生语文学习有着消极影响,对学生健康成长,快乐学习是不利的。在全面践行新课标的今天,要让学生获得最好的语文教育,我们必须加强学生心理研究,根据问题创新教学策略。
二、语文学习中学生不良心理形成的原因
小学生语文学习中出现的不良心理,其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非常复杂的,这既有学校、家庭、社会的因素,也有小学生自身的因素。具体地说:一是“应试教育”“惹的祸”。“教以应试”“学以求分”成为教的目标、学的追求。课堂上为了“追求升学率”,采取“题海战术”,把学生当作解题机器进行训练。这种片面追求高分的做法,使教师和学生都忙于应付,倦于找题练题,造成师生身心俱疲;二是对新课改执行不力。深化课程改革一直在进行,而有的语文教师仍然采取习惯性的教法,“师授生听”模式长期使学生被动接收,导致学生学习不能感受到乐趣;三是小学语文的学科价值,还未被教师灵活发挥,还未被学生正确认识;四是教师教法呆板,学法指导不活,没了解学生实际,教法缺乏针对性、趣味性和灵活性;五是家庭教育未跟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成才心理,给学生造成巨大心理压力。这种压力也给教师带来负面影响。六是社会上不良影响过多,特别是网络、游戏等出现,给学生语文学习过多地带来诱惑。
三、学生语文学习不良心理的应对策略
根据学生语文学习中出现的不良心理及其形成原因,我们应形成针对性举措,一人一策,对症治疗。总的来说,就是从以下几方面采取对策。
(一)家庭教育的应对策略。一是家校紧密配合。实施素质教育是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责任。学校、社会是大力实施、支持的同时,家庭必须密切配合学校共同教育子女。家庭首先要培养他们独立的生活能力,学会做家庭的小主人,并教育他们在学习上也要学会独立学会,学会做小主人。二是父母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不要形成自卑自谅、自高自大的性格。三是家长还要督促、教育孩子平时学会有目标的做事,做事过程中要认真仔细,敢于探索。要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给他们提供良好的学语文的氛围,比如家长带头读书、看报、写作等,以多种方式激发他们学语文的兴趣。
(二)社会方面的应对策略。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各种不良思潮也随之而来,这些不良思想对正处于认知能力差,辨别能力弱的小学生来说,可能猝不及防。社会应担当起“教育大舞台”的作用,尽可能减少与小学生接触的机会,如禁止小学生进网吧,打游戏,与不良社会诱因接触。
(三)学校教育的应对策略。语文教师是消除学生语文学习不良心理的灵魂工程师,应充分发挥语文课堂的主阵地作用,主动更新教学观,灵活教学方法。
一是加强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强烈的学习兴趣是实现学与乐不可分的前提条件。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和愿望,我们的一切意图,一切探求,一切理论都会落空。”因此,消除学生语文学习不良心理,加强学生学习兴趣是首要之事。
二是加强环境氛围营造。环境育人是师者共识,但实践中很多没有做到充分发挥环境氛围育人的作用。孟母三迁教子的故事告诉我们,加强班风学风建设,优化育人环境,是非常重要的。作为一线教师,既要积极建立班级环境,又要给学生树立榜样,使学生互助互学,既要使学生公平竞争,又要使差生稳步前进。
三是加强教学方法创新。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能给学生带来新颖生动之感,能使之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趣味无穷。传统中学生不良学习心理的形成,很大原因就在于学生教法过于单一,只顾教师自身教,未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注重学生语文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常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在新课改的今天,我们必须注重教学方法创新,使课堂新颖有趣。如游戏化教学、活动化教学、情境化教学、表演课本剧等,都能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堂其乐无穷。
四是加强过程学法指导。新课标倡导更新学生学习方式。而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受知识、能力的影响,学习能力还相对较弱。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学习进行方法指导,就显得非常必要。为此,我们可在指导学生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语文的学科价值,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多种学习策略,能借用工具书解读语文教科书等手段。
总之,小学生语文学习的不良心理表现是多方面的,其消极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当然其产生的原因也是复杂多样的,除了家庭和社会应分析原因采取对策外,教师必须由原来的应试教育观念转变到素质教育观念的轨道上来,必须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学习,准确把握学生思想脉搏,注重育人,注重教法,才能有效消除小学生学语文的不良心理,从而使他们高高兴兴地学语文,快快乐乐地用语文。
参考文献:
[1]陈明国,语文学习中不良心理的形成诱思分析和对策略西部素质教育,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