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多媒体技术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王一平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金牛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有效应用多媒体技术,是我们在新课改背景下的一种教学选择。实践告诉我们,有效应用需要在遵循一定原则前提下进行。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多媒体技术;应用
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以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成功入驻课堂,与学科教学进行了结缘整合。而道德与法治,则是一门基于小学生日常生活的学科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良好品德,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促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公民。多媒体技术作为科技助推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利器,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用,不仅有利于转变教师教的方式,提高教的效率,还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成为学生探索求知的重要手段和平台。这样的应用,显然在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科育人效果方面,是传统设备不可比拟的。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谈谈多媒体技术在其间的实践应用。
一、多媒体技术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用应遵循的原则
(一)形象性原则。道德与法治虽然是一门以小学生学习、生活为基础的学科,但形成教材后,很多知识都被概括化,形成抽象的知识了。要让生活阅历差的小学生来理解、接受那些思想教育观点,就显得格外空洞。因此,深度整合创新的实践做法首先就要求形象性原则,要求我们把道德与法治知识还以图像、动画、声音或视频,让课堂以生动,形成小学生易于接受的视觉化的感知内容。
(二)针对性原则。深度创新融合是以高效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为前提的。但在追求高效的过程中,我们应遵循针对性原则。这种针对性主要是基于我们应用多媒体所创设的情境或呈现的内容应符合学生年龄特征、思维水平和认知能力。甚至符合各个学力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因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线教师,一定要重视针对性原则,基于此的教学设计与课堂实践,才能使高效教学得以实现。
二、多媒体技术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作用
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为教育教学量身定制的科技产品,其强大的功能优势决定了其作用是传统手段不可相提并论。但这些作用需要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开发和挖掘,并与教学内容有效整合,才能发生。这几年实践告诉我们,把多媒体技术应用于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至少在下面三个方面是显而易见的。
(一)应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诱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注意力的重要因素。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现代课堂的首要追求。新课标的学生主体理念要求我们加强学生兴趣培养应成为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直接体现。而选择情境策略,就是为达成这一要求而充分发挥了情境的激趣功能。而应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能形成动静结合、图文并茂、影音结合的氛围,既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又能刺激其需要动机。因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很多教师都乐意应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激趣情境,配上解说,能够使抽象的、难懂的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直观形象,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应用多媒体技术突破教学难点,有利于化抽象为形象成直观。纵观现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虽然图文并茂,文质优美,但过于强调“理”,体现为理论性和抽象性。如果我们采取传统教学手段,以讲解课文范例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欲达到启知、激情、励志等导行效果,显然是不行的,原因就在于这对于正处于形象直观思维阶段的小学生来说,是很不容易的;特别在归纳、概括道德概念、理解课文观点上,更有拒人于门外之嫌。而应用多媒体技术,把深奥的抽象的知识通过直观的图片、动画、视频来呈现,就可以实现化抽象为形象,为深奥为浅显的目的,这就利于学生接受。而且还可以不受时间、空间、微观、宏观等方面的限制,直接展示各种事物和现象,帮助学生分散难点、掌握重点、直奔中心,对学生分析能力、理解能力等培养起着重要作用。例如,以《节约水电》教学来说,我们平常司空见惯的自来水和电,其产生过程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十分陌生的,没有相应经历作铺垫,要想让学生理解水电来之不易是相当困难的,而教学中我们又必须突破的这一难点、重点。为此,我们就可精心拍摄或选择有关视频,展示自来水厂里生产水的复杂过程:从江河湖泊中把水抽来,引进水厂过滤、消毒,然后把水存进蓄水池,再将水抽上水塔,通过水管送到千家万户。反映火力发电过程的动画片,制作要精细,画面色彩要鲜艳,图像要清晰。这样教学,就利于突破重点了,而且,既节约了时间,又加大了教学密度,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应用多媒体技术引进课外资源,有利于增加课堂信息容量。网络是知识和信息的载体,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我们可以应用网络资源,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与时事政治相联系,实现课堂的扩展、知识的拓展,既利于学生深化认识,又有利于教学信息量的增大。另外,我们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下载网络上的资源,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也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关学习网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开阔学生的视野。
总之,多媒体技术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作用非常巨大。作为一线教师,在全面推进新课改的今天,我们不应拒绝多媒体技术的辅助,应该主动把与课堂教学相整合,让其为学生获得良好道德与法治教育提供必须支撑。但同时我们也要注意,良好教学作用是以科学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为前提的,不能过渡依赖,要克弊扬长,发挥功能优势。因此,作为一名老师,在信息化全面推进的今天,我们一定要提高自身信息化素养,更好地把之应用于课堂教学中。
参考文献:
[1]王德新,多媒体技术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科学,2019年。
[2]刘娟,多媒体技术技术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成才之路,2018年。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多媒体技术;应用
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以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成功入驻课堂,与学科教学进行了结缘整合。而道德与法治,则是一门基于小学生日常生活的学科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良好品德,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促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公民。多媒体技术作为科技助推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利器,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用,不仅有利于转变教师教的方式,提高教的效率,还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成为学生探索求知的重要手段和平台。这样的应用,显然在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科育人效果方面,是传统设备不可比拟的。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谈谈多媒体技术在其间的实践应用。
一、多媒体技术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用应遵循的原则
(一)形象性原则。道德与法治虽然是一门以小学生学习、生活为基础的学科,但形成教材后,很多知识都被概括化,形成抽象的知识了。要让生活阅历差的小学生来理解、接受那些思想教育观点,就显得格外空洞。因此,深度整合创新的实践做法首先就要求形象性原则,要求我们把道德与法治知识还以图像、动画、声音或视频,让课堂以生动,形成小学生易于接受的视觉化的感知内容。
(二)针对性原则。深度创新融合是以高效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为前提的。但在追求高效的过程中,我们应遵循针对性原则。这种针对性主要是基于我们应用多媒体所创设的情境或呈现的内容应符合学生年龄特征、思维水平和认知能力。甚至符合各个学力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因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线教师,一定要重视针对性原则,基于此的教学设计与课堂实践,才能使高效教学得以实现。
二、多媒体技术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作用
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为教育教学量身定制的科技产品,其强大的功能优势决定了其作用是传统手段不可相提并论。但这些作用需要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开发和挖掘,并与教学内容有效整合,才能发生。这几年实践告诉我们,把多媒体技术应用于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至少在下面三个方面是显而易见的。
(一)应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诱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注意力的重要因素。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现代课堂的首要追求。新课标的学生主体理念要求我们加强学生兴趣培养应成为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直接体现。而选择情境策略,就是为达成这一要求而充分发挥了情境的激趣功能。而应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能形成动静结合、图文并茂、影音结合的氛围,既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又能刺激其需要动机。因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很多教师都乐意应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激趣情境,配上解说,能够使抽象的、难懂的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直观形象,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应用多媒体技术突破教学难点,有利于化抽象为形象成直观。纵观现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虽然图文并茂,文质优美,但过于强调“理”,体现为理论性和抽象性。如果我们采取传统教学手段,以讲解课文范例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欲达到启知、激情、励志等导行效果,显然是不行的,原因就在于这对于正处于形象直观思维阶段的小学生来说,是很不容易的;特别在归纳、概括道德概念、理解课文观点上,更有拒人于门外之嫌。而应用多媒体技术,把深奥的抽象的知识通过直观的图片、动画、视频来呈现,就可以实现化抽象为形象,为深奥为浅显的目的,这就利于学生接受。而且还可以不受时间、空间、微观、宏观等方面的限制,直接展示各种事物和现象,帮助学生分散难点、掌握重点、直奔中心,对学生分析能力、理解能力等培养起着重要作用。例如,以《节约水电》教学来说,我们平常司空见惯的自来水和电,其产生过程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十分陌生的,没有相应经历作铺垫,要想让学生理解水电来之不易是相当困难的,而教学中我们又必须突破的这一难点、重点。为此,我们就可精心拍摄或选择有关视频,展示自来水厂里生产水的复杂过程:从江河湖泊中把水抽来,引进水厂过滤、消毒,然后把水存进蓄水池,再将水抽上水塔,通过水管送到千家万户。反映火力发电过程的动画片,制作要精细,画面色彩要鲜艳,图像要清晰。这样教学,就利于突破重点了,而且,既节约了时间,又加大了教学密度,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应用多媒体技术引进课外资源,有利于增加课堂信息容量。网络是知识和信息的载体,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我们可以应用网络资源,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与时事政治相联系,实现课堂的扩展、知识的拓展,既利于学生深化认识,又有利于教学信息量的增大。另外,我们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下载网络上的资源,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也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关学习网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开阔学生的视野。
总之,多媒体技术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作用非常巨大。作为一线教师,在全面推进新课改的今天,我们不应拒绝多媒体技术的辅助,应该主动把与课堂教学相整合,让其为学生获得良好道德与法治教育提供必须支撑。但同时我们也要注意,良好教学作用是以科学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为前提的,不能过渡依赖,要克弊扬长,发挥功能优势。因此,作为一名老师,在信息化全面推进的今天,我们一定要提高自身信息化素养,更好地把之应用于课堂教学中。
参考文献:
[1]王德新,多媒体技术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科学,2019年。
[2]刘娟,多媒体技术技术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成才之路,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