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读写结合,打造高效课堂

【作者】 李 辉 朱荣荣

【机构】 山东省青岛第五十九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语文课到底该怎么上,用个什么法效果会更好呢?大家对此说法不一,见仁见智。
  但有一点是大家必须承认的,那就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课堂是教学的主渠道,因此,语文课应以读写为重点,读写结合,打造高效课堂。为此,我采取了以下做法:
  一、课堂质疑思考,提高阅读能力
  阅读作为语文能力的基石,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教会学生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实践过程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㈠整体阅读,畅谈感悟
  钱梦龙先生说过,语文学习重在语言的学习,应反复朗读,反复体悟,在读中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传统的教学模式,从字词句到篇章结构、中心思想,把学生的悟性与情感淹没在冷冰冰的课文分析之中。结构严谨的篇章被肢解成七零八落的拼盘,情文并茂的佳作被分成索然无味的教条,导致学语文成了“念藏经”、“嚼木扎”,教师也教得乏味。为了改变这种语文课堂窒息的局面,我在阅读教学当中,给予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不必执着于寻章摘句,字斟句酌,而是组织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整体感知,品味语言,培养语感。学生也可从不同角度感悟,能悟出多少是多少,充分体现其主体性地位。
  ㈡提问质疑
  学贵有疑,贵在多疑。学生有了疑问,也就有了创新的基础和前提。传统教学往往是一言堂,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这严重扼杀了学生质疑的潜在意识,导致学生无问题可问,也不会问,更不敢问。针对这种情况,我首先为学生们消除顾虑,使学生敢问,我反复向他们传达这样一些思想:阅读一篇文章应该允许有不同的理解,对一篇文章的观点可以提出怀疑,对自己不喜欢的文章可以毫  无顾虑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对老师从教参上搬来的说教可以说“不”……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更不会有完全相同的两种思想,所以只要有问题提出,不管其最终结果是对是错,都是一种提高,都应给予肯定。就是在这种氛围下,学生们逐渐打破僵局,敢于起来发问质疑的人渐渐多了起来。但是问题也随之接踵而来,最突出的就是不知道怎么提问,提的问题无关紧要,抓不到问题的精髓,更不会问问题。为了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我常以分析重点段落为诱导,启发学生自找精华,切入主题地发问,在这种能力培养下,学生提问的兴趣越来越高,问题也提的越有水平。例如,在学习《荔枝蜜》一文时,我问学生发现了哪些问题,有同学就提出:“既然文章写作对象是蜜蜂,为什么还要花大篇幅去写荔枝树的茂盛、荔枝的鲜美及荔枝蜜的甜美呢?”“既然文章写作对象是蜜蜂,那为什么不以蜜蜂为题,而是荔枝蜜呢?”讨论之后,学生们自己找出了答案:以荔枝蜜为题,是从蜜蜂的劳动成果着眼,让读者由荔枝蜜的甜美自然联想到蜜的酿造者蜜蜂,从而达到赞美蜜蜂的目的……诸如此类问题,在课堂上层出不穷,也正因为这些问题的提出与解决,学生阅读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了,而我也由此得出结论:学生的能力不可低估,为人师者应充分挖掘其潜力,让每一块金子都发光。
  二、以读带写,提高写作能力
  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而中学语文教育的现状是:课堂教学主要是培养阅读能力,而写作能力训练逐渐被挤到课外。原因是学生觉得没什么可写的,不愿写,老师也觉得写作训练耗时多,收效慢。学生在课外进行写作训练有很大盲目性,大多数学生写作的目的不是为了提高写作水平,而是为了应付作业,模仿、照搬《优秀作文选》者大有人在,因此造成作文教学的恶性循环。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是处理好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我通常的做法是以读带写,随堂练笔,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㈠仿写。如在学习了《阿长与山海经》后,我问学生在读过之后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有学生回答“真实”,因为鲁迅笔下的阿长既有缺点,又有优点,所以真实。我抓住这一机会,让学生收集鲁迅笔下的人物形象,归纳这些人物的共同点,学生读过之后答“真实”。然后又让学生比较阅读其他作家写人物的文章,最后讨论结果是,大凡人物让读者感到真实的,都体现了“美丑并举”的创作原则。我趁热打铁,让学生运用“美丑并举,并陈美丑”的理论指导写作,作仿写片段练习,结果令同学们很振奋,连平时一写作文就头疼,作文不知所云的几个同学这次都得到了老师与同学们的认可,因为他写得真实,将人物写活了。因此,大家也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写文章重在真实,不能绝对美化,也不能绝对丑化,不能脱离现实生活。
  ㈡续写。有些课文的结尾,言尽而意未尽,留有令人回味的余地,这就需要我们注意引导学生把作者未尽的东西合理想象出来,参与教材的再创作,体现认识的再创造。如《皇帝的新装》续写,既能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同时使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㈢补白。补白即补充空白,合理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在教学中,我常利用现行教材中出现的艺术空白,让学生去推测和预计可能发生的情况。如《阿长与山海经》中,阿长为我买《山海经》部分,文中只写阿长来问我《山海经》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及后来把书送到我眼前,却省略了阿长为我买《山海经》的过程,而这正是学生推测和想象的空间,阿长不识字,她怎么能弄到《山海经》?这中间会遇到哪些困难?做这些,主子又不给她长工钱,她又何苦要这样做呢……教学时,抓住这些细节,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象,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心声,同时也加深了对阿长的认识。
  当然,除此之外,我还鼓励学生进行大量课外阅读及进行课外练笔,让读写结合,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实践证明,抓住读写这个中心环节,扩大课内外的横向联系,从而带动和促进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其他语文能力的训练,最终将达到培养学生自会读书和自能作文的能力,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