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作者】 王 凤
【机构】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吉安镇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多媒体直观形象,汇集海量信息,寓教于乐,多媒体的介入给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它可以化难为易,化文为图,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化少为多,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多媒体;运用
多媒体技术,改变了人们固有的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也给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了勃勃的生机。将它合理的运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兴趣,拓宽学生见闻,培养学生多种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如何让多媒体有效地服务于教学,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一、化难为易,突破难点
小学语文教学中解决重点、突破难点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如果这两点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不管形式、内容怎样合理,这堂课都不能算是成功的。在教学中我们经常遇到一些抽象的知识没有办法向学生恰当地讲解出来,而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可以发挥其独特的优势,创造良好的条件,把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化、简单化,这样学生接受起来就不再那么困难。多媒体技术术的运用,它将课文中陌生的文字变为屏幕上生动的画面,它犹如搭起了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桥梁。借助多媒体技术术辅助教学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者对理解课文起重要作用的内容展现出来,调动学生视觉功能,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官刺激,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激活学习的内因,解决教学的重点、难点。
例如:在教学说明文《沙漠中的绿洲》的时候,学生随着课本虽然可以想象、了解外形或景色,但是毕竟还是抽象的,通过多媒体,图片,先让学生观察、欣赏,然后再学习课文,就会起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二、化文为图,加强理解
多媒体的出现,给传统的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给课堂增添了无穷的生命力。多媒体教学的图、文并茂,形象生动,色彩逼真,可以对人的视觉、听觉、甚至心理触觉产生全方位的综合刺激,这很适合学生的接受特点,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增强教学效果。在学生的感知阶段创设情景,提供与所学课文或词语有关的声音、图像,将抽象的文字叙述与逼真的情景结合起来,使学生身临其境,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准确理解所学知识。
教学《望庐山瀑布》时,适时播放一段香炉峰烟雾缭绕、瀑布雄伟壮丽的画面,充分利用壮观的景象、优美的乐曲、声情并茂的朗读吸引学生,他们全神贯注地听朗读,沉醉于雄伟壮丽的瀑布画面,让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学生真正体会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豪迈。
三、化静为动,形象感悟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作品,具有生动的形象性,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作用,化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然后引导学生领悟文意。在课堂上,老师通过多媒体的演示,把死的东西变成栩栩如生的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近代作家郑振铎的散文《燕子》刻画了活泼可爱的燕子的形象。尽管在课本中有插图,可帮助学生感知课文内容,但画面毕竟是平面的、静止的,不能让学生感悟到燕子灵活敏捷的飞行本领。文中第三段中讲到“还有几只横掠湖面,剪尾式翼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那小圆晕便一圈圈地荡漾开去。”学生很难理解“横掠”的意思,执教老师适时地播放燕子“横掠”飞行的影像,展现了燕子飞行时的动态画面。这样,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不仅使学生在观察和实践中发现和领会词语,更使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将教学内容具体化、直观化、形象化,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启发思维,感悟知识。
四、化远为近,真实感知
小学语文课文内容丰富,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所不容。有些课文是学生熟知的,有些则不是。学生限于生活的经历和自身知识的束缚,很难正确感知教材的内容,运用多媒体技术术辅助教学,就缩短了学生认识和客观事物间的距离,在学生心中唤起强烈的真实感。
位于河北赵县校河上的赵州桥,以它独特无双的设计在世界建桥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但是实际上班级中没有人去过河北,对赵州桥的历史几乎一无所知。从这一学情出发,在《赵州桥》一文的教学中必须设法变古为今,化远为近,借助多媒体技术术来加深学生的感受。教学中,紧扣“创举”这个统领全课的中心词,选编了几组录像片断,让学生在录像上的壮观画面和凝炼的文字解说中形象地看到这座高度科学性和完美艺术性相结合的精品。再配上一框“分流泄洪”的课件,让学生懂得赵州桥的珍贵,不仅在于它的古朴和巨大的跨度,而在于大拱的两肩各背着两个小拱的绝妙布局,也使学生理解了“既能减轻洪水的冲击,又能减轻桥身的自重”的构造特点,体会到这真是一个聪明无比的创举。
五、化少为多,拓宽文本
教学中,教师不仅教给了学生知识,还想方设法地引导学生进行学法的迁移,通过发散学生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利用多媒体技术术使学生大大增加了听和看的机会;同时利用文字、图像、声音的巧妙结合,大大增加了课堂信息量,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我们在语文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技术术直观生动,图文并茂,形、声、光、色的综合运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抽象的语言具体化,枯燥的内容直观化,深奥的知识浅显化,优化了教学环节,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术教学,可以使学生看画面听课文,图画作用于学生的眼睛,能使学生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而图画可以给学生以美育熏陶。有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形成和提高。配乐朗读课文,能很好的渲染气氛,感染学生,在音乐声中,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十分活跃,情绪也处于最佳状态。多媒体技术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以它丰富的表现手段和巨大表现力,为学生素质综合发展提供了可能,这是任何教育形式无法与之相比的,这对提高学生多方面的文化素养、培养美好的品质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许静.语文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J].菊苑,?2002.(9)?.
[2]闫丽.试谈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J].新课程学习(中),2011,10
关键词:小学语文;多媒体;运用
多媒体技术,改变了人们固有的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也给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了勃勃的生机。将它合理的运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兴趣,拓宽学生见闻,培养学生多种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如何让多媒体有效地服务于教学,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一、化难为易,突破难点
小学语文教学中解决重点、突破难点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如果这两点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不管形式、内容怎样合理,这堂课都不能算是成功的。在教学中我们经常遇到一些抽象的知识没有办法向学生恰当地讲解出来,而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可以发挥其独特的优势,创造良好的条件,把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化、简单化,这样学生接受起来就不再那么困难。多媒体技术术的运用,它将课文中陌生的文字变为屏幕上生动的画面,它犹如搭起了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桥梁。借助多媒体技术术辅助教学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者对理解课文起重要作用的内容展现出来,调动学生视觉功能,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官刺激,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激活学习的内因,解决教学的重点、难点。
例如:在教学说明文《沙漠中的绿洲》的时候,学生随着课本虽然可以想象、了解外形或景色,但是毕竟还是抽象的,通过多媒体,图片,先让学生观察、欣赏,然后再学习课文,就会起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二、化文为图,加强理解
多媒体的出现,给传统的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给课堂增添了无穷的生命力。多媒体教学的图、文并茂,形象生动,色彩逼真,可以对人的视觉、听觉、甚至心理触觉产生全方位的综合刺激,这很适合学生的接受特点,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增强教学效果。在学生的感知阶段创设情景,提供与所学课文或词语有关的声音、图像,将抽象的文字叙述与逼真的情景结合起来,使学生身临其境,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准确理解所学知识。
教学《望庐山瀑布》时,适时播放一段香炉峰烟雾缭绕、瀑布雄伟壮丽的画面,充分利用壮观的景象、优美的乐曲、声情并茂的朗读吸引学生,他们全神贯注地听朗读,沉醉于雄伟壮丽的瀑布画面,让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学生真正体会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豪迈。
三、化静为动,形象感悟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作品,具有生动的形象性,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作用,化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然后引导学生领悟文意。在课堂上,老师通过多媒体的演示,把死的东西变成栩栩如生的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近代作家郑振铎的散文《燕子》刻画了活泼可爱的燕子的形象。尽管在课本中有插图,可帮助学生感知课文内容,但画面毕竟是平面的、静止的,不能让学生感悟到燕子灵活敏捷的飞行本领。文中第三段中讲到“还有几只横掠湖面,剪尾式翼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那小圆晕便一圈圈地荡漾开去。”学生很难理解“横掠”的意思,执教老师适时地播放燕子“横掠”飞行的影像,展现了燕子飞行时的动态画面。这样,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不仅使学生在观察和实践中发现和领会词语,更使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将教学内容具体化、直观化、形象化,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启发思维,感悟知识。
四、化远为近,真实感知
小学语文课文内容丰富,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所不容。有些课文是学生熟知的,有些则不是。学生限于生活的经历和自身知识的束缚,很难正确感知教材的内容,运用多媒体技术术辅助教学,就缩短了学生认识和客观事物间的距离,在学生心中唤起强烈的真实感。
位于河北赵县校河上的赵州桥,以它独特无双的设计在世界建桥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但是实际上班级中没有人去过河北,对赵州桥的历史几乎一无所知。从这一学情出发,在《赵州桥》一文的教学中必须设法变古为今,化远为近,借助多媒体技术术来加深学生的感受。教学中,紧扣“创举”这个统领全课的中心词,选编了几组录像片断,让学生在录像上的壮观画面和凝炼的文字解说中形象地看到这座高度科学性和完美艺术性相结合的精品。再配上一框“分流泄洪”的课件,让学生懂得赵州桥的珍贵,不仅在于它的古朴和巨大的跨度,而在于大拱的两肩各背着两个小拱的绝妙布局,也使学生理解了“既能减轻洪水的冲击,又能减轻桥身的自重”的构造特点,体会到这真是一个聪明无比的创举。
五、化少为多,拓宽文本
教学中,教师不仅教给了学生知识,还想方设法地引导学生进行学法的迁移,通过发散学生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利用多媒体技术术使学生大大增加了听和看的机会;同时利用文字、图像、声音的巧妙结合,大大增加了课堂信息量,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我们在语文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技术术直观生动,图文并茂,形、声、光、色的综合运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抽象的语言具体化,枯燥的内容直观化,深奥的知识浅显化,优化了教学环节,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术教学,可以使学生看画面听课文,图画作用于学生的眼睛,能使学生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而图画可以给学生以美育熏陶。有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形成和提高。配乐朗读课文,能很好的渲染气氛,感染学生,在音乐声中,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十分活跃,情绪也处于最佳状态。多媒体技术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以它丰富的表现手段和巨大表现力,为学生素质综合发展提供了可能,这是任何教育形式无法与之相比的,这对提高学生多方面的文化素养、培养美好的品质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许静.语文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J].菊苑,?2002.(9)?.
[2]闫丽.试谈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J].新课程学习(中),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