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小学教育软暴力的成因及对策

【作者】 徐 清

【机构】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锦门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教师对学生的体罚已被明令禁止,但更为隐性的教育软暴力依然盛行。它不直接针对孩子的身,而是针对孩子的心,是一种心灵方面的惩罚,其危害远远超过了体罚带给孩子的伤害。通过调查、研究、分析等,笔者认为,消除小学教育软暴力需要学校建立健全教育软暴力监督机制、教师优化观念并提升道德素养、家长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帮助学生养成良好性格并形成自我保护意识等。
  关键词:小学教育;软暴力;心灵惩罚
  一、教育软暴力的概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体罚”已被明令禁止。然而更为隐性的教育软暴力依然盛行。
  李长庚和白素英认为教育软暴力是指教育者通过增加学生与群体成员的人际关系距离,给学生营造一个巨大压力的人际关系氛围,学生面临着孤立和冷漠的局面,以达到惩罚学生的目的。①牛利华认为教育软暴力指的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由于不正当的教育行为导致学生在精神上和心理上受到侵犯和伤害的现象,属于精神伤害的层面。②王祥修认为教育软暴力是相对于教育暴力而言的,又被称为“精神虐待”、“心理虐待”、“心灵施暴”或“情感虐待”,是指教育者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经常性或者习惯性做出任何会影响学生人格正常发展,伤害他们心理健康的言行。③
  基于此,笔者认为教育软暴力又称“冷暴力”,是指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通过语言、态度和行为等,有意或无意地让学生在心理和精神上受到伤害。
  二、小学教育软暴力的成因
  (一)学校对教育软暴力制止不力
  由于教育软暴力具有隐蔽性的特点,学校只对具有外显性的“体罚”制定了相应的管理机制,而教育软暴力却没有引起学校的重视,尽管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明确规定“教师不得讽刺、挖苦、歧视学生”、“有品性问题和缺乏学习能力的学生应该得到那耐心的教育和帮助,不得歧视”、“教师必须平等的尊重学生个性,并且平等对待学生”、“教师应使用规范性的语言、举止文明”等,但是较多④学校对此类规定并没有放在心上,对教育软暴力没有制定相应的监督制度,更缺乏相应的标准。并且由于部分学校片面地追求学生的学业成绩,只要成绩好,对教育软暴力不闻不问。学校这种坐视不管的态度,更促成了教育软暴力的滋生。
  (二)教师综合素质有待提升  
  1.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
  赫尔巴特倡导的“教师”、“教材”、“课堂”教学三中心在我国的教育制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应试教育(填鸭式教育)下的教师一味地传授给学生知识,只要求学生记住知识点就好。在这种模式下,教师便认为最好的学生就是顺从自己的学生。我国的小学教育被叫做“听话教育”,就是教师希望学生听话,不可以也不能去质疑教师所说的话和做的事,必须认为教师做的都是对的。老师把那些喜欢奇思妙想、挑衅教师权威、“调皮捣蛋”的学生视为管教和驯服的对象,一旦他们违背了教师立的规章制度,就很有可能会遭到教师粗暴言语和行为的攻击。⑤因此学生听不听老师的话,便成了评价孩子德行好坏的标准之一。
  2.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缺失
  在当前我国的社会道德多元化的情形下,部分教师将个人情绪带到教室,发泄到学生身上;急于提高成绩,高度重视优等生,忽视中等生,歧视差等生;某些教师滥用权力,对学生实施体罚和心理惩罚,借此来满足自己作为教师的权威感和对于“尊师重教”尊严的追求;给予优等生特殊照顾,忽视中等生,不公平地对待后进生,喜欢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忽视家庭条件差的学生;⑥忽视自身的修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语言简单粗俗,给学生起着坏的示范。教师职业道德缺乏是导致教育软暴力发生的重要因素。
  (三)家庭“望子成龙”观念的不良影响
  现在更多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经常听到家长这样说“老师,如果他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听话,你使劲骂就行,孩子就交给你了”,有了家长给予老师的“这个权利”,老师在批评教训学生的时候会更加肆无忌惮。父母的这种行为间接导致了教育软暴力的发生。
  (四)学生自身薄弱因素的局限
  1.存在性格缺陷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舍不得孩子受一点委屈,受一点累,恨不得自己什么事都替孩子做了。处于这种环境下的孩子往往自私、自负、蛮横跋扈等,在班级这个大家庭中无法与其他同学友好相处,甚至不尊重老师、故意顶撞老师等,以致于老师在极度愤怒的情况下,会无法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2.自我保护意识淡薄
  小学生心智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在自己遭受了教育软暴力之后,只会觉得心里难过、不舒服,却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此外,许多学校缺乏对小学生法律意识的教育,小学生的法律意识薄弱,在自己的权利受到侵害时只能自己默默地承受。
  三、根除小学教育软暴力现象的对策
  (一)学校建立健全教育软暴力监督机制
  教育软暴力的有效预防,需要学校采取相关措施,让教师充分认识教育软暴力现象并清晰地意识到其危害性。学校应制定相关制度,对教育软暴力进行明令禁止,开通校长信箱,鼓励全校学生一起监督老师的行为,一旦证实该教师对学生有侮辱的言语、歧视的行为等,则对该老师给予相应的处理,并且将此纳入对教师的考核,促进教师更好地自我约束。
  (二)教师优化观念并提升道德素养
  1.树立正确的教师观
  由于教师职业的复杂性,教师扮演着多种角色:传道受业者、朋友、榜样示范者、研究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管理者以及课程资源的建设者和开发者。这也就要求教师要对自己的职业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教师是学生的学习促进者,不是驯兽师,不是裁判者,要做到尊重和严格要求相结合。
  2.提升职业道德素养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教师要加强职业修养,优化自身形象,把对外树立的形象与内心强化的素质结合起来,要用良好的师风师德去熏陶学生,而不是以职权和威严去驯服学生。⑦而这一切都基于教师的楷模形象,所以教师要学会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同时也要提高自身修养,在学生面前要起良好的示范作用,带给学生积极的、正面的老师形象。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是否得当,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要做到“慎独”。
  (三)家长树立正确的“成才观”
  小学阶段不仅是孩子智力发展的关键期,也是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家长要顺应孩子发展的阶段性,紧跟社会步伐,及时转变教育观念,不要一味地注重孩子的心智发展,要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不要只给予孩子物质生活保障,而忽略孩子的内心精神世界。同时,不要将孩子的教育一味地托付给了老师,要多和老师沟通交流,促进家长和老师共同教育好孩子。
  (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性格并形成自我保护意识
  1.家长给予孩子正确的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陪伴人一生的教育。由于家庭教育的先导性,家教会在儿童心理产生初步定势。小学生正处于意识形成的阶段,家长如果让他们养成了不良行为习惯,会使他们很难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所以家长要主动培养孩子的健康性格和正确的思想意识,这样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2.学校加强对学生的法律教育。
  学校可通过班队会,展示图片、观看视频等,向小学生讲解法律知识,以具体形象的事例,增强小学生的法律意识,树立自我保护意识,当自己的权利受到损害时,能及时向家长、学校、社会寻求帮助。
  总之,小学教育软暴力具有过程的隐蔽性、方式的多样性和危害的深远性等特点,消除小学教育软暴力需要学校建立健全教育软暴力监督机制、教师要优化观念并提升道德素养、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并帮助孩子养成良好性格并形成自我保护意识,这样才能促进学生更好地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韩令慧.教育软暴力及其消解[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7.
  [2]张腾.小学师源性“软暴力”的问题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7.
  [3]Volokh A and Snell l(1998).School Violence Prevention:Strategies to Keep Schools Safe(Unabridged).Policy Study No.234.
  [4]钟星.小学教育“软暴力”现象的伦理思考[D].株洲.湖南工业大学,2013.
  [5]牛利华,周琳琳.教育软暴力的主体诱因与现实消解[J].中国德育,2012,7(21):15-19.
  [6]张玉胜.差生戴绿领巾是教育软暴力[J].教育科学论坛,2012(01):27.
  [7]钟振裕.提升教师素养 消除校园教育“软暴力”[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2(02):54-55.
  [8]邹萌. 教育软暴力在小学阶段的表现、归因与对策[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
  [9]吕蕊.中小学校园内教师对学生的精神暴力:表现、归因及对策[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1.
  [10]王祥修.教育软暴力现象分析[J].中国市场,2009(05):150-151.
  [11]宋 晔.校园精神暴力:一种隐性的虐待[J].思想理论教育,2007(04):8-14.
  [12]李长庚,白素英.中小学教育“软暴力”现象探析[J].江西教育科研,2005(11):32-34.
  [13]汉语成语词典[M](增订本).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6,803.
  [14]徐久生主编.校园暴力研究[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
  [15]周辅成.西方伦理名著选辑(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297.
  [16]刘冬梅.关于学生隐性伤害的法律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3(10):49.
  [17]Lane J. Veltkamp and Amy Lawson. Impact of Trauma in School Violence on the Victim and the Perpetrator: A 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A]. Thomas W. Miller,School Violence and Primary Prevention [C] . New York:Springer, 2008,199.
  [18]李晓雯.白云区穗丰小学差生被集体测智商引各方争议[EB/OB].新浪网.http://school.gd.sina.com.cn/2011/10/12/71779.html.2011-
10-12/2019-04-12.
  注释:
  ① 李长庚,白素英.中小学教育“软暴力”现象探析[J].江西教育科研,2005(11):32-34.
  ② 牛利华,周琳琳.教育软暴力的主体诱因与现实消解[J].中国德育,2012,7(21):15-19.
  ③ 王祥修.教育软暴力现象分析[J].中国市场,2009(05):150-151.
  ④ 刘冬梅.关于学生隐性伤害的法律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3(10):49.  
  ⑤ 邹萌.教育软暴力在小学阶段的表现、归因与对策[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
  ⑥ 周辅成.西方伦理名著选辑(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297.
  ⑦ 李长庚,白素英.中小学教育“软暴力”现象探析[J].江西教育科研,2005(11):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