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培养的策略探寻

【作者】 耿 翠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嘉陵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责任。这不仅需要师生转变观念,强化兴趣培养,更要重视阅读平台的搭建,让学生在反复训练中形成良好习惯。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习惯;培养
  阅读:它是一种由感觉、知觉、思维、想象、记忆等多种心理因素组成的复杂心理活动,在阅读过程中,学生的个性、情趣、动机、兴趣等心理因素也都直接起着调节作用。       
  良好阅读习惯:所谓阅读习惯,指的是不需要别人强制,也不需要自己警觉,就能自然而然地去进行阅读的种种动作。
  良好阅读习惯有助于学生形成全面发展素质和健全人格。可以通过家校联合,家校共育,逐步转变家长的阅读观念,教师通过语文阅读指导课程的研究,探索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途径,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其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指导,让学生养成爱读书、读好书、爱积累、会运用交流的习惯;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快乐阅读、促进其阅读能力的提高,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进而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
  一、转变学生的观念,让他们意识到良好阅读习惯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阅读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和最好途径,良好阅读习惯有助于学生形成全面发展素质和健全人格,良好阅读习惯有助于学生积累词汇,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写作能力。逐步让学生养成自觉阅读,主动阅读的习惯。
  二、教师要转变观念,摒弃功利
  作为一线教师,应转变教育价值取向观念,从“教以应试”中走出来,用正确的“素质理念”教育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基。若要让不爱读书的孩子发现书中的乐趣,变得爱读书、会读书。让爱读书的孩子读好书,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爱读书、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教师必须遵循去除功利、激发兴趣、让读书变得轻松愉悦的原则。
  三、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具体策略
  (1)构建情境,从根本上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效率的原动力,教师要按照学生的差异化特性,掌握学生思维模式的兴奋点,利用相应的途径构建与教学相关且有趣的教学情境,构建和谐愉悦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得到切实的情感体会。
  (2)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可以更好地强化学生的阅读能力。
  ①巧用多媒体,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阅读教学内容。
  ②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让学生更好把握阅读教学重点,突破阅读教学难点。
  (3)拓展课外阅读,让学生更好地感悟文本。
  (4)整合阅读资源,增加更多阅读体验。
  充分利用城区各大书店、图书馆、书吧等场所,让阅读成为师生最日常的生活方式。整合学科资源,充分发挥学科特点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5)举办阅读活动,增加仪式感。
  学校应为学生营造阅读氛围,利用早读、课间、班会、阅读课让学生自主阅读,通过举行阅读标兵评选、阅读小报比赛、读书故事会、读书笔记展评等活动,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不断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把阅读课纳入教学计划,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有专人负责阅读课,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阅读指导;并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规定阅读的量和要求;减少一些书面作业,增加自由阅读的时间,让学生充分自由地阅读。开放学校图书馆,保证学生能借阅图书;在班级中成立图书角,同时各班级之间可以调换借阅,使图书角灵活增容。结合语文课堂教学,向学生推荐与课堂教学相配套的阅读材料,把课内所学的知识进行拓展延伸。通过教师的指导、介绍、引荐,以课内带动课外,课外对应课内,引领学生进行广泛阅读。向家长宣传读书的益处,鼓励家长定期为学生购买一些有益的读物,营造家庭良好的阅读氛围。
  二是亲子阅读展现仪式感。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阅读习惯养成,教师不只是及时向家长推荐适合家长学生共同阅读的书目,还定期召开家长会,促使家长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大力倡导“亲子阅读”;说服家长,定期为孩子购买图书;检查和评比相结合,举办书香家庭读书分享会,评选书香宝贝、书香家庭。通过亲子阅读,我们将学生由沉迷于看电视、玩手机中转向“读好书”的好习惯。
  四、培养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四步骤
  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搭建平台,让学生反复参与阅读实践,才能达到预期。而我们就是读书活动常态化,做到四步骤:
  1、设立“四读”时间——多读
  (1)晨间自由读。积极倡导学生课余时间自由读,畅谈读书感受。
  (2)课堂指导读。每周开设一节阅读课。由专职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积极倡导学生自由地交流读书体会,畅谈读书感受。交流可以是两人,也可以是多人;可以是几人“同读一本书”后的专题讨论,也可以是“各读各的书”后的大杂谈;内容可以是说说书中的主要内容、印象最深的情节等,也可以讲讲自己读书的收获。
  (3)午间休闲读。倡导学生午间休闲时,自由读书,喜欢读什么就读什么,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让读书成为孩子们午间最好的休闲方式。
  (4)睡前放松读。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建议每个孩子都在家中的床头放一本自己喜爱的书。每晚睡觉之前慢慢品读。
  2、倡导三个“共读”——爱读。
  (1)同伴共读。这是最重要的读书方式,同伴阅读的经验对孩子很重要,可以产生良性竞争的作用。
  (2)师生共读。强化阅读氛围,营造书香校园,每个教师都要做学生读书的指导者,各科教师要结合自己所教学科教学指导学生读好书,好读书,共读一本书。
  (3)亲子共读。积极倡导亲子共读,内容包括父母与孩子一起读书、与孩子交流读书心得、与孩子一起玩读书游戏等。
  3.落实课前诵读——会读。
  课前五分钟由值日小老师带领学生诵读经典诗文。
  4.组织读书活动——乐读。
  总之,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要常抓不懈,持之以恒,使学生逐渐做到习惯成自然,并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一个人终生的财富。
  参考文献:
  [1]王彦书,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J].学周刊,2011年。
  [2]董书飞,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J].考试周刊,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