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作者】 严 慧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莲花镇水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处在初中阶段的学生,在身心等各个方面的变化都比较大,语文是培养学生语文素质,并且对于学生学习技巧的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的基础性学科。而在初中语文中,阅读所占的比重较大,但学生还存在着阅读能力高低不一、差距较大的情况。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语文阅读的教学,这对于学生掌握语文阅读技巧,提升学生语文整体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初中语文
  语文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在各门学科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变化的重要时期,而阅读是对学生语文兴趣与语文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在初中语文中进行对阅读的教学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激发学生兴趣,同时要关注到学生的学习差异和发展差异,又要在进行阅读的过程中,向学生传授一定的阅读技巧。这样能够让学生在以后能够对语文阅读应对自如,也会对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有一定的意义。
  一、由浅入深,逐步推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在,很多学生对阅读课外名著缺乏兴趣。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喜欢童话的心理,让学生养成坐下来喜欢读的习惯,其次,利用名著的通俗读物或是介绍名著的精彩片段等方法,添补空白,激发学生继续读下去的欲望,从而引导学生阅读整部作品。第三,学生在阅读中由于受自身条件的限制,难以持之以恒的阅读,此时离不开老师及时的指导。通过教师指导阅读,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从而能够长期的、持久的读下去。最后,让学生兵教兵,一个学生把自己读的著作讲给其他同学听,这样每人讲一个,久而久之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同时,有的同学要想比别人讲的更加精彩就要读的更加深入,当然对其他的同学的影响也就更大。于是,学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学习,慢慢的,也就得到了共同的提高,兴趣也就更浓了。
  二、个性化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确实如课标中所说得那样,我们面对的学生存在很大的差异。有的学生基础太差,字认不全,句读不懂,更不用说理解文意了;有的学生可能读完文本之后就能从文中提取信息,从整体上感知文意;更可能有一些能力超强者能从语言、内容、结构、写法上赏析评价文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指导自己的写作。所以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不应忽视学生的这种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要因生制宜。让能力较差不知从何读起的同学,能做到对文本进行以认读为起点的理解性阅读;能捕捉信息、整体感知的同学做到以质疑为核心的研究性阅读;能赏析评价的同学做到以借鉴为目的的欣赏性阅读。
  三、激趣和讨论
  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本中的人物形象精神意蕴带有不确定性,读者的经历的不同、观念的不同,加之欣赏角度的不同,对人物形象的解读也会有所差异。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提出或者引导学生自主提出一个或者多个话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常言道:“真理越辩越明”,孔子也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阅读教学过程,激趣和讨论的技巧运用,可以实现教师、学生、文本在“三维对话”过程中的交流、冲突、介入与融合。课堂讨论能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学习的热情,课堂获得的“结论”更丰富、更全面,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巩固,更能激发学生对于阅读的浓厚兴趣。
  四、语文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课文的归纳、分析、比较能力
  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就是培养学生从总体认识把握事物的推理能力。教材中,不论课文中心如何突出,其中总有些段落和章节不是中心。如何去把握文章的中心和段意呢?一是抓信重点词语进行归纳。如《背影》一文中,描写父亲背影和作者眼泪的几处词语。二是抓住关键句子进行归纳。如《紫藤萝瀑布》:“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抓住这句关键句子,全文的内容和思想感情就能很好地归纳出来了。三是抓住主要的人和事所构成的情节进行归纳。如《变色龙》一文,随着狗主人的身分变化情节的描写,向人们一步步揭示出人物可憎的嘴脸。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就是培养学生深入认知事物的能力。对课文从哪些方面进行分析呢?一是对精选妙用的词语分析,如《孔乙己》一文:“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一个“排”字,勾画出孔乙己显阔气炫耀的神情;一个“摸”字,说明孔乙己生活已濒于绝境。二是对课文自然贯通的语意分析。如《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作者先写保姆阿长粗俗、麻烦的礼节、迷信、愚昧无知。后写长妈妈热情助人,为我买来我渴望已久的《山海经》。文章先抑后扬,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尊敬和感激。通过对课文语意的分析,就更好的理解了课文。三是对富有色彩的修辞的分析。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人用梨花比喻万树挂雪,北方的奇寒景色,使抽象的寒变成了形象的花,从而感受到诗人心胸的豁达与深情。四是对深刻含蓄的语言分析。如《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一文中,“先生,这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行为所给予的全部赞誉”中的“赞誉”是反语,实际上是雨果对侵略者强烈的谴责和辛辣的讽刺。通过对文章含蓄语言的分析,就深刻理解了课文的含意。
  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就是培养学生归纳分析的综合运用能力。怎样分析比较呢?一是相同体裁文章的比较,如散文《春》是写景性质的散文;《背影》是记人性质的散文;《紫藤萝瀑布》是写物性质的散文。从比较中可以见出,三篇散文都饱含了作者动人的感彩,都具有优美的文字语言,但写景状物方面又各有特点。二是相同题材诗词、文章的比较,:李白《送友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送别诗,但写法各异。李白诗豪放,王维诗缠绵,王勃诗昂扬。三是写作方法上的比较,如李白的诗多用夸张,杜甫的诗多用比喻,王维的诗含蓄。
  总之,教师要鼓励学生满怀真情地阅读,培养他们浓厚的阅读兴趣,把阅读看做是一种精神愉悦的享受,使学生爱读、乐读,提高他们的阅读鉴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