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高三化学一轮复习中学习方法导引

【作者】 吴有鲜

【机构】 四川省井研县教育科学研究室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高三第一轮复习的任务是:狠抓基础回归教材、回到通性,强化记忆;疏理知识注重板块整合,形成网络化;拓展思维训练,注重理解和迁移能力培养,;扫清学生的知识障碍,为第二轮专题复习积累扎实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学科素养。在复习中一定以课标为依据,以课本为中心,明确复习要求,把握复习方向,牢牢把握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这四个方面,增强复习有效性。
  一、学会依纲扣本,把握高考复习方向
  高考复习的纲包括《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和《高考评价体系》,《课程标准》是高考的“脉”,《课本》是高考的“根”。纵观历年高考试题,尽管每年都有求新求变,仍然有很多题目从课本知识点、能力考查点衍生而来。高考知识体现课本内容,高考的最终落脚点是课本。特别是《考试大纲》已明确指出的“考试目标”、“考试范围”、“命题指导思想与原则”、“题目难易比例”、“能力要求”、“题型示例”等重要信息教师要印发给学生学习。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就会把握高考的“脉”,立足化学核心素养明确考试要求和命题趋向,从而找到各个考点在课本中的“根”,并落实到复习内容中,做到以课本、课程标准为依托融会贯通,灵活运用课本知识,从而实现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这一思想。
  二、要重视基本实验,培养探究创新能力
  实验是理综试题的重头戏,高考化学试题的难度往往出现在实验题中,为此要高度重视对化学实验的复习。分析近几年来高考实验试题,发现均具备以下特点:素材的选取呈回归课本的态势;重视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原理考查;试题考查方式体现由浅入深,从课本到创新;考查重点是考查实验的能力(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分析理解能力、实验设计能力等);出现了开放性试题;试题设置渗透或含有学科间综合内容(如与压强相关的气压装置);实验仪器、装置、现象、操作、设计均在考查范围之中。针对以上特点,应努力做到:认真复习课本实验,弄清实验目的、原理、要求、步骤和注意事项等实验基础知识,复习时对重要实验和探究性实验尽量再认真做一次,尽管条件限制不能做的实验,也要学会结合实验原理、设身处地去“设计实验”、去“体会实验”,从而做到举一反三。
  三、问题导向、学懂弄通,提高复习效益
  一轮复习学生一定要紧跟老师的教学进度,与老师教学计划同步,出现了差距一定要及时弥补,不要放松或者丢弃疑点,否则积少成多,会严重影响学习质量,增加自己基础知识的学习负担,导致自己成为学困生。具体程序是:每节课前认真预习,把将要复习到的知识进行盘点过滤,筛选出其中的盲点、疑点、易混点,并进行汇总、整理、列出清单;带着问题进课堂,细听老师讲解,随时和老师同学质疑互动,基础的知识点一定要及时消化理解,力争堂堂有突破、节节有收获。课后精选出针对性练习,独立完成,及时巩固。把练习当考试,不要随意看答案,培养毅力。
  高考状元们曾普遍表示,只要跟紧老师的复习计划,把课本基础知识掌握好,把基础的题目弄懂弄透,能把课堂吃透,就成为课堂之王,效率之王。事实证明,动脑子把基础知识想清想透,比囫囵吞枣地学很多知识要好的多。
  四、落实反思总结和严格纠错,增强复习有效性
  所谓反思,就是从一个新的角度,多层次、多角度地对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全面的考察、分析和思考,从而深化对问题的理解与应用。反思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措施,所以高中学生要学会反思,积极反思,要通过严格、合理、规范的反思来帮助、督促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1、在概念复习中,中学化学所涉及的概念和原理约有220多个,它们构建了中学化学的基础。理综化学试题共11题(其中7个选择题、4个主观性试题),这么多知识点在高考中不可能面面具到,对知识的考查只能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抽样,能力考查也只能是高中学生所能达到的能力水平。但基本概念和原理不过关,后面的复习就会障碍重重。因此必须注意这一环节的复习,讲究方法、注重实效,努力把每一个概念及理论真正弄清楚。对众多的知识点,要仔细比较,认真琢磨。例如原子质量、同位素相对原子质量、同位素质量数、元素相对原子质量、元素近似相对原子质量;同位素与同分异构体、同系物、同素异形体、同一物质等等,通过对课本中许多相似、相关、相对、相依概念、性质、实验等内容的反思,明确其共性,认清差异,达到真正掌握实质之目的。
  2、养成在解题后再思考的习惯。每次解完题后要回顾解题过程,审视自己的解题方案、方法是否恰当,过程是否正确、合理,是否还可以优化,检查语言表述是否规范,是否合乎逻辑。对典型习题、代表性习题更要多下功夫,不仅要一题一得,更要一题多得,既能使知识得到不断的弥补、完善,又能举一反三,从方法上领会解题过程中的审题、破题、答题的方式和奥秘,以此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3、及时归纳总结。
  每个单元或章节复习完后,要反思本单元或章节主要研究了哪些问题?重点是什么?用了哪些方法?与以前的知识有哪些联系?通过归纳同类知识而形成有效的知识块,使普遍的知识规律化,零碎的知识系统化。例如:对无机化学,复习元素及其化合物这部分内容时,可以以“元素→单质→氧化物(氢化物)→存在”为线索;学习具体的单质、化合物时既可以“结构→性质→用途→制法”为思路,又可以从该单质到各类化合物之间的横向联系进行复习,同时结合元素周期律,将元素化合物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一轮复习的重要任务就是把各部分相应的知识按其内在的联系进行归纳整理,将散、杂乱的知识串成线、结成网,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之中,从而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要自己动手归纳整合,不要等待老师课堂上的归纳,在体验成功的喜悦中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4、认真做好考后分析
  每次考试后,一定要认真进行试卷分析:一是对参考答案和评分细则的学习;二是失分的原因分析,如是知识点不清、方法不明、还是粗心大意、书写不规范;三是答题思维与技巧。找出存在问题,及时纠正,自我提高。
  通过一轮复习后达到的目标是知识结构上的自我完善、能力层次上的自我提高、意志毅力上的自我磨练、学习方法上的自我完善、科学素养上的自我发展、综合应用上的自我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