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深化数学教学改革,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作者】 欧世强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中山街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运动的不断发展,核心素养成为教育工作者讨论的热门话题。所谓的核心素养指的是促进学生成长发展的核心力量。每个学科都有属于自己学科的独特的核心素养,小学数学亦是如此。综合教学实践经验,认为可以从“创设情境,培养学生数学意识”“文化渗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数学思想,发展学生推理能力”这三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将对此展开详细的分析与阐述。
  关键词:意识;兴趣;推理;教学
  数学作为一门学科,固然有其严谨性,同时也有其深厚的数学文化,身为数学教师我们不可一味采用强硬灌输的方式让学生学习数学,而是要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出发,寻找新方式、贯彻新理念.数学不仅仅是一门科学,更蕴含了古往今来诸多杰出数学家的传奇人生、经历了丰富的发展史,因此在课堂上通过培养学生数学意识、收集资料、还原过程等来向学生渗透数学文化,无论是对学生还是教师都是大有益处的。
  一、创设情境,培养学生数学意识
  数学意识可以说是核心素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所谓的数学意识,就是指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知觉,能够从本质上去思考数学问题。简单来说就是学生具有提出、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从数学的角度出发,思考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鉴于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为学生创设不同的探究情境,从而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和能力提出并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这部分时,笔者提出了如下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世界上有哪些著名的建筑物吗?”学生思考之后回答了“人民大会堂、故宫”等。接着笔者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用PPT课件给学生展示了巴黎埃菲尔铁塔、伦敦塔桥、中山陵、黄鹤楼等建筑物的图片,然后笔者让学生合作讨论:“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学生只能说出图形左右是一样的。鉴于此,笔者引出了“对称”的概念。之后笔者把提前打印好的天安门、飞机、奖杯等图纸发给大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折一折,看看对折后有什么结果。小组在展示的时候,说出了“完全重合”,从而笔者又引出了“轴对称”这一概念。最后笔者将“囍”字拿出来,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轴是指‘囍字的哪里吗?”通过动手实践,学生深刻地明白了轴是指‘囍字的折痕。由此学生明白了什么是对称图形和对称轴。在生活感知和操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不断地分析问题,找寻问题的答案,并以数学的眼光来观察和思考生活,这对学生数学意识的形成有很大帮助,同时还可以促进学生自主能力的提升。
  二、收集资料,了解数学之“史”
  数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文化史,其中充满着可歌可泣的故事和妙趣横生的传说。现行人教版教材初中数学中就把数学史吸纳进来了。例如,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一元一次方程》中,就介绍了公元820年左右中亚细亚的数学家阿尔?花拉子米写过的一本书《对消与还原》,还介绍了中国著名的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以及清代数学家李善兰关于方程的翻译。教材第124页还介绍了“几何学的起源”,让学生对初中欧氏几何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些阅读内容的设置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对相关知识有了粗略的印象。在教学方程知识时,不妨介绍丢番图(Diophantus,公元3世纪)之墓志铭(教材第108页):他生命的六分之一是幸福的童年;再活了他生命的十二分之一,两颊长起了细细的胡须;他结了婚,又度过了一生的七分之一;再过五年,他有了儿子,感到很幸福;可是儿子只活了他父亲全部年龄的一半;儿子死后,他在极度悲痛中度过了四年,也与世长辞了。这种既有数学传说,又诗文并茂的题目,一定会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研究数学的积极性。对数学史的了解不能仅仅局限于“民粹式”的学习,即只有中国的某某数学成就比国外的早多少年;抑或是“词典式”的学习,即只有数学相关的某个历史人物的头像、出生年月等简单的信息。要把一个个历史人物与数学故事串起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培养他们热爱数学、研究数学的积极性。
  三、还原过程,凸显科学价值
  正如前文所说,数学是经过前人的不断创造与积累才发展到现在这样,因此发现数学新知识、提出数学新理念的这一过程既是艰辛的,又是有趣的,我们若可以在课堂上向学生还原这些过程,可以大大凸显数学的科学价值,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比如,我在讲解高中数学人教版教材选修中“变化率与导数”这节课时,我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经历由平均变化率过渡到瞬时变化率的过程,同时引入导数的概念并让学生能够深刻理解.上课时,我没有直接通过课本上的导学案例引入课堂,而是问学生8∶00教室的温度是多少呢?学生答是25℃,我又说现在是8∶05,现在的温度是25.3℃,那么这五分钟的温度平均变化率是(25.3-25)/5,但是也有可能8∶00的温度是25℃,到了9∶00温度依旧是25℃,这样的话平均变化率就是0,我们就没有研究的意义了.因此,我们要研究的是当时间间隔无限小的时候温度的瞬时变化率是多少,这也就是导数的定义:f′(x0)=lim{Δx→0}[f(x0+Δx)-f(x0)]/Δx,如果函数在连续区间上可导,则函数在这个区间上存在导函数,记作f′(x)或dy/dx.介绍完之后我问学生知道这是哪位科学家的推演过程,同学们都摇头,这时我告诉他们刚刚我的推演过程正是历史上伟大的物理学家、数学家牛顿推演导数的过程,导数是由费马提出、牛顿时代广泛使用、柯西年代逐渐成熟的。 在上面的案例中,我通过还原牛顿推演导数的过程,不但让学生更深刻地掌握了导数这一概念,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了如今的数学是无数大数学家、大科学家一步步探索创新的过程,督促他们奋进学习.
  四、巧用现代信息技术,倡导多元学习方法
  在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教师要抓住“互联网+教育”的改革契机,巧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数学教学活动,构建以微课为基础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促使学生自主探索、分析解决,形成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数学知识网络,掌握学习数学的多元方法。以“三角形内角和”这一知识点为例,教师结合本课教学内容制定8分钟左右的微课视频,其中包括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并以动态视频的方式为学生展示测量不同三角形和计算不同三角形内角和的过程,要求学生于课前结合数学教材进行自主预习,将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记录下来。在课堂教学环节中,教师检测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启发学生将不理解的地方提出进行归纳整理,将学生划分为几个合作小组,围绕“如何测量三角形内角和”、“如何计算三角形内角和”等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此时此刻,教师则需要游走在学生当中,在适当的时机进行指导帮助,从而达到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目的。通过线上学习与线下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学生可以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这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養具有良好作用。
  五、操作实践,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数学文化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操作实践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交流。教师要善于选择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比如在认识“轴对称”现象时,有位教师先让学生观看奥运会开幕式,欣赏奥运会建筑、奥运五环旗等图片,让学生体会感悟对称之美;随后请学生课件欣赏中国、韩国、法国等国家的国旗,判断其是否对称?有的图案很容易下结论,有的图案引起了学生的争议,在争议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样的图形是对称的?对称有什么特点?接下来教师发放印有京剧脸谱、蝴蝶、天安门和一汽、现代、本田、奔驰、交通标志等图案的纸片,让学生小组合作,用对折后是否重叠的方法,判断各个图案是否对称,并表达自己判断的理由。最后让学生欣赏自然界中的对称美,鼓励学生通过想象设计出美丽的对称图案。这样的教学不仅使学生在操作实践中体会到对称的特点,更加深了学生对中华历史传统文化的热爱。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除了关心学生的成绩外,更重要的是注重学生数学意识、人文素养和数学思想等核心素养的培养,这既可以拔高学生的学习境界,还可以让他们站在更高的位置去学习数学。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打下基础的最佳时期,数学教师一定要立足实际,结合学情,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