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小学阅读教学策略

【作者】 任建军

【机构】 四川省南充市三原实验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阅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之必需。换一种说法就是:阅读是人们获得各种信息最迅捷的途径之一,也是人们学习、工作、生活中获得信息从而进行思想交流的迅速有效的方法。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也说明了阅读的重要性。新课标在确认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的同时,首次强调指出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它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可见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发挥着主体地位的作用,占有很大课时量。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片面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对知识进行强化巩固,忽视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及以知识为载体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那么如何尽快地使学生掌握良好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果呢?
  一、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
  让学生感悟、创新小学生生活阅历浅,对一些深奥的知识无法理解。为此,作为语文教师应当采取多种途径,努力创设一些情境,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日常生活中积累起来的相关直觉经验,进行合理想象,从而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教学《春笋》一文时,如何让学生懂得“一声春雷,唤醒了春笋”一句的意思及“唤醒”一词的意思。在教学这一句话时,我点拨学生想一想早晨妈妈是如何唤醒你起床上学的,这下学生可来了精神,各有各的生活经验,他们不仅有言语,而且有动作。这时,教师并没有急着让学生说一说“唤醒”是什么意思?“一声春雷,唤醒了春笋”是什么意思?而是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揣摩、感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进行扩展性的想象。这样,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想象力。
  二、放手让学生阅读
  在阅读中加以感悟、创新我们首先应当树立现代的阅读教学观,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想象和创新,获得思想和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其次在阅读教学中,无论是情感体验还是个性感悟,无论是合理想象还是丰富的创新,都应该让学生充分地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揣摩、读中品位,读中有所感、读中有所悟、读中有所想。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创造性阅读。
  1、转变师生角色,以学生为中心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要发展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为创造性活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与众不同,有创造力的人在心理上必须有“自由”、感到“安全”,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在阅读教学中,基本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但是教师要清楚的认识到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而不是我们教师。教师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会阅读。所以要从各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
  2、指导学生阅读,授之以“渔”,掌握技巧
  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首先是指导精读。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学生先理解每字的意思,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相接连作去,明理演文,一举两得。这是传统的三步精读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如教学《观潮》第3、4自然段时,先让学生细读课文,想象画面。再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写潮来时的声音和形状,并分别用波浪线和直线画出作者描写钱塘江涌潮声音和形状的语句。这样,学生才会设身处地、入境入情地读书。既理解了内容,体会了感情,又领悟和学习了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其次是指导速读。在现代社会当中,对信息的筛选能力和筛选速度尤其重要。如果每篇文章都字斟句酌,则很难适应时代的要求,跟上时代的步伐。作为教师的我们应指导学生根据自身所需选择读物进行速读,当然在速读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对内容的理解,这样学生们就能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再次是注重课外延伸。为了使学生逐步学会读书,丰富学生的生活,开拓他们的视野,帮助他们积累生活经验,可以选择一些适合同学们阅读的有关报刊、书籍,经常开展阅读课外活动,有意识地指导学生阅读。如我教学完《孔子拜师》后,搜集了有关孔子的教育名言,如:(1)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3)孔子曰:“习相近也,性相远也。”(4)孔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通过阅读让孩子悟出学习的重要性。
  3、激发学习兴趣,变被动为主动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阅读的兴趣,学生才能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投入到书的海洋中去遨游。但兴趣的培养非一日之功,需要教师耐心地加以引导和培养。一般说来,学生对某科的学习目的是能够明确的,问题是小学生的自制力较差,教师进行阅读目的教育时,学生就“热”一下,过一段时间,又“冷”了,这时需要教师注意适时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一是当学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理解得差不多,没有什么可想的时候,就追问一个可以加深理解的问题;二是当学生思考遇到困难时,就提出有点拨作用,能使学生豁然开朗的问题;三是当学生的思维处于抑制状态,不愿思考问题时,就提出可能引起争论的问题,以激发他们探讨的兴趣;四是当学生满足于自己能从一个角度提出问题时。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如小学四年级上册学了《语文园地二》中的成语故事“胸有成竹”,后来学生对成语很感兴趣,于是我让学生课外搜集更多的成语故事来读,读完后让学生来揣摩成语的意思,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4、加强读写结合,培养学生阅读与写作的能力
  读写结合,这是语文教学的一大规律。读可丰富词汇、积累语言,为写奠定基础;反之,写对读又有促进作用,能提高读的自觉性、积极性,能提高读的质量。为此,每学期,我都要求学生做一定数量的读书笔记,摘录课外阅读中自己喜欢的词、句、断,甚至篇。同时指导学生出手抄报、写随笔,要求主题突出,内容丰富,这就势必让学生自觉地进行课外阅读,广泛地收集所需要的材料。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只要我们更新观念,明确教育目标,掌握教材的特点和规律,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和少年儿童的身心特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对于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增强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将大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