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在初中生物教学中 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作者】 田德波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筠连县蒿坝镇中心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主导。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首要工作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包括两方面,即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但在教学过程中应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一般来说,年龄越小的学生,外部动机对他们学习的作用越大,随着年龄的增长,内部动机的作用逐渐增大。在学校教育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明确学习的意义与知识的价值。那如何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呢?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恰当进行奖惩
  反馈就是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通过反馈,学生马上知道了自己的学习结果,包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成效,作业的正误,考试成绩的优劣等,进而根据反馈信息调整自己的学习活动,改进学习策略。也可以让学生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会对进一步的学习产生激励作用,学生为了获得更大的学习进步或避免再次错误而增强了学习动机,从而保持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提供学习结果反馈信息的基础上,加上定性的评价,效果会更加明显,这就是奖励与惩罚的作用。研究表明,表扬与奖励比批评与指责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前者能增强自信心,后者则起到相反的作用。但如果滥用外部表扬,不仅不能促进学习,反而会破坏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
  总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奖励,把奖励看成某种隐含着的成功的信息,奖励本身无价值,只是用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学习任务本身产生兴趣。
  有这样一个例子,心理学家赫洛克曾在1925年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把106名四、五年级的学生分成四组,各组内学生能力相当,在四种不同的情况下进行难度相当的加法练习,控制组单独行动,不给任何评价,而且与其它三个组的学生隔离。受表扬组、受训斥组和静听组三个组在一起练习,每次练习之后,不管成绩如何,受表扬组始终受到表扬和鼓励;受训斥组始终受到批评和职责;静听组不给予任何评价。结果如下:三个试验组都优于控制组,受表扬组优于其他组。这表明,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对学习有促进作用。恰当表扬的效果优于批评。
  二、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和维持学习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方法和手段。要想创设问题情境,首先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其次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这样才能创设问题情境。
  例如,在讲授初中生物“鱼的游泳”时,可以让学生先猜想谈论,最后再做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想。
  三、培养自我效能感,增强学生成功的自信心
  自我效能感是一种主观心理感受,这种主观感受对任务选择、努力程度、坚持性以及学习态度都有影响。自我效能高的学生具有自信心,敢于面对困难,面对即将学习的较难的学习内容,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会认为自己通过努力能够完成学习活动。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则对完成任务没有自信心,认为努力、练习无济于事,因而容易退缩。自我效能感影响学生自我评价和自信心,进而影响学习成绩。
  四、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成为学习动机的激发者
  教学活动是教师鼓励学生控制自己的学习活动的过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别对学生的学习任务进行教学,以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一切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有目的的活动,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习的发展与提高,教师应理解并采用有关策略来鼓励学生积极的目标导向行为,以顺利开展这一重要并有创造性和挑战性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