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小学数学计算教学
【作者】 李 群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柏溪镇城北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计算教学是数学课堂中的重中之重,它在數学课堂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每个孩子的计算能力有所差距,对于习题的难易程度以及变式练习的量也需要根据每个同学的不同情况去适当调节,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持之以恒,孩子的计算能力一定可以得到逐步提升。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思考
计算教学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教学地位,它贯穿于数学教学的整个过程中,直接关系到学生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也关系到学生各项数学能力以及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发展。但是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不难发现,学生对于计算不是很喜欢,也正是由于这种心理,直接影响了计算教学的实际效率。为了改善当前的计算教学状态,我进行了初步的探索、研究和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总结如下:
一、适度把握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导入计算教学
数学问题情境是直接或间接指向某特定数学问题的真实任务环境,包含知识背景、数学问题及其表征、操作空间等基本要素。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计算教学的数学问题情境创设可尝试如下方法:
1.生活经验引入法。数学是“普通常识的数学”。对于学生而言,学校数学学习仅是其生活中相应数学知识体验的总结与升华,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由从他们的现实数学世界出发,在教材内容与生活体验间形成交互作用,建构数学知识。如“角的初步认识”就可以安排学生从红领巾、书本等实物去发现几何图形中各边角的意义;“元、角、分的认识”可从购买零食等日常活动展开。
2.现实问题模拟。主要就是将现实问题的表征与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建立起直接的联系,通过提炼后具有吸引力的表征来构设问题情境。如“有余数的除法应用——租船”,就可将租船情境模拟为呼拉圈的使用情境,以呼拉圈代指小船,每个呼拉圈内4人,14人要几个呼拉圈?在直观的演示、模拟环境中,学生自然就能很好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数学内涵及基本运算了。
二、在直观操作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从“算理”的呈现方式上看,低年级侧重借助实物图理解算理,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过度到抽象思维。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智慧在手指上”。学生在操作中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的表象,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例如,《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这节课,解决“小红和小亮一共捉了几只螃蟹?”孩子列出算式26+12,然后动手操作,学生摆出26根小棒和12根小棒,出现不同的摆法,优化摆法,26根中的两捆和16根中的一捆上下对齐摆放,6根和2根上下对齐摆放,即:2个十和1个十上下对齐,6个一和2个一上下对齐后,2捆和一捆合在一起是三捆,即:20+10=30,6个一根和2个一根合在一起,即:6+2=8,然后把三捆和8根合在一起,即:30+8=38,这样学生在直观操作中理解了算理,掌握了算法。
学生还可以借助拨计数器理解算理,先在计数器上拨出26,怎样加12呢?学生动手操作,然后写出算法26+10=36,36+2=38.最后,得出竖式计算。观察比较,将摆小棒、拨计数器与口算三者结合、渗透三者的联系,让“算理”与“算法”完美结合。学生在动手操作和课件观察中将知识表像逐步内化,形成清晰的算理。牢固的掌握了算法。
三、列举生活中的实例优化计算教学
为了让学生感受到知識与生活的联系密切性,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紧密的将生活和教学联系在一起对学生教学。笔者在讲授《四则混合运算》时,教师紧密联系生活,创设了一个“超市淘宝”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四人一个小组,每一组选一名小组长,让同学们一起去超市购物,教师事先确定好每一组的购物清单,每一组的同学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按照清单去寻找商品,当同学们按照教师给出的购物清单拿好商品后,教师要求同学们按照四则混合运算的法则将每一组的费用计算出来。通过本次活动课,让学生通过超市购物来运用计算知识,体会到了数学计算与实际生活联系的密切性。
四、呈现错误,提高计算效率
很多同学在计算中,对于一些易错题和相对复杂的计算题都很容易出错。为了减少这样的情况发生,教师可以对这类易错题进行收集整理,然后以丰富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充当小老师去发现错误,去改正错误。可以是以老师直接出题的方式,也可以直接投影学生的作业本上的错题,让学生一起来分析错误原因,并改正。例如我在教学一年级下学期《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时候,学生错误率较高,于是我创设了小树生病了的情境,在树上写上几道错题算式,让学生充当啄木鸟医生给它治病,于是学生兴趣高涨,非常认真地去观察每道题错在哪里,并让学生来根据学的方法,说一说怎样改正。整个过程中孩子们积极性很高,大家都很乐于帮助别人去指出错误并改正。教师要善于巧用错题,并以丰富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避免自己去发生这样的错误,从而提高计算效率。
五、有效的练习计算
学生掌握了课本例题的计算方法,还需要一些相对应的练习去巩固一下,才能够熟练的去运用计算方法。在课堂中,学生完成“145×12”计算例题的探究后,首先,我会设计几道计算题:145×13、145×21、154×12,这几道题设计虽然简单,但是能及时巩固计算的方法。接着,我会在课本找一些相应的计算题让学生计算。这些有效的练习,针对性比较强,达到了对新知识点的巩固作用。
总之,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在进行计算教学时,首先要是从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入手,同时要加强学生的练习,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口算能力,这样全方面的训练才能有效提高计算教学的质量,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思考
计算教学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教学地位,它贯穿于数学教学的整个过程中,直接关系到学生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也关系到学生各项数学能力以及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发展。但是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不难发现,学生对于计算不是很喜欢,也正是由于这种心理,直接影响了计算教学的实际效率。为了改善当前的计算教学状态,我进行了初步的探索、研究和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总结如下:
一、适度把握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导入计算教学
数学问题情境是直接或间接指向某特定数学问题的真实任务环境,包含知识背景、数学问题及其表征、操作空间等基本要素。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计算教学的数学问题情境创设可尝试如下方法:
1.生活经验引入法。数学是“普通常识的数学”。对于学生而言,学校数学学习仅是其生活中相应数学知识体验的总结与升华,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由从他们的现实数学世界出发,在教材内容与生活体验间形成交互作用,建构数学知识。如“角的初步认识”就可以安排学生从红领巾、书本等实物去发现几何图形中各边角的意义;“元、角、分的认识”可从购买零食等日常活动展开。
2.现实问题模拟。主要就是将现实问题的表征与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建立起直接的联系,通过提炼后具有吸引力的表征来构设问题情境。如“有余数的除法应用——租船”,就可将租船情境模拟为呼拉圈的使用情境,以呼拉圈代指小船,每个呼拉圈内4人,14人要几个呼拉圈?在直观的演示、模拟环境中,学生自然就能很好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数学内涵及基本运算了。
二、在直观操作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从“算理”的呈现方式上看,低年级侧重借助实物图理解算理,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过度到抽象思维。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智慧在手指上”。学生在操作中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的表象,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例如,《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这节课,解决“小红和小亮一共捉了几只螃蟹?”孩子列出算式26+12,然后动手操作,学生摆出26根小棒和12根小棒,出现不同的摆法,优化摆法,26根中的两捆和16根中的一捆上下对齐摆放,6根和2根上下对齐摆放,即:2个十和1个十上下对齐,6个一和2个一上下对齐后,2捆和一捆合在一起是三捆,即:20+10=30,6个一根和2个一根合在一起,即:6+2=8,然后把三捆和8根合在一起,即:30+8=38,这样学生在直观操作中理解了算理,掌握了算法。
学生还可以借助拨计数器理解算理,先在计数器上拨出26,怎样加12呢?学生动手操作,然后写出算法26+10=36,36+2=38.最后,得出竖式计算。观察比较,将摆小棒、拨计数器与口算三者结合、渗透三者的联系,让“算理”与“算法”完美结合。学生在动手操作和课件观察中将知识表像逐步内化,形成清晰的算理。牢固的掌握了算法。
三、列举生活中的实例优化计算教学
为了让学生感受到知識与生活的联系密切性,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紧密的将生活和教学联系在一起对学生教学。笔者在讲授《四则混合运算》时,教师紧密联系生活,创设了一个“超市淘宝”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四人一个小组,每一组选一名小组长,让同学们一起去超市购物,教师事先确定好每一组的购物清单,每一组的同学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按照清单去寻找商品,当同学们按照教师给出的购物清单拿好商品后,教师要求同学们按照四则混合运算的法则将每一组的费用计算出来。通过本次活动课,让学生通过超市购物来运用计算知识,体会到了数学计算与实际生活联系的密切性。
四、呈现错误,提高计算效率
很多同学在计算中,对于一些易错题和相对复杂的计算题都很容易出错。为了减少这样的情况发生,教师可以对这类易错题进行收集整理,然后以丰富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充当小老师去发现错误,去改正错误。可以是以老师直接出题的方式,也可以直接投影学生的作业本上的错题,让学生一起来分析错误原因,并改正。例如我在教学一年级下学期《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时候,学生错误率较高,于是我创设了小树生病了的情境,在树上写上几道错题算式,让学生充当啄木鸟医生给它治病,于是学生兴趣高涨,非常认真地去观察每道题错在哪里,并让学生来根据学的方法,说一说怎样改正。整个过程中孩子们积极性很高,大家都很乐于帮助别人去指出错误并改正。教师要善于巧用错题,并以丰富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避免自己去发生这样的错误,从而提高计算效率。
五、有效的练习计算
学生掌握了课本例题的计算方法,还需要一些相对应的练习去巩固一下,才能够熟练的去运用计算方法。在课堂中,学生完成“145×12”计算例题的探究后,首先,我会设计几道计算题:145×13、145×21、154×12,这几道题设计虽然简单,但是能及时巩固计算的方法。接着,我会在课本找一些相应的计算题让学生计算。这些有效的练习,针对性比较强,达到了对新知识点的巩固作用。
总之,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在进行计算教学时,首先要是从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入手,同时要加强学生的练习,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口算能力,这样全方面的训练才能有效提高计算教学的质量,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