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与教学实践

【作者】 贺素辉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民族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只要科学定位自身角色,才能有效进行教学实践。二者是统一的。但很多教师难以从传统观念中更新思想,来主动实施新的角色赋予的责任。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角色;定位;教学实践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对教师角色的传统定位,而这一定位,凸显师道尊严,忽视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在今天的语文教学中表现尤为突出。我们的语文教师,在台上讲得唾沫横飞,学生则听得昏昏欲睡,这种教法,严重背离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倡导的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的教育理念。新课程改革,要求语文教师重新审视、定位自己的角色。
  教育的对象是发展的人,是带有个人兴趣爱好、思想情感的社会人。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老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人性,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新课程标准确认语文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新知、平等对话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应以“对话人”的身份尊重同样作为“对话人”的学生个体,自觉放弃传统意义上把老师作为知识权威的做法。
  一、做认真的倾听者
  在语文教学开始时,教师可以把学生与文本对话中普遍感到的疑难问题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对课文中遇到的共性问题展开对话,学生对话开始后,教师首先要做的是认真倾听:听清楚对话双方的主要观点,听清楚对话双方的精华所在,听清楚双方的主要认识偏差,听清楚双方对话的焦点,同时思考下一步的对策。只有听得清,才能想得深,引得好,澈得巧。
  二、做教材的开发者
  传统上,语文教师是消极、被动使用教材,是为教教材而教语文的,将语文定义在狭小的课本这一空间。然而,时下我们必须努力去拓展语文教学的内涵和外延。结合校本课程——研究客家文化,带领同学们到校外去参观客家围龙屋;在教学诗歌单元后,我又引导同学们了解客家文化,要求搜集客家山歌,进而仿写山歌,使他们感受到了很多课堂上无法感受到的东西。
  三、做动惰的激发者
  作为教师,文本中一些具有人文教育意义或者启迪学生思维的地方,千万不要让它轻易滑过,要精心挖掘,善于激发,让学生理解编者的意图,强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微发他们对人文主题的深刻体会,《一夜的工作》用白描手法这样描述周总理的办公室:“这是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个不大的写字台,两张小转椅,一个台灯,如此而已。”这么朴实无华的一段话,却让著名的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作为一个深入的挖掘点,把其上得激情飞扬,让听课人眼里似有泪花。
  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感动学生,必先感动自己。当教师全身心投入到一种特定的情境、进入一种境界,将作品的艺术形象再现给学生时,师生之间就会实现认知与情感的自然融合。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教材中以情动人的文章很多,我们可以采用有表情地美读,将自己的情感体验不加任何掩饰地在学生面前表现出来。所以,在课堂上,我可能是浪漫奔放的李白,也可能是忧国忧民的杜甫,我有何其芳的热烈,有余光中的愁情乡思,有艾青的深沉??通过自己的激情投入与学生产生共鸣,从而比较准确地、到位地将作者于文章中的情感抒发出来,将文学作品中塑造的艺术形象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生动、传神地演绎出来。这也是对学生的尊重,从而密切师生关系,拉近心理距离。
  四、做智慧的引导者
  在对话中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平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话,但并不意味着教师要放弃职责,因为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均尚未成熟,他们的理解不免会出现认知上的偏差,感受难免会受人生经验的局限或影响。所以,我们鼓励学生个性化的、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也提倡在关键时刻,教师发挥组织引导者的作用如特級教师支玉恒上《放弃射门》一课时,组织学生讨论:“福勒到底是不是优秀的运动员?“课堂上学生兴趣盎然,情绪高涨,有的学生认为:福勒是一名好的运动员,他放弃了一次成功的辉煌,宁可踢不进球,也不让对方守门员受伤。而有的学生则认为:福勒不是优秀的运动员,球员的职责就是把球踢进球门,而他放弃了射门。这时,支老师说:请同学们想一想,是一个球重要还是一条生命重要?在老师的引导下,有一个学生说:每位球员在球场上都想创造机会射门,但他为了避免对方的受伤,放弃了射门的机会,品质多么高尚,不是一位好球员吗?另一位学生说:如果不顾对方的生命,不顾一切把球踢进去,这也算是一位优秀的运动员吗?是一个冠军重要,还是一条生命重要?在这个对话过程中,支老师敏锐地判断出学生价值取向上的偏差,立即提出一个问题相机引导,使对话难点处呈现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前捉下,发挥自己的教育智慧,如此不失时机地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帮助,才保证了对话的质量,可见,尊重学生和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作用不是互相矛盾的,而是辨证统一的
  教师角色的转换,其实就是教育理念的更新,这一过程是极其艰难的。只有跨过了这一坎,语文教改才能真正实施,语文教学的春天才会真正到来。总之,一个很好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倾听者、引导者、激发者、决断者。扮演好这些角色,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修养,提升自己的思想高度,加强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培养自己的课堂教学机智。一言以蔽之,在语文“对话”教学的课堂上,对教师各方面的要求在日益提高,我们只有不断进取,努力钻研,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也才能适应今天不断改革深化的语文教学,做个“手把红旗旗不湿”的弄潮儿。
  参考文献:
  [1]王圣胜,小学语文课堂生动化教学[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