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策略探究
【作者】 丁才学
【机构】 四川省岳池县镇龙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责任,也是新课标的强烈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可通过质疑法、比较法、茫异法和打破定势法等,来促进学生思维创新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思维;培养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已成为教育教学的共识,更是时代赋予教育的重任。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应基于教与学实际,抓住学生心理特点兴趣和爱好,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设置适当的教学活动,在对话互动中完成新课标交给我们的任务,让学生在获得知识、方法、技能、情感中发展思想和想象,增强创新思维意识。而语文,又是学校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平台,担当着学生全面发展的奠基重任,而思维培养又是其中的重点内容,故而我们语文教学应基于学生创新思维培养这一目的出发,想方设法,使其又成为我们教学归宿。下面,我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谈谈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有效策略。
一、利用质疑法培养——让学生在多思中发展思维
学起于思,贵于疑。疑是思之始,常有疑点,才会有思索。思、疑问不仅给探索提供动力,也给创新提供情感保障。因此,教学中,我们就可引导学生质疑,在多思中发展思维。实践证明,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素质的有效途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生疑、质疑、释疑。如教学《草地夜行》一课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总结课文时分析:文章开篇写“路”,落笔写“路”,有何意义?与题目有何关系?围绕这两个问题,我们就可引导学生质疑思考,从探求作者写作目的中揣摩作者的匠心独运和文章的“首尾相应,文章贯通”的写作技巧。这样教学,就有利于学生在多思中发展思维,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二、利用比较法培养——让学生在归类中发现异同
有比较,才有鉴别。采用比较法,能帮助学生在同一类事物中找出共性和个性,发现不同物体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特别是在同一类别中,更能发现细微差异。但这个过程是需要较强观察能力和比较能力的。不论过程结果怎样,都有助于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观察和比较能力,加深学生对事物的认知与理解。这不失为培养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广泛应用这种比较法,让学生在归类中发现异同。例如,在教学《会摇尾巴的狼》一课时,我们就可引导学生回顾曾经学过的课文《东郭先生和狼》、《农民和蛇》等课文,用“救狼”、“救毒蛇”的不幸后果和教材中“不救狼”、“收拾狼”的做法相比较,让学生进一步领悟到了“对害人的东西不但不能怜悯,还要痛歼”的道理。这就是语文教学中的比较法,把同类题材的课文进行比较,则更利于加深我们认识。在这几年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对此进行了实践与总结,得出了多种比较的方法,如思路比较、中心比较、线索比较、语言比较、结构比较、写法比较等方法。不同比较方法,作用是不用的,但引导比较的目的是一样,都对学生比较能力有着积极的培养效果。
三、利用求异法培养——让学生在鼓励中发现问题
求同与求异,是两种逆向思想模式,都是创新思维的重要组成。二者相比较,求异思维培养更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使之具有思维的多向性,激发学生创造能力。为此,我们可采用求异法,设法通过引导,使学生突破常规,从多角度、从侧面出发,沿着不同方向思索,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途径,直到找出最佳答案。例如,在教授《再见了,亲人》一文时,我们可抓住“大娘,停住你送别的脚步吧”这句话,让学生多方面领会他表达的意思。学生甲说,这是志愿军战士心疼老妈妈,不让老妈妈远送了;学生乙说,这句话表明老蚂妈已经送了好长一段路;学生丙说,这说明老妈妈对志愿军依依惜别。学生丁说,这句话在“停住”前面假如加个“请”字,不是显得尊敬和有礼貌吗?这样教学,强化求异,既能激励学生求异思考,又重视学生求好解决问题,就能有效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素质。
四、利用打破定势法培养——让学生在发散中突破思维惯性
思维定势是思维惯性引起的,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始终存在,是学生创新思考的一个重要障碍。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的思维习惯从固定的角度去看的事物,无意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思考常常受习惯性思维的束缚。而发散思维是思考者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从不同的角度或沿不同的方向,进行各种不同层次的思考,是一种不依赖常规寻求变异,多触角、全方位地寻求与探索新的多样形的方法及结论的开放性思维,因此,我们要努力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多进行发散思维,培养思维的多样性。同一任务,鼓励学生寻求不同的学习方法完成,以作文教学为例,例如,在六年级学生写一篇《我的老师》一文,大多数学生写的是老师如何带病工作和冒雨摸黑为生病的同学补课之类的材料而造成内容的雷同。殊不知,教师除工作之外还有自己的情趣、爱好和业余生活,选择这些材料,同样能反映老师的品格和形象。为此,作文前让学生以小作者的身份在校园里采访教过他们的老师,向他们详细询问有关生活和兴趣、爱好等方面内容。经过引导,学生在写作时才会各展其才,都能写出与众不同的又真实的好作文来。这符合学生“总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心理特点,又有利于培养他们求异思维,发展创新思维。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加强学生创新思维培养,使之能在获得语文知识实践能力发展的同时,也获得创新思维的培养,完成时代我们的光荣任务。作为一线语文教师,在新课改实践中,我们要突破常规,创新教学策略,运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方法,让学生获得更为有效而全面的语文教育。
参考文献:
[1]亚梅,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J].文科爱好者,2019年。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思维;培养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已成为教育教学的共识,更是时代赋予教育的重任。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应基于教与学实际,抓住学生心理特点兴趣和爱好,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设置适当的教学活动,在对话互动中完成新课标交给我们的任务,让学生在获得知识、方法、技能、情感中发展思想和想象,增强创新思维意识。而语文,又是学校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平台,担当着学生全面发展的奠基重任,而思维培养又是其中的重点内容,故而我们语文教学应基于学生创新思维培养这一目的出发,想方设法,使其又成为我们教学归宿。下面,我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谈谈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有效策略。
一、利用质疑法培养——让学生在多思中发展思维
学起于思,贵于疑。疑是思之始,常有疑点,才会有思索。思、疑问不仅给探索提供动力,也给创新提供情感保障。因此,教学中,我们就可引导学生质疑,在多思中发展思维。实践证明,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素质的有效途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生疑、质疑、释疑。如教学《草地夜行》一课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总结课文时分析:文章开篇写“路”,落笔写“路”,有何意义?与题目有何关系?围绕这两个问题,我们就可引导学生质疑思考,从探求作者写作目的中揣摩作者的匠心独运和文章的“首尾相应,文章贯通”的写作技巧。这样教学,就有利于学生在多思中发展思维,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二、利用比较法培养——让学生在归类中发现异同
有比较,才有鉴别。采用比较法,能帮助学生在同一类事物中找出共性和个性,发现不同物体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特别是在同一类别中,更能发现细微差异。但这个过程是需要较强观察能力和比较能力的。不论过程结果怎样,都有助于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观察和比较能力,加深学生对事物的认知与理解。这不失为培养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广泛应用这种比较法,让学生在归类中发现异同。例如,在教学《会摇尾巴的狼》一课时,我们就可引导学生回顾曾经学过的课文《东郭先生和狼》、《农民和蛇》等课文,用“救狼”、“救毒蛇”的不幸后果和教材中“不救狼”、“收拾狼”的做法相比较,让学生进一步领悟到了“对害人的东西不但不能怜悯,还要痛歼”的道理。这就是语文教学中的比较法,把同类题材的课文进行比较,则更利于加深我们认识。在这几年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对此进行了实践与总结,得出了多种比较的方法,如思路比较、中心比较、线索比较、语言比较、结构比较、写法比较等方法。不同比较方法,作用是不用的,但引导比较的目的是一样,都对学生比较能力有着积极的培养效果。
三、利用求异法培养——让学生在鼓励中发现问题
求同与求异,是两种逆向思想模式,都是创新思维的重要组成。二者相比较,求异思维培养更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使之具有思维的多向性,激发学生创造能力。为此,我们可采用求异法,设法通过引导,使学生突破常规,从多角度、从侧面出发,沿着不同方向思索,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途径,直到找出最佳答案。例如,在教授《再见了,亲人》一文时,我们可抓住“大娘,停住你送别的脚步吧”这句话,让学生多方面领会他表达的意思。学生甲说,这是志愿军战士心疼老妈妈,不让老妈妈远送了;学生乙说,这句话表明老蚂妈已经送了好长一段路;学生丙说,这说明老妈妈对志愿军依依惜别。学生丁说,这句话在“停住”前面假如加个“请”字,不是显得尊敬和有礼貌吗?这样教学,强化求异,既能激励学生求异思考,又重视学生求好解决问题,就能有效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素质。
四、利用打破定势法培养——让学生在发散中突破思维惯性
思维定势是思维惯性引起的,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始终存在,是学生创新思考的一个重要障碍。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的思维习惯从固定的角度去看的事物,无意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思考常常受习惯性思维的束缚。而发散思维是思考者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从不同的角度或沿不同的方向,进行各种不同层次的思考,是一种不依赖常规寻求变异,多触角、全方位地寻求与探索新的多样形的方法及结论的开放性思维,因此,我们要努力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多进行发散思维,培养思维的多样性。同一任务,鼓励学生寻求不同的学习方法完成,以作文教学为例,例如,在六年级学生写一篇《我的老师》一文,大多数学生写的是老师如何带病工作和冒雨摸黑为生病的同学补课之类的材料而造成内容的雷同。殊不知,教师除工作之外还有自己的情趣、爱好和业余生活,选择这些材料,同样能反映老师的品格和形象。为此,作文前让学生以小作者的身份在校园里采访教过他们的老师,向他们详细询问有关生活和兴趣、爱好等方面内容。经过引导,学生在写作时才会各展其才,都能写出与众不同的又真实的好作文来。这符合学生“总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心理特点,又有利于培养他们求异思维,发展创新思维。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加强学生创新思维培养,使之能在获得语文知识实践能力发展的同时,也获得创新思维的培养,完成时代我们的光荣任务。作为一线语文教师,在新课改实践中,我们要突破常规,创新教学策略,运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方法,让学生获得更为有效而全面的语文教育。
参考文献:
[1]亚梅,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J].文科爱好者,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