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论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
【作者】 刘 娜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清平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小学语文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奠基平台,在其教学中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时代赋予其不可推脱的教育责任。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创新策略,贯彻到日常教学中。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能力;培养;方法
创新是时代的呼唤,创新的核心是具有新颖性、独特性,创新能力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师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学生的学。”可见,教师不仅应考虑自己如何教,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如何学,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用“创造性的教”为学生“创造性的学”创造条件。而小学语文,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奠基平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更是其教学不可推脱的重要责任,特别是在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时代赋予语文教学的要求更必须兑现。因此,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创新策略,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下面,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以下途径。
一、营造民主和谐氛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实践证明,和谐、活泼的教学气氛有助于学生获得一种心理自由感和安全感,有利于学生放飞思想,驰骋想象,从而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得到培养。相反,专制、压抑的课堂氛围则给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带来障碍。因此,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就必须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教师作为课堂组织者应当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课堂教学中真正把自己作为普通的一员置身于学生主体中,与学生和平相处,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和谐、民主的人际环境,达到师生感情融洽,顺利沟通,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用亲切、平等、商量的口吻与学生交往,启发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对学生具有的独特创新想法要呵护、启发,不轻易否定。教师的宽容是培养学生创新的关键。学生只有在轻松愉快、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中,在高度自由的想象与创新的环境中,才会充分投入、积极思考、大胆想象、勇于创新。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的“傻问题”、“怪想法”,甚至“犯错”,要通过孩子们这些“幼稚”,看到其背后无穷的创新潜能。小时候曾被老师认为是“傻瓜”的爱迪生,最后不也成长为一个大发明家吗?要以宽容之心善待学生的不同见解,正确评价学生的创新成果。不嘲讽,不训斥那些敢于发表不同见解的学生。如在教《草船借箭》一文时,学生对诸葛亮利用草船巧借箭深感佩服,然而也提出疑问:如果曹操向草船射出“火箭”,诸葛亮岂不是上大当?还有的说:如果那天早晨江面上没有大雾,诸葛亮的计谋不是落空了吗?面对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我引导学生进行了一番讨论,课堂气氛非常热烈,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二、强化启发诱导,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创造力,是当今社会运用得较多的术语,创造力是人们从事创造活动的能力,具体来讲,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开展思维活动,产生新认识,创造新事物的能力。
传统的教学方法,特别看重教师的讲授,而现代教学则认为教师的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起到引导作用,要把学生的学习过程从“吸收——储存——再现”转为“探索——转化——创造”,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发现”教学法,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首先,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学习方法,例如: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提高阅读效率的具体方法,如找中心句、找关键词语等;其次,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为学生设计多种学习方法,如自主学习法,就是学生依靠自己的能力独立的完成学习任务,通过学习,自己发现问题,寻找答案,使自己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这种方法应大力提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并注重书本与现实的“合二为一”,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创设趣味性情境,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实际上都是脑思维的一种活动方式,都是对已有表象素材的再加工。从某种程度来说,培养学生想象力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而语文,又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最具优势的学科,自然应强调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我们知道,想象力是不是天生的,个体间也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加强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方法就是
一是创设趣味性的教学情境。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或趋近的倾向,它是学习积极性中很现实、很活跃的心理成分,在学习活动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创新的导向,创新的动力。我们只有强化培养,才能使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如在教学《坐井观天》一课时,当学生领会了课文的寓意后,从一个新的角度提出问题激励学生展开想象:“青蛙听了小鸟的话,真的跳出了井口,它会看到什么呢?”顿时,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他们纷纷举手,有的说:“青蛙跳出了井口,看到外面的世界真的很大很大,知道自己是错了,小鸟说的是对的。”有的说:“青蛙看到秋天的景色真美,高高的蓝天上飘着朵朵白云。”……我们要对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给予赞扬,并建议他们把刚才想的写成一段话念给大家听,他们的积极性就更高了。
二是要注重启发。想象是创新的先导,没有想象便没有创新。人类历史上的一切发明创造都是科学幻想和创造想象的产物。没有想象,也就不会有日益发达的科技现代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尽量采取启发式教学策略,通过“教有疑”策略,设计“问题串”。诱发学生质疑思考,调动学生想象力,让学生积极参与大胆想象,直接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总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通过长时间、多途径的开发培养,才能为将来更好的提升创新实践能力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向明,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J].课堂内外,2017年。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能力;培养;方法
创新是时代的呼唤,创新的核心是具有新颖性、独特性,创新能力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师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学生的学。”可见,教师不仅应考虑自己如何教,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如何学,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用“创造性的教”为学生“创造性的学”创造条件。而小学语文,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奠基平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更是其教学不可推脱的重要责任,特别是在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时代赋予语文教学的要求更必须兑现。因此,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创新策略,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下面,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以下途径。
一、营造民主和谐氛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实践证明,和谐、活泼的教学气氛有助于学生获得一种心理自由感和安全感,有利于学生放飞思想,驰骋想象,从而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得到培养。相反,专制、压抑的课堂氛围则给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带来障碍。因此,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就必须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教师作为课堂组织者应当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课堂教学中真正把自己作为普通的一员置身于学生主体中,与学生和平相处,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和谐、民主的人际环境,达到师生感情融洽,顺利沟通,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用亲切、平等、商量的口吻与学生交往,启发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对学生具有的独特创新想法要呵护、启发,不轻易否定。教师的宽容是培养学生创新的关键。学生只有在轻松愉快、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中,在高度自由的想象与创新的环境中,才会充分投入、积极思考、大胆想象、勇于创新。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的“傻问题”、“怪想法”,甚至“犯错”,要通过孩子们这些“幼稚”,看到其背后无穷的创新潜能。小时候曾被老师认为是“傻瓜”的爱迪生,最后不也成长为一个大发明家吗?要以宽容之心善待学生的不同见解,正确评价学生的创新成果。不嘲讽,不训斥那些敢于发表不同见解的学生。如在教《草船借箭》一文时,学生对诸葛亮利用草船巧借箭深感佩服,然而也提出疑问:如果曹操向草船射出“火箭”,诸葛亮岂不是上大当?还有的说:如果那天早晨江面上没有大雾,诸葛亮的计谋不是落空了吗?面对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我引导学生进行了一番讨论,课堂气氛非常热烈,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二、强化启发诱导,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创造力,是当今社会运用得较多的术语,创造力是人们从事创造活动的能力,具体来讲,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开展思维活动,产生新认识,创造新事物的能力。
传统的教学方法,特别看重教师的讲授,而现代教学则认为教师的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起到引导作用,要把学生的学习过程从“吸收——储存——再现”转为“探索——转化——创造”,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发现”教学法,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首先,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学习方法,例如: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提高阅读效率的具体方法,如找中心句、找关键词语等;其次,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为学生设计多种学习方法,如自主学习法,就是学生依靠自己的能力独立的完成学习任务,通过学习,自己发现问题,寻找答案,使自己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这种方法应大力提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并注重书本与现实的“合二为一”,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创设趣味性情境,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实际上都是脑思维的一种活动方式,都是对已有表象素材的再加工。从某种程度来说,培养学生想象力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而语文,又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最具优势的学科,自然应强调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我们知道,想象力是不是天生的,个体间也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加强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方法就是
一是创设趣味性的教学情境。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或趋近的倾向,它是学习积极性中很现实、很活跃的心理成分,在学习活动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创新的导向,创新的动力。我们只有强化培养,才能使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如在教学《坐井观天》一课时,当学生领会了课文的寓意后,从一个新的角度提出问题激励学生展开想象:“青蛙听了小鸟的话,真的跳出了井口,它会看到什么呢?”顿时,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他们纷纷举手,有的说:“青蛙跳出了井口,看到外面的世界真的很大很大,知道自己是错了,小鸟说的是对的。”有的说:“青蛙看到秋天的景色真美,高高的蓝天上飘着朵朵白云。”……我们要对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给予赞扬,并建议他们把刚才想的写成一段话念给大家听,他们的积极性就更高了。
二是要注重启发。想象是创新的先导,没有想象便没有创新。人类历史上的一切发明创造都是科学幻想和创造想象的产物。没有想象,也就不会有日益发达的科技现代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尽量采取启发式教学策略,通过“教有疑”策略,设计“问题串”。诱发学生质疑思考,调动学生想象力,让学生积极参与大胆想象,直接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总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通过长时间、多途径的开发培养,才能为将来更好的提升创新实践能力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向明,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J].课堂内外,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