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初中化学课堂中实施创新教育探析
【作者】 李大文
【机构】 四川省广安市前锋区护安初级中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化学作为一门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自然学科,在其中实施创新教育,这对于提高学生探究精神和化学素养无疑中具有极其重要作用的。教学中,我们应从智力发展、个性发展两方面着力,创新实施策略。
关键词:初中化学;创新教育;实施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研究和解决基础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教育问题。那么,怎样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来呢?通过数年的教育教学探索,我的做法和体会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学生智力发展、个性发展两方面着力
许多研究表明,一个具有创新性的学生一般具有一些必不可少的品质,这些品质与众不同,成就其了其创新性。在化学教学中,我们应注意从这些方面去培养学生,从而大大提高他们的创新精神。这些必备的品质主要是:
1.注意力集中,观察敏锐、精细。集中注意是观察、记忆、思考的前提,只有注意集中时,才能做到观察敏锐、精细。因此,化学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学生学习习惯、学习兴趣的培养,训练他们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的本领。
2.想象丰富,记忆力强。想象力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而良好的记忆力却使学生掌握好基本知识的重要保障。
3.思维广阔,灵活,敏捷。思维能力是众多能力结构的核心,抓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即可带动其创新能力的提高。所以,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4,独立性强,富有进取精神,探索精神。独立性强,勇敢,自信是每个敢于创新孩子必具的个性品质,化学教学中我们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他们勇于进取、不断探索的精神和品质。
5.好奇心强,兴趣广泛,并对某兴趣表现深沉。好奇是人的天性,敢于创新的孩子,其好奇心一般都较强,这样促使了他们探索新事物有源源不断的动力供给。而人有了广泛兴趣,便可在学习中不断拓宽其知识面,当迷恋于某兴趣时,他们便会如醉如痴的深入钻研。
二、初中化学课堂实施创新教育的有效策略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兴趣是求知欲的外在表现,是促进学生思考、探索、创新的原动力。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兴趣总是在他们的创造欲望得到充分满足时才能进入最佳状态。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创设良好的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情境,使知识的教与学生有趣的学相结合,实现“以趣激学”的效果。如化学课第一节是启蒙教学,让学生了解化学知识结构的同时,增设《有趣的化学》专题,把有关的“化学史知识”(商代制造精美的青铜器)、“著名科学家的故事”(如我国著名制碱专家侯德榜研制的红三角牌纯碱)及生活中的化学(如调味品、食盐、纯碱等)内容编成讲义制成动画图片,并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最后通过“魔棒点灯”、“烧不坏的手帕”及“变色魔师”等十几个趣味化学实验的演示,把学生带入一个奇妙的化学世界里。这样教学,课堂趣味浓烈,和以往课堂有很大不同,学生自然感受到“创新”——有新意和有趣味,从而将主动性和积极性表现出来,并在学生思维中起到促进作用,且以非智力因素的强化功能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发挥育人效果。
2.优化演示实验,促进实验提效。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演示实验是教师开展教学的有效手段,在其中实施创新教育,有利于诱发学生创新思考。如在“酸、碱、盐”的化学教学中,碱性溶液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红,如果按教材演示实验的要求,就是直接向盛有碱性溶液的试管中滴1—2滴酚酞试液,试管里的液体变红,学生直观地观察出实验现象。如果把这一实验进行改革,那么效果会更好。按氢气实验室制法组装一套装置,使产生的气体通过一个盛有澄清石灰水的广口瓶中,塞好瓶塞(双孔胶塞),且把盛石灰水的广口瓶放在一个水槽中,且水槽中的水,滴有几滴酚酞试液,当打开氢气通往石灰水瓶间的弹簧夹时,无色的澄清的石灰水喷出后落到水槽中,却变成红色,宛如一个喷泉小魔术。这时我们提出问题,让学生质疑:(1)为什么石灰水会喷出?(2)为什么喷出后的液体由无色会变成红色?(3)为什么产生气压差?我想学生们会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这些问题,并引导学生从有趣的实验中寻找问题的答案。让学生认识到学习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样不仅复习了氢气的实验室制法和有关气体压强的物理知识,而且大大激发了学生化学学习热情。
3.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实践能力。化学实验也是实施素质教育最有效的方式,也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有效平台。实践告诉我们,化学实验能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我们要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搭建平台,让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细心观察出现的现象:颜色、状态、变化、气味、质量改变,不仅将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停留在感知基础上,而且要求观察记录结果,并加以分析,作出合理解释,获得正确的结论,这样可以排除荒缪,纠正错误,发现真理。从而获得认识上的突破,取得认识上的飞跃。多年化学教学告诉我们,实验中只有做到手、眼、脑并用,能顺利完成实验,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操作能力,改变学生不敢动手、不会动手的心理,改变学生学习过程中,重理论、推理、计算,轻实验及实验设计、过程,从心理上给学生尝试机会,给学生实验成功的乐趣,就能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实现实施创新教育的目的。
总之,在初中化学课堂中实施创新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时代的使命。作为一个新时期的化学教师,我们应有所担当,不断改革,用好的教育方式更好地育人,提高人才素质。这才是我们实施创新教育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寇强,浅谈在初中化学课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J].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
[2]马艳茹,浅谈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J].学周刊,2013年。
关键词:初中化学;创新教育;实施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研究和解决基础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教育问题。那么,怎样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来呢?通过数年的教育教学探索,我的做法和体会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学生智力发展、个性发展两方面着力
许多研究表明,一个具有创新性的学生一般具有一些必不可少的品质,这些品质与众不同,成就其了其创新性。在化学教学中,我们应注意从这些方面去培养学生,从而大大提高他们的创新精神。这些必备的品质主要是:
1.注意力集中,观察敏锐、精细。集中注意是观察、记忆、思考的前提,只有注意集中时,才能做到观察敏锐、精细。因此,化学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学生学习习惯、学习兴趣的培养,训练他们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的本领。
2.想象丰富,记忆力强。想象力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而良好的记忆力却使学生掌握好基本知识的重要保障。
3.思维广阔,灵活,敏捷。思维能力是众多能力结构的核心,抓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即可带动其创新能力的提高。所以,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4,独立性强,富有进取精神,探索精神。独立性强,勇敢,自信是每个敢于创新孩子必具的个性品质,化学教学中我们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他们勇于进取、不断探索的精神和品质。
5.好奇心强,兴趣广泛,并对某兴趣表现深沉。好奇是人的天性,敢于创新的孩子,其好奇心一般都较强,这样促使了他们探索新事物有源源不断的动力供给。而人有了广泛兴趣,便可在学习中不断拓宽其知识面,当迷恋于某兴趣时,他们便会如醉如痴的深入钻研。
二、初中化学课堂实施创新教育的有效策略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兴趣是求知欲的外在表现,是促进学生思考、探索、创新的原动力。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兴趣总是在他们的创造欲望得到充分满足时才能进入最佳状态。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创设良好的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情境,使知识的教与学生有趣的学相结合,实现“以趣激学”的效果。如化学课第一节是启蒙教学,让学生了解化学知识结构的同时,增设《有趣的化学》专题,把有关的“化学史知识”(商代制造精美的青铜器)、“著名科学家的故事”(如我国著名制碱专家侯德榜研制的红三角牌纯碱)及生活中的化学(如调味品、食盐、纯碱等)内容编成讲义制成动画图片,并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最后通过“魔棒点灯”、“烧不坏的手帕”及“变色魔师”等十几个趣味化学实验的演示,把学生带入一个奇妙的化学世界里。这样教学,课堂趣味浓烈,和以往课堂有很大不同,学生自然感受到“创新”——有新意和有趣味,从而将主动性和积极性表现出来,并在学生思维中起到促进作用,且以非智力因素的强化功能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发挥育人效果。
2.优化演示实验,促进实验提效。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演示实验是教师开展教学的有效手段,在其中实施创新教育,有利于诱发学生创新思考。如在“酸、碱、盐”的化学教学中,碱性溶液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红,如果按教材演示实验的要求,就是直接向盛有碱性溶液的试管中滴1—2滴酚酞试液,试管里的液体变红,学生直观地观察出实验现象。如果把这一实验进行改革,那么效果会更好。按氢气实验室制法组装一套装置,使产生的气体通过一个盛有澄清石灰水的广口瓶中,塞好瓶塞(双孔胶塞),且把盛石灰水的广口瓶放在一个水槽中,且水槽中的水,滴有几滴酚酞试液,当打开氢气通往石灰水瓶间的弹簧夹时,无色的澄清的石灰水喷出后落到水槽中,却变成红色,宛如一个喷泉小魔术。这时我们提出问题,让学生质疑:(1)为什么石灰水会喷出?(2)为什么喷出后的液体由无色会变成红色?(3)为什么产生气压差?我想学生们会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这些问题,并引导学生从有趣的实验中寻找问题的答案。让学生认识到学习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样不仅复习了氢气的实验室制法和有关气体压强的物理知识,而且大大激发了学生化学学习热情。
3.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实践能力。化学实验也是实施素质教育最有效的方式,也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有效平台。实践告诉我们,化学实验能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我们要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搭建平台,让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细心观察出现的现象:颜色、状态、变化、气味、质量改变,不仅将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停留在感知基础上,而且要求观察记录结果,并加以分析,作出合理解释,获得正确的结论,这样可以排除荒缪,纠正错误,发现真理。从而获得认识上的突破,取得认识上的飞跃。多年化学教学告诉我们,实验中只有做到手、眼、脑并用,能顺利完成实验,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操作能力,改变学生不敢动手、不会动手的心理,改变学生学习过程中,重理论、推理、计算,轻实验及实验设计、过程,从心理上给学生尝试机会,给学生实验成功的乐趣,就能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实现实施创新教育的目的。
总之,在初中化学课堂中实施创新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时代的使命。作为一个新时期的化学教师,我们应有所担当,不断改革,用好的教育方式更好地育人,提高人才素质。这才是我们实施创新教育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寇强,浅谈在初中化学课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J].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
[2]马艳茹,浅谈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J].学周刊,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