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新课改形势下让小学数学课更具吸引力

【作者】 周晓章

【机构】 浙江温州市光明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教学作为一种有目的的认知活动。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效率
  小学数学教学是一门科学,也同样是一门艺术,要想增加数学教学的吸引力,最重要的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在新课改形势下善于将数学教学中的教育性和科学性,用艺术化,生活化,娱乐化的形式“传”给学生,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性的潜能。
  一、把课堂还给孩子
  课堂是孩子的,新课程的理念之一,就是把本该属于孩子的课堂还给孩子。课堂教学永远是课改的主阵地,只有将课改的新思想、新理念融入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得到每个教师和学生积极的、创造性的参与,才能开出绚丽的花朵,才能使我们在课堂永远充满活动,也许,这是几代人的渴求,在这次课改中孩子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一)改变教学空间,让孩子“随心所欲”
  课堂教学活动是在课堂这一特定环境中进行的,而教学空间对教学的影响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它是课堂教学的第一层次要素的条件之一,新课程的改革,也同样给如何转变教学空间提出了问题。为此,我们也做了一些改革:
  移走讲台,建立活动角。首先我们把教室分为学习区和活动区,学习区是课桌椅,队形不定,有T字形、半圆形、马蹄形……在学习区内无讲台,学生可以随心所欲地走下来,跟好朋友商量、探讨。而教师也不再居高临下地站在讲台前,而是学生的好朋友,穿行在学生之间。黑板也是可以移动的,并且学习区内资源很丰富,有英语角、数学角、每日一星……让每个孩子都展示自己,看到自己点滴的进步。活动区里是学具,学生可以在活动区开展活动。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学生就可利用活动区内开展“小小银行”的活动,让学生在此自由地思考、想象、发问、选择。
  (二)缩短师生距离,让孩子“畅所欲言”
  如果要让学生真正做到脱离束缚,主动探究,那么教师首先要放下架子,走近学生,努力创设一种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感到教师是自己的亲密朋友。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畅通交流,教师要成为名副其实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因此,老师在教学中要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用商量的口气,活泼甚至幽默的语言与学生展开交流。
  例如,在教学“认识图形”时,讲到将一个正方形通过折剪,变成两个三角形这一环节时,我拿出一张正方形纸,说:“小朋友,现在老师想变一个小魔术给大家看看,你们想看吗?”“想。”学生欢呼道。于是我转身一裁,把一张正方形纸变成两个三角形,故意问:“这个魔术好玩吗?”学生马上抢道:“老师,我们也会。”“哦,真的吗?我可不相信,你们也变给我看看。”于是,学生果然“上当”,每个人都完成了这一过程。我便故意沮丧地说:“完了,我的秘密全被你们发现了。”“哈哈哈”学生大笑,笑得很得意,其实,这个时候最欣慰的还是老师自己,这一刻,问题解决了,师生间的距离缩短了,气氛更为融洽了,接下来的学习更为轻松乐意了。
  (三)开放教学情境,让孩子“浮想联翩”
  在孩子们的眼里。没有什么不可以的,每一个人都充满着幻想。开放的情境,提供的信息有较大的选择性,答案也不是唯一的,因而可供探索的问题也就相对丰富。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想象力丰富,思路开阔,乐于表达自己的发现和见解。解决问题的创造性便能得到充分发挥。如在学习数的大小比较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95<□我先让学生独立练习,可以进行合作讨论,然后反馈交流,起初我把数的顺序从小排列,问:你还能有其他的填法吗?顿时,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说出一大串101、102、103……那是远远超过当前所学的范围的数,接着我说:“还有写吗?写得完吗?”给学生留下了较大的思考余地,学生竟然有说出“无数个”,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二、把权力让给孩子
  课堂教学是学生生命活力焕发、生命价值不断体现的生活过程。在新课改中,学生在自主的学习,理解,感悟中获得独特的感受,这极大地满足了学生自身的需求。新教材要求教师关注儿童已有经验和兴趣特点,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和童真世界出发,让学生学得自由和愉悦。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将所要学习的内容贯穿于学生喜爱的氛围中,引导学生自主地去学习。
  (一)妙导巧引,激发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中,精心设计疑问,用疑问激发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以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如在教学“认识乘法”时,我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入手,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家里有几个人,每个人用几只碗?几只筷子?坐几张凳子?……再引到教室里的课桌,每人一张,全班共要几张?从而引出“乘法”。
  (二)开展游戏,吸引参与
  在教学中,还可以用游戏的形式,讲故事等形式来开展各种教学内容的学习。如在教学“多少比较”这部分内容时,有一道练习题是让学生看图提出比较的问题并进行解答,图的内容是3个小学生跳绳,并标明了每个人跳的次数。我想直接用书上的插图进行教学,就显得比较死板,不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决定让三个学生来进行“一分钟跳绳比赛”,再根据跳的次数提出问题并解答。这样既注重了学生学习活动中的参与,合作,交流,又增强了课堂教学活动的氛围,突出动静结合,从而萌发一种数学真有趣的情感。
  三、把发展留给孩子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树立特色意识,形成个性化教学。也就是说,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要敢于突破教材,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
  (一)活用教材
  在教材处理上,教师要将课本上的知识“活”起来。也就是要针对教材、学生心理特点来一番科学的艺术处理。从而形成可以操作的教学思路。如在教学“比较数的大小”一课时,我安排两个小朋友进行“谁是小巧手”比赛,在两个大的容器里放入许多小玻璃球,在2-3分钟内进行捡玻璃球比赛。最后让学生说说两人分别捡了多少个?两个人比,谁捡得多。这样采用比赛的形式呈现学习内容,不仅是告知学生“是什么”,更重要的是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分辨,去思考“为什么”。去比较事物的相似性,发现事物的联系。另外,可从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童话世界这三方面去选取素材。例如数数全班学生人数,计算爸爸比自己大几岁,为妈妈折生日纸鹤等等。从学生身边选择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和现象,从中提出数学问题,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发他们的潜能。
  (二)开放空间
  也许有的老师会担心:一个问题,你说你的,我讲我的,这能学会吗?要不要优化算法?其实不然,学生只有在这种无拘无束的状态中,从不同角度思考,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才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如教学“乘加乘减”时,出示主题图后,我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算出一共有多少条金鱼?有的学生说把四个鱼缸里的金鱼加在一起,可以用算式4+4+4+3=15;有的学生说可以列4×3+3=15;也有的学生说4×4-1=15(把四个鱼缸都看成是4条,而第4个鱼缸多了一条,所以减去一条)。甚至有学生说把第4个鱼缸里的三条金鱼分到前面3个鱼缸里。因此可以列5×3=15。看!这是孩子个性的展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多一些引导、点拨,少一些讲解,让学生拥有更大的创造空间。
  课改中的孩子是快乐的,课改中的教师是幸运的。让每一个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是新课程所向往,所倡导的理想境界。面对数学课程改革,我们只有把握实际,大胆实验,与数学课程改革之士一路同行。
  参考文献:
  [1]如何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J]. 刘红.  学周刊. 2017(29)
  [2]如何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稳定拍感[J]. 朱银华.  小学教学参考. 2019(36)
  [3]小学低年级学生书写问题和学校干预策略研究[J]. 张学孝,张秀玲.  学周刊.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