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语文课堂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 伍玉良

【机构】 四川省简阳市三合镇塘坝九年义务教育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实施素质教育,我们在创新模式中优化教学过程,注重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培养,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获得创新思维培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素质教育;实施
  “唯知识是教”的应试教育,其弊端日益明显,其培养出来的所谓人才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注重人的发展的素质教育,受到更多教育仁人志士的认可,也能经受社会的检验。因为素质教育所培养的学生,不仅素质全面,而且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初中语文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奠基学科,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平台,担负着不可推脱的重要责任。因此,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们应积极在语文课堂中实施素质教育,让学生在获得良好语文教育的同时,获得生动发展,成为新时期社会需要的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下面,我结合语文课堂中实施素质教育谈谈实践感受。
  一、优化教学过程
  实施素质教育必然优化教学过程。应试教育所取得的成绩效果,是建立在延长学习时间的基础上的。素质教育要求耗时少、效果优,那么优化教学过程,是一大关键。关于教学过程最优化,著名教育学家巴班斯基的定义是:“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原则、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该教学系统的特征以及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为了使过程从既定目标看来发挥最有效的最佳的作用和组织控制。”这里的“最优的”是指从一定标准来看,对一定条件来说是最好的意思,也就是指一定学校、一定班级在具体条件的制约下,所能达到的最佳效果。这里所说的“一定标准”,包括教学效果、时间支出、精力和物质消耗等等,其中最重要的标准有两点,一是时间,二是效果。应试教育重分析讲解,轻新形象感染,重习题式训练、轻实践能力培养,重知识传授、轻新思想教育。效果是建立在延长时间上的。素质教育必须优化教学过程,节省时间取得效果。操作方法是:淡化习题式的练习,加强能力培养,摈弃发胖式的分析,注重形象感染,反对封闭式读书,提倡到生活实践中去学。对于我们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来说,应特别是注重这一点,否则,重蹈复辙,没有质和效的提升。
  二、注重和谐愉悦教学氛围的创设
  传统语文教学,为了“应试”,完成教学任务,总是忙于进度,而在课堂上就是开课便讲,把语文进行肢解化分析。而在全面推进新课改,实施素质教育的当下,注重开课导入成为一种与传统区别的一个节点,教师既要激趣,又要煽情,让学生能尽快“收心”入课。所有方法就是创设和谐愉悦的教学,尊重学生,民主教学,把学生真正看做是学习的主体,要发挥学生身上蕴藏着的无限的创造潜能,要设法激发学生去寻找、去发现、去创造的热情。学生会不会提问的能力要远远胜过会不会回答的能力,教师要千方百计地拓宽他们自由创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发挥各自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了保护学生求知欲望,点燃学生智慧火花,像母亲呵护孩子一样精心地保护他们,给他们成功的鼓励和赏识,让他们体验到学习成功与快乐,扬起语文学习信心。这是我们在语文课堂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所秉持的理念。
  三、充分发挥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学科优势
  强调语文工具性,就是强调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实践的能力培养。而强调语文人文性,就是强调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情感培养。前者对应的是智力,后者对应的是非智力因素。
  (一)重视智力培养。智力是保证人们成功地进行认知活动的各种心理特点的综合,它是由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和注意力五种基本心理因素的组成的。应试教育只注重学生记忆力,忽视其他四种力的培养,学生只会死记硬背,不能举一反三。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就要加强对学生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和注意力的训练和培养,让学生能活学活用。为了达到如此效果,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能强调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的背诵,不能过于注重诗词的意义翻译解释的死记硬背,要引导学生多观察、思考、放飞想象。
  (二)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智力”一词常被人挂在口上,而在实际教学中重视却又培养不够。非智力因素就更被人遗忘了,连提也少提过。它在素质教育中的重大作用有必要在此做说明,广义的“非智力因素”是指人们进行各种活动的智力因素以外的全部因素的总称,狭义的非智力因素主要有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五种基本心理因素组成。人在活动中都是由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相互作用,不可分离,并且产生整体效应的。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具有很多作用,如果能够转化学习动机,成为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而且这种非智力因素转化而来的学习动机,其动力作用大,维持时间长。例如学习兴趣、学习热情、责任心、荣誉感,一旦转化为学习动机,成为学习动力之后,那么不用别人督促就能主动而积极的学习。而作为奠基教育的语文学科,要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必然要强调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是我们在语文课堂中实施素质教育必然要思考和注重的问题,也是语文人文性的强烈要求。
  四、加强生生间的交流与合作
  交流与合作是新课改标签性的特征,也是语文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常用方式。在语文教学中,同一篇文章,同一个人物形象,学生的理解往往是各式各样的,“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这个意思。所以,教学中教师特别需要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并对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合作精神给予热情的保护,让他们在探究中积极思维,取长补短,对所探究的问题认识更深入,并通过信息的及时反馈,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乐趣,最终产生出一种良性循环的合作团队精神。
  五、强调学生创新思维培养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是时代赋予教育的重要任务,更是素质教育的主追求。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们应注重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开拓其视野,发展其思维,使其能更好地在学习中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积极要求上进,主动学习,进而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课堂上,要鼓励学生们大胆想,大胆问,从而激发他们敢于想,乐于思。语文课堂中有很多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课文,只要我们有效把握好这些素材和平台,就可以实现教学预期。例如,在教学完《向沙漠进军》后,我们就可布置学生这样的创新作业:假设派你去大西北改治沙漠,请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再查阅有关资料,设计出数种治沙方案。学生除详细地列出课本上已有的植树种草等方法外,还有的学生提出引天山雪水、运冰块等办法,甚至还有的学生想象出大规模克隆耐旱植物等方法。老师可以鼓励学生认真观察,促使其联想,通过联想实现创新。这样教学,学生创新思维就得到了有效锻炼。
  总之,素质教育是目前以至未来语文教育发展的根本趋势,是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实质问题,要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实到初中语文教学中,就必须认真学习素质教育理论,大胆创新语文教学方法,让学生获得生动发展。
  参考文献:
  [1]黎雪涛,素质教育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