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探索高中生物教学生活化
【作者】 杨海燕
【机构】 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芦溪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为了践行素质教育并推动新课程改革,许多老师开始以教学生活化为基础和前提,着眼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条件,积极地将更多的生活化元素与学科教学实践活动相联系,以此来构建高效课堂、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保障学生在一个更加自由且宽松的学习氛围之下实现个人学科学习成绩与水平的综合提升。
关键词: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方法探究
生活化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着重强调的内容,知识来源于生活,而生物课程是和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教师在讲课的时候时刻联系生活实践会让学生更容易学习,并且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相应现象的时候也会联想到生物课所学的知识。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采用生活化教學,是我们教师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创设生活情景,帮助学生理解
教师在教学时,涉及到的一些基本概念、原理较为抽象难懂,学生学习时难度较大。因此,教师可以预先创设与知识点相关的生活情境,并通过学生过去接触过的生活情况进行解释。例如,教师: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皮肤烧伤病人很容易发生感染,在野外被蚊虫叮咬,用唾液涂抹能减轻症状,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皮肤是人体抵御微生物入侵的天然屏障,属于人体免疫系统中的第一道防线,一旦被破坏就不能再抵御外界微生物的侵入。而唾液可以减轻蚊虫叮咬的症状,是因为唾液当中含有溶菌酶,可以起到一定的杀菌、抑菌作用,属于第二道防线。设计意图: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回忆,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检测学生对“免疫”这一概念是否理解正确。通过生活实例讲解人体的第一、二道免疫防线,学生会更熟悉、更容易理解,教师讲解时也更轻松。教师:虽然,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可以防御我们周围环境中的大多数病原体。但仍有些毒性较强的病原体可能突破第一、二道防線,进入我们的身体。这时,身体并不会听之任之,人体的第三道免疫防线将会发挥作用。设计意图:学生在理解了第一、二道防线的基础上,直接引入第三道防线。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优化学生生物素养
传统生物教学中,教师只关注学生能够解答生物习题,忽略了他们本身的学习感受。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使其成为课堂真正主人,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实现教学内容生活化,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可以用来服务生活,进而提高他们生物学习兴趣,优化其生物素养。学生了解到生物知识能够有效解决生活中常见问题,进而对生物学科产生学习欲望,转变传统“被动接受知识”思想,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收获新知与成长。例如,教师在讲授“能量之源光合作用”过程中,说道:“农民伯伯在使用大棚种植蔬菜时常常使用蓝色或者红色薄膜,是因为植物绿叶中叶绿体对蓝紫光和红光吸收最大,而对绿光吸收最少,所以绿光常常被反射出来使叶片呈现出绿色。具体光谱图课本中已经给我们呈现出来了,大家可以仔细观察。”学生恍然大悟,甚至有人提出疑问:“我还见过一些叶子不是绿色而是红色或者黄色,是不是因为它们对绿色或者黄色光吸收最少。”面对提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找到答案。教师通过实现教学内容生活化,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还能够优化其生物素养。
三、结合生活化案例,引导自主探究
纯粹的理论学习可能会让学生感觉言之无物,结合生活化案例,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与应用。探寻生物知识的来源、发生与发展,有利于我们对生物物种的研究,更好的进行观察与保护,从物质、能量的角度去保护自然资源,从遗传、进化的角度去寻找基因的奥秘,从生态环境知识的角度去研究,更好的应用于保护我们可爱的地球。生物技术与实践给我们的生活、生产带来很大便利,也促进了生物科学的快速发展,人类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人类生产形势的快速革新,促进了社会的快速进步。结合生活化案例,探讨生物理论实践教学方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从而更好的鼓励学生求知与实践。结合生活化案例教学,鼓励学生踏实的将理论与案例进行结合,发现生物学科的价值,不断探索生物学科的奥秘,快速求实与进步。例如: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展开生物专题学习“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引导学生学习菊花的组织培养、月季的花药培养、植物芳香油的提取、胡萝卜素的提取等相关实验原理和实验流程。教师结合果汁饮料研发、化妆品研发、花卉培养等生活化案例,促进学生自主动手实践,引导深入探究,强化学生实践应用意识,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四、课堂中增加生活化实验课程,提高学习效率
高中生物课程本身就带有很强的实验性、探究性。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适当增加实验探究活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需要注意的是,在实施实验探究活动时应该基于生活素材,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生物知识,确保课堂实验探究活动与生活实际的有效融合。例如:精心设计实验项目,让实验现象更加显著,增强实验项目的说服力,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的消化生物理论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自主实验,引导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详细了解实验步骤;遵循生活实用性原则,基于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深入感受生物学科的深刻内涵、奥妙,使学生真正敞开心扉,与老师心贴心地进行交流,师生关系好了,课堂教学效果自然而然就增强了,也能真正达到提升学生学习效率的目的。
五、开展生活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生物素养。生物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是生物教学的主要目的,教师应当组织学生开展生活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课堂实践精神,培養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一“果酒和果醋的制作”的教学中,通过课堂内容讲解,让学生了解果酒制作所需要的微生物,掌握酵母菌的形态、结构、繁殖方式以及生存环境,了解酵母菌繁殖适合的温度。通过课堂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实验流程,如葡萄酒的制作,挑选葡萄—冲洗—榨汁—酒精发酵—葡萄酒。在具体的操作中,注意相关的细节,葡萄应当新鲜,在榨汁之前冲洗,取出枝梗。榨汁机应当保持干净,晾干,发酵瓶也需要清洗干净,使用相应的酒精消毒。在完成课堂教学之后,教师让学生在课后根据所学内容,制作相应的果酒或者果醋。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掌握生物知识,加深内容理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总而言之,新课改以来,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变得越来越重要,不仅能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成绩,还能满足国家对教育的要求。生物课本含有大量有与生活相关的知识,生活化教学能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冯荟萃,闫香慧,李艳红.生活化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以“免疫调节”为例[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10).
[2]黄奎声.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9(4).
[3]石敏,胡斌,李艳红.生活化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以“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为例[J].教育观察,2018(14).
关键词: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方法探究
生活化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着重强调的内容,知识来源于生活,而生物课程是和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教师在讲课的时候时刻联系生活实践会让学生更容易学习,并且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相应现象的时候也会联想到生物课所学的知识。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采用生活化教學,是我们教师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创设生活情景,帮助学生理解
教师在教学时,涉及到的一些基本概念、原理较为抽象难懂,学生学习时难度较大。因此,教师可以预先创设与知识点相关的生活情境,并通过学生过去接触过的生活情况进行解释。例如,教师: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皮肤烧伤病人很容易发生感染,在野外被蚊虫叮咬,用唾液涂抹能减轻症状,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皮肤是人体抵御微生物入侵的天然屏障,属于人体免疫系统中的第一道防线,一旦被破坏就不能再抵御外界微生物的侵入。而唾液可以减轻蚊虫叮咬的症状,是因为唾液当中含有溶菌酶,可以起到一定的杀菌、抑菌作用,属于第二道防线。设计意图: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回忆,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检测学生对“免疫”这一概念是否理解正确。通过生活实例讲解人体的第一、二道免疫防线,学生会更熟悉、更容易理解,教师讲解时也更轻松。教师:虽然,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可以防御我们周围环境中的大多数病原体。但仍有些毒性较强的病原体可能突破第一、二道防線,进入我们的身体。这时,身体并不会听之任之,人体的第三道免疫防线将会发挥作用。设计意图:学生在理解了第一、二道防线的基础上,直接引入第三道防线。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优化学生生物素养
传统生物教学中,教师只关注学生能够解答生物习题,忽略了他们本身的学习感受。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使其成为课堂真正主人,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实现教学内容生活化,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可以用来服务生活,进而提高他们生物学习兴趣,优化其生物素养。学生了解到生物知识能够有效解决生活中常见问题,进而对生物学科产生学习欲望,转变传统“被动接受知识”思想,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收获新知与成长。例如,教师在讲授“能量之源光合作用”过程中,说道:“农民伯伯在使用大棚种植蔬菜时常常使用蓝色或者红色薄膜,是因为植物绿叶中叶绿体对蓝紫光和红光吸收最大,而对绿光吸收最少,所以绿光常常被反射出来使叶片呈现出绿色。具体光谱图课本中已经给我们呈现出来了,大家可以仔细观察。”学生恍然大悟,甚至有人提出疑问:“我还见过一些叶子不是绿色而是红色或者黄色,是不是因为它们对绿色或者黄色光吸收最少。”面对提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找到答案。教师通过实现教学内容生活化,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还能够优化其生物素养。
三、结合生活化案例,引导自主探究
纯粹的理论学习可能会让学生感觉言之无物,结合生活化案例,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与应用。探寻生物知识的来源、发生与发展,有利于我们对生物物种的研究,更好的进行观察与保护,从物质、能量的角度去保护自然资源,从遗传、进化的角度去寻找基因的奥秘,从生态环境知识的角度去研究,更好的应用于保护我们可爱的地球。生物技术与实践给我们的生活、生产带来很大便利,也促进了生物科学的快速发展,人类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人类生产形势的快速革新,促进了社会的快速进步。结合生活化案例,探讨生物理论实践教学方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从而更好的鼓励学生求知与实践。结合生活化案例教学,鼓励学生踏实的将理论与案例进行结合,发现生物学科的价值,不断探索生物学科的奥秘,快速求实与进步。例如: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展开生物专题学习“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引导学生学习菊花的组织培养、月季的花药培养、植物芳香油的提取、胡萝卜素的提取等相关实验原理和实验流程。教师结合果汁饮料研发、化妆品研发、花卉培养等生活化案例,促进学生自主动手实践,引导深入探究,强化学生实践应用意识,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四、课堂中增加生活化实验课程,提高学习效率
高中生物课程本身就带有很强的实验性、探究性。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适当增加实验探究活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需要注意的是,在实施实验探究活动时应该基于生活素材,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生物知识,确保课堂实验探究活动与生活实际的有效融合。例如:精心设计实验项目,让实验现象更加显著,增强实验项目的说服力,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的消化生物理论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自主实验,引导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详细了解实验步骤;遵循生活实用性原则,基于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深入感受生物学科的深刻内涵、奥妙,使学生真正敞开心扉,与老师心贴心地进行交流,师生关系好了,课堂教学效果自然而然就增强了,也能真正达到提升学生学习效率的目的。
五、开展生活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生物素养。生物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是生物教学的主要目的,教师应当组织学生开展生活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课堂实践精神,培養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一“果酒和果醋的制作”的教学中,通过课堂内容讲解,让学生了解果酒制作所需要的微生物,掌握酵母菌的形态、结构、繁殖方式以及生存环境,了解酵母菌繁殖适合的温度。通过课堂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实验流程,如葡萄酒的制作,挑选葡萄—冲洗—榨汁—酒精发酵—葡萄酒。在具体的操作中,注意相关的细节,葡萄应当新鲜,在榨汁之前冲洗,取出枝梗。榨汁机应当保持干净,晾干,发酵瓶也需要清洗干净,使用相应的酒精消毒。在完成课堂教学之后,教师让学生在课后根据所学内容,制作相应的果酒或者果醋。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掌握生物知识,加深内容理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总而言之,新课改以来,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变得越来越重要,不仅能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成绩,还能满足国家对教育的要求。生物课本含有大量有与生活相关的知识,生活化教学能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冯荟萃,闫香慧,李艳红.生活化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以“免疫调节”为例[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10).
[2]黄奎声.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9(4).
[3]石敏,胡斌,李艳红.生活化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以“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为例[J].教育观察,201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