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初中地理教学的生活化
【作者】 柴登高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古柏初级中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地理现象和地理事物,如何让学生探索出这些有趣的现象并使得中学学生接受地理教学对地理知识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是尤为重要的。本文将通过系统的阐述中学日常地理教学中要注意的生活化教学设计问题,以求使得生活化课堂更好的形成。
关键词:中学地理;生活化;策略
现代中学一味地的填鸭式教学已经使得学生们十分疲惫,学生们再继续学习书本上死板的理论知识难免会感到枯燥无味,渐渐地自然会失去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因此教师们要学会善于引导学生去探索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地理现象和各种各样的地理事物,使得学生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接受和应用地理知识,只有这样学生们才能学以致用。
一、认真备课是开展生活化教学的基本前提
为了使地理教学效果达到预期,在正式开展生活化教学之前,需要教师能够注意这样一些事项。一是教师要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因为教师的行为会对学生产生直接影响,所以地理生活化教学质量提升的前提便是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二是需要对教材内容充分挖掘,要基于教材内容进行生活化的情景创设,通过将学生引进生活化教学情境之中,来使得最终的教学质量得到提升。三是需要注重课堂问题的设计。为了使生活化教学效率提升,教师在实际教学之中需要寻求教学内容与生活的契合点,以此为突破口,来使得生活化教学能够更加高效。
二、生活化地理活动的组织
教师在运用生活化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组织一些生活化地理活动也是十分重要的,能够帮助学生牢固掌握所学习的地理知识,加深理解和记忆,并且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地理知识生活化意识,使学生的地理认知能力与分析能力得以提升。教师通过生活化活动的组织,可以引导学生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认识到地理知识的重要性与价值,学习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合理运用地理知识,增加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与知识运用能力。例如,教师在进行《中国的自然资源》教学时,当教学内容讲解完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次生活化的活动,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观察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与浪费情况,进而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一些资源利用和浪费的现象,让学生亲身认识到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不足的特点,并且根据生活中自然资源的浪费情况,制定一些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策略,并且参与实际行动,如在学校和家里主动节约用电、用水等。
三、引导小组进行合作探究,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情境
有趣的教学方式,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成立小组,以小组的方式进行学习探讨,从而能够让学生养成主动探索,主动学习的能力,从而小组同学之间也会互相进步互相学习,同时也能够体现出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目标。同时教师上课之前,应做好充足的准备,积极地查缺补漏,更需要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从而使课堂更加的丰富多彩,更加的方便学生学习知识,以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能够更加轻松的让学生投入到教学过程当中来。从一个学习方面来看,我们可以以不同的方式传授给学生,从土地流失这一块来说,我们为了学生能够更方便的学习与观察,我们可以举几点,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例如在地表植被不同,那么土地流失又会发生哪些变化的,一个土地表面裸漏,一个土地表面覆盖植被,那么土地流失又会怎样的呢!那么另外一组,就可以根据土地表面的倾斜度不同,进行探讨和观察,土地平缓的地面、与土地坡度较大的地面,土地流失又会是那些不同呢!另外一组,可以通过不同的土地面积以及土地密度进行分析与探讨,从而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以及学生探索学习的兴趣。
四、积极引入时事热点,促使学生产生心灵共鸣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初中地理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入时事热点,促使学生产生心灵共鸣,更集中精神听讲,更积极地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例如,在进行“生态问题”有关知识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收集我国自2008年以来哪些地区、什么时候发生了较大型的地震,以及其震级等信息:汶川地震(2008.5.12,8级)、玉树地震(2010.4.14,7.1级)、新源地震(2012.6.30,6.6级)、四川地震(2013.4.20,7级)、于田地震(2014.2.12,7.3级)、定日地震(2015.4.25,5.9级)。同时,播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视频或图片,说明地震对人类生命和财产等方面造成的损失,引导学生对生态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然后再提出问题:2016年我国有什么地区发生了地震?地震形成的基本条件有哪些?如此既迎合学生的心理需求,使学生产生心灵共鸣,又较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深刻的印象,更好地实现知识内化,从而切实增强教学效果。
五、注重生活实践,增强学生手脑联动
知识是思维、动作及活动的结合,初中生会对从实践中获得的知识留下深刻印象。因此,实施地理教学期间,教师需注重生活实践,增强学生手脑联动,把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联系起来。例如,在讲授“台风”时,教师可联系生活中的家用洗衣机,逐渐引导学生联想洗衣机甩干桶工作过程,并与台风眼具体形成过程进行对比,发现二者相似之处,在讲授自然灾害的具体危害时,教师可进行分组教学,让各个小组上网搜集有关资料,之后进行交流互动,对自然灾害的具体危害加以探究。再比如,对“合理利用水资源”进行讲授时,地理教师可带领学生对当地环保局的负责人进行采访,进而对该区域水资源实际应用情况和水体的保护措施加以了解。通过这种探究授课形式,可以让学生手脑联动,进而促使学生综合素质得以提高。
六、让初中地理回归生活,为学生现实生活服务
让初中地理回归学生的生活并未为学生的生活服务,是地理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所以地理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新知识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或解决社会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例如,在讲到“地球的运动”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太阳一天的变化,每天不同时间点太阳的方位,然后问学生太阳是不是围着我们的学校自东向西的转,学生一般会回答“是”,然后教师告诉学生我们看到的只是表面现象,因为地球是围着太阳转的,所以是我们的学校在围着太阳转。如此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激发出来,都在迫切的想看一下地球围着太阳转的具体情境,从而为教师接下来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学生掌握这部分的内容后,再将学生拉到野外,教导学生如何在野外辨别方向,从而实现了地理知识向生活的回归与服务。
总的来说,想要使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更加高效就必须进行生活化教学,通过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使生活与教学密切联系。增加学生见识,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地理教学质量。
关键词:中学地理;生活化;策略
现代中学一味地的填鸭式教学已经使得学生们十分疲惫,学生们再继续学习书本上死板的理论知识难免会感到枯燥无味,渐渐地自然会失去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因此教师们要学会善于引导学生去探索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地理现象和各种各样的地理事物,使得学生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接受和应用地理知识,只有这样学生们才能学以致用。
一、认真备课是开展生活化教学的基本前提
为了使地理教学效果达到预期,在正式开展生活化教学之前,需要教师能够注意这样一些事项。一是教师要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因为教师的行为会对学生产生直接影响,所以地理生活化教学质量提升的前提便是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二是需要对教材内容充分挖掘,要基于教材内容进行生活化的情景创设,通过将学生引进生活化教学情境之中,来使得最终的教学质量得到提升。三是需要注重课堂问题的设计。为了使生活化教学效率提升,教师在实际教学之中需要寻求教学内容与生活的契合点,以此为突破口,来使得生活化教学能够更加高效。
二、生活化地理活动的组织
教师在运用生活化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组织一些生活化地理活动也是十分重要的,能够帮助学生牢固掌握所学习的地理知识,加深理解和记忆,并且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地理知识生活化意识,使学生的地理认知能力与分析能力得以提升。教师通过生活化活动的组织,可以引导学生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认识到地理知识的重要性与价值,学习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合理运用地理知识,增加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与知识运用能力。例如,教师在进行《中国的自然资源》教学时,当教学内容讲解完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次生活化的活动,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观察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与浪费情况,进而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一些资源利用和浪费的现象,让学生亲身认识到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不足的特点,并且根据生活中自然资源的浪费情况,制定一些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策略,并且参与实际行动,如在学校和家里主动节约用电、用水等。
三、引导小组进行合作探究,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情境
有趣的教学方式,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成立小组,以小组的方式进行学习探讨,从而能够让学生养成主动探索,主动学习的能力,从而小组同学之间也会互相进步互相学习,同时也能够体现出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目标。同时教师上课之前,应做好充足的准备,积极地查缺补漏,更需要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从而使课堂更加的丰富多彩,更加的方便学生学习知识,以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能够更加轻松的让学生投入到教学过程当中来。从一个学习方面来看,我们可以以不同的方式传授给学生,从土地流失这一块来说,我们为了学生能够更方便的学习与观察,我们可以举几点,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例如在地表植被不同,那么土地流失又会发生哪些变化的,一个土地表面裸漏,一个土地表面覆盖植被,那么土地流失又会怎样的呢!那么另外一组,就可以根据土地表面的倾斜度不同,进行探讨和观察,土地平缓的地面、与土地坡度较大的地面,土地流失又会是那些不同呢!另外一组,可以通过不同的土地面积以及土地密度进行分析与探讨,从而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以及学生探索学习的兴趣。
四、积极引入时事热点,促使学生产生心灵共鸣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初中地理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入时事热点,促使学生产生心灵共鸣,更集中精神听讲,更积极地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例如,在进行“生态问题”有关知识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收集我国自2008年以来哪些地区、什么时候发生了较大型的地震,以及其震级等信息:汶川地震(2008.5.12,8级)、玉树地震(2010.4.14,7.1级)、新源地震(2012.6.30,6.6级)、四川地震(2013.4.20,7级)、于田地震(2014.2.12,7.3级)、定日地震(2015.4.25,5.9级)。同时,播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视频或图片,说明地震对人类生命和财产等方面造成的损失,引导学生对生态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然后再提出问题:2016年我国有什么地区发生了地震?地震形成的基本条件有哪些?如此既迎合学生的心理需求,使学生产生心灵共鸣,又较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深刻的印象,更好地实现知识内化,从而切实增强教学效果。
五、注重生活实践,增强学生手脑联动
知识是思维、动作及活动的结合,初中生会对从实践中获得的知识留下深刻印象。因此,实施地理教学期间,教师需注重生活实践,增强学生手脑联动,把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联系起来。例如,在讲授“台风”时,教师可联系生活中的家用洗衣机,逐渐引导学生联想洗衣机甩干桶工作过程,并与台风眼具体形成过程进行对比,发现二者相似之处,在讲授自然灾害的具体危害时,教师可进行分组教学,让各个小组上网搜集有关资料,之后进行交流互动,对自然灾害的具体危害加以探究。再比如,对“合理利用水资源”进行讲授时,地理教师可带领学生对当地环保局的负责人进行采访,进而对该区域水资源实际应用情况和水体的保护措施加以了解。通过这种探究授课形式,可以让学生手脑联动,进而促使学生综合素质得以提高。
六、让初中地理回归生活,为学生现实生活服务
让初中地理回归学生的生活并未为学生的生活服务,是地理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所以地理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新知识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或解决社会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例如,在讲到“地球的运动”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太阳一天的变化,每天不同时间点太阳的方位,然后问学生太阳是不是围着我们的学校自东向西的转,学生一般会回答“是”,然后教师告诉学生我们看到的只是表面现象,因为地球是围着太阳转的,所以是我们的学校在围着太阳转。如此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激发出来,都在迫切的想看一下地球围着太阳转的具体情境,从而为教师接下来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学生掌握这部分的内容后,再将学生拉到野外,教导学生如何在野外辨别方向,从而实现了地理知识向生活的回归与服务。
总的来说,想要使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更加高效就必须进行生活化教学,通过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使生活与教学密切联系。增加学生见识,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地理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