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兴趣和方法:起步习作教学的窗口
【作者】 张 萍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中山街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三年级是一个特殊时期,尤其在习作上,小学三年级处于承前启后的过渡阶段:承前是低年级说话、写话训练的继续;启后则是高年级命题作文的准备。三年级由观察画面向观察生活过渡,要写好作文必须得在观察上下功夫,在观察中逐渐养成分析,构思,想象等,由画面联系生活,认识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重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引导学生打开习作的窗。
从低年级的写话到三年级的习作,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是第一位的,正所谓是“我手写我心”的生活作文,同时进行准确而有效的语言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还要给予学生写作的支架。统编版三年级上册一至八单元习作训练,本着“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训练方法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不会独立于教材的课文之外,而单纯的写作。一个单元的作文是攒出来的,正像于永正先生说的“在阅读中要想着写作,在写作中要想着阅读。”这就是读写联动。
三年级是引导学生学习习作的关键阶段,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在低段写话的兴趣及能力,依标扣本教方法,为中高年级的习作打下基础,具体怎么操作?
一、加强单元整合,落实课程目标
在三年级上册的单元导语里面,有这样的训练点要引起我们的关注:一单元“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七单元“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三年级下册“体会优美生动的语句”,这第三点对应课程标准里面的“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这些训练点又是如何在教材中呈现出来的?我们该怎么带着学生进行相应的训练?让我们走进教材看一看,以一单元“学生生活——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为例,课程目标中的“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在本单元的每一课均有渗透,同时,又指向了本单元的习作积累。
第1课《大青树下的小学》课后题中明确指出“在文中画出有新鲜感的语句和同学交流”,第2 课课后题中“读课文的时候,你注意到下面加点的部分了吗?”,第3课连接语中“把有新鲜感的词句画下来和同学交流”。“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则是以学习伙伴的形式提示了关注新鲜感的语句和学习的方式。
那么,在单元备课的时候,我们该怎么样去落实这个看似在阅读,实则为语言点的训练,积累言语材料的语文活动呢?
教师要有单元整体备课的意识,“交流平台”是单元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单元导语”密切相关,可与单元导语结合起来教。
一单元当出现“新鲜感”这个词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去发现总结“新鲜感”就是①新词。②新概念(认知结构里不存在的事物)。③陌生化的表达(反复、拟人、对比、排比等等)。
七单元单元导语提出“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结合“交流平台”,可以教给学生“摘抄”的方法:①养成主动积累的好习惯②提示摘抄的方法:归类摘抄③鼓励读背、写感受④提高信息素养。(建议和与一单元“新鲜感的语句”一起进行,从三上就开始全班性的积累)
三年级下册“体会优美生动的语句” 生动的语句,则可借助“交流平台”通过具体实例提示“什么是生动的语句”,从而引导“鉴赏”生动的语句。
三上教材“语文园地三”出现修改符号的学习,为学生修改习作提供技术支持,明确要求试着使用这些修改符号修改自己的习作。三上主要是“改正”“增补”“删除”三种,三下是“对调”和“移动”。
我们不难通过上面的例子看出,所有文本的学习,除了要达成语文要素目标,语言点的训练,还有一个更高的目标要求,就是指向实践运用,先语言表达,再文字习作,充分体现四个字“以读促写”。
二、习作单元,把握重点难点
部编版教材的一个创新就是以习作指导为主线编排了独立的习作单元,从小学语文从三年级起,每一册都单列了一个“习作单元”, 单元导语图片中有一支笔的就是习作单元。这个单元的学习内容直接指向的是习作方法的指导,是专门训练习作的,尽管单元里面还有一些文章,但是这几篇文章,无一不是指向习作的,在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关注作者是怎么表达的,作者是怎么突出这次习作重点的,让文章为训练学。
为什么三年级安排“观察”和“想象”这两个习作单元?因为学生的习作学习各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要突出习作的关键能力。新教材第五单元的主题是“观察”,它也突出了习作关键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首先就得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先看习作单元的结构,依次包括:导语、精读(识字、写字、思考练习题)、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旁批、思考练习题)、习作。
我们看精读的两篇课文,它们的课后练习题无一例外不是指向“表达”——《搭船的鸟》动作的连续性、准确性;《金色的草地》观察的细致,事物的变化等等。这些就是我们精读课文教学的目标,也就是引导学生围绕“怎么写”去学文。
“交流平台”是习作单元的灵魂,要特别关注交流平台的设计。第五单元的“交流平台”其实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留心周围的事物”,第二个层次是“细致的观察”。“初试身手”则是单元学习后的一个初步实践。
“习作例文”,教师重在引导学生提炼总结写作方法,通过举例由此及彼,让学生学会模仿与运用。《我家的小狗》写法:抓突出的特点写事物,写不同场景中的不同表现。《我爱故乡的杨梅》 “多角度、有顺序、有变化”这一写法,要从不同方面写事物,要写出变化来。教师要将习作例文与习作指导融合贯通,勾联课文,使例文真正发挥解决学生习作困难的作用。
单元终极任务就是“习作” ,就是运用方法形成单元学习成果,完成单元习作。习作过程指导的具体方法:给习作样例;提出一系列问题;结合阅读;唤醒记忆……这样的编排,再一次体现三年级重在培养“意识”和“习惯”。
三、扎实训练,在习作中学会习作
孩子面对习作的时候可能存在的困难:写什么?怎么写?写给谁看?为什么要写?怎么判断写得好不好?
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认真研读教材、教师用书,明白编者意图,三年级的习作要特别关注:
1.“精选习作内容,激发写作动机”这个方面,部编本教材每个单元的习作内容均有相应的目标要求,我们一起来学习学习(PPT)。而这些习作内容,也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呈现出梯度发展,我们在教学中要尊重这个规律,明确目标要求,切莫随意拔高。
2.在习作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指导,通过给习作样例、提出一系列问题、结合阅读、唤醒记忆等方式打开学生思路,让学生知道“怎么写”。
一单元的“猜一猜”就可以在学生说同学特点的同时随机出示教材中关于外貌、性格、特长、品质的例文,并进行相关拓展,让学生知道怎么去介绍同学。“编童话故事”则以问题的形式指导学生构思故事。暗含人物、时间、地点几要素。“这儿真美”则是通过唤醒阅读记忆,运用课文中学到的方法,进行写法的迁移。 “那次玩得真高兴”则提示学生运用照片、聊天等方式唤起生活记忆。
从本期起,教材在习作这个版块明确培提出了“修改”的要求,教师要有意识培养修改习惯,促使学生形成自主修改的意识。
3.习作到底有什么用?教材习作版块凸显交际功能,加强读者意识,解决“写得怎么样”的问题。比如,写完以后小声读一读,看看句子是否通顺;养成修改习惯,鼓励分享交流——写好以后,读给同学听,看看他们能不能猜出你写的是谁。也可以把全班同学的习作贴在墙报上,大家一起来猜一猜。和同学交流习作之后,说说你更喜欢谁写的故事。
4. 增加练写的密度,让写作成为一种习惯。除了单元习作、课后小练笔,还可结合我们的校内外生活进行小练笔。
充分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注重学生语言积累,加之合适的训练,学生定会平稳行走在习作的路上。
从低年级的写话到三年级的习作,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是第一位的,正所谓是“我手写我心”的生活作文,同时进行准确而有效的语言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还要给予学生写作的支架。统编版三年级上册一至八单元习作训练,本着“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训练方法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不会独立于教材的课文之外,而单纯的写作。一个单元的作文是攒出来的,正像于永正先生说的“在阅读中要想着写作,在写作中要想着阅读。”这就是读写联动。
三年级是引导学生学习习作的关键阶段,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在低段写话的兴趣及能力,依标扣本教方法,为中高年级的习作打下基础,具体怎么操作?
一、加强单元整合,落实课程目标
在三年级上册的单元导语里面,有这样的训练点要引起我们的关注:一单元“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七单元“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三年级下册“体会优美生动的语句”,这第三点对应课程标准里面的“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这些训练点又是如何在教材中呈现出来的?我们该怎么带着学生进行相应的训练?让我们走进教材看一看,以一单元“学生生活——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为例,课程目标中的“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在本单元的每一课均有渗透,同时,又指向了本单元的习作积累。
第1课《大青树下的小学》课后题中明确指出“在文中画出有新鲜感的语句和同学交流”,第2 课课后题中“读课文的时候,你注意到下面加点的部分了吗?”,第3课连接语中“把有新鲜感的词句画下来和同学交流”。“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则是以学习伙伴的形式提示了关注新鲜感的语句和学习的方式。
那么,在单元备课的时候,我们该怎么样去落实这个看似在阅读,实则为语言点的训练,积累言语材料的语文活动呢?
教师要有单元整体备课的意识,“交流平台”是单元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单元导语”密切相关,可与单元导语结合起来教。
一单元当出现“新鲜感”这个词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去发现总结“新鲜感”就是①新词。②新概念(认知结构里不存在的事物)。③陌生化的表达(反复、拟人、对比、排比等等)。
七单元单元导语提出“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结合“交流平台”,可以教给学生“摘抄”的方法:①养成主动积累的好习惯②提示摘抄的方法:归类摘抄③鼓励读背、写感受④提高信息素养。(建议和与一单元“新鲜感的语句”一起进行,从三上就开始全班性的积累)
三年级下册“体会优美生动的语句” 生动的语句,则可借助“交流平台”通过具体实例提示“什么是生动的语句”,从而引导“鉴赏”生动的语句。
三上教材“语文园地三”出现修改符号的学习,为学生修改习作提供技术支持,明确要求试着使用这些修改符号修改自己的习作。三上主要是“改正”“增补”“删除”三种,三下是“对调”和“移动”。
我们不难通过上面的例子看出,所有文本的学习,除了要达成语文要素目标,语言点的训练,还有一个更高的目标要求,就是指向实践运用,先语言表达,再文字习作,充分体现四个字“以读促写”。
二、习作单元,把握重点难点
部编版教材的一个创新就是以习作指导为主线编排了独立的习作单元,从小学语文从三年级起,每一册都单列了一个“习作单元”, 单元导语图片中有一支笔的就是习作单元。这个单元的学习内容直接指向的是习作方法的指导,是专门训练习作的,尽管单元里面还有一些文章,但是这几篇文章,无一不是指向习作的,在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关注作者是怎么表达的,作者是怎么突出这次习作重点的,让文章为训练学。
为什么三年级安排“观察”和“想象”这两个习作单元?因为学生的习作学习各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要突出习作的关键能力。新教材第五单元的主题是“观察”,它也突出了习作关键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首先就得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先看习作单元的结构,依次包括:导语、精读(识字、写字、思考练习题)、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旁批、思考练习题)、习作。
我们看精读的两篇课文,它们的课后练习题无一例外不是指向“表达”——《搭船的鸟》动作的连续性、准确性;《金色的草地》观察的细致,事物的变化等等。这些就是我们精读课文教学的目标,也就是引导学生围绕“怎么写”去学文。
“交流平台”是习作单元的灵魂,要特别关注交流平台的设计。第五单元的“交流平台”其实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留心周围的事物”,第二个层次是“细致的观察”。“初试身手”则是单元学习后的一个初步实践。
“习作例文”,教师重在引导学生提炼总结写作方法,通过举例由此及彼,让学生学会模仿与运用。《我家的小狗》写法:抓突出的特点写事物,写不同场景中的不同表现。《我爱故乡的杨梅》 “多角度、有顺序、有变化”这一写法,要从不同方面写事物,要写出变化来。教师要将习作例文与习作指导融合贯通,勾联课文,使例文真正发挥解决学生习作困难的作用。
单元终极任务就是“习作” ,就是运用方法形成单元学习成果,完成单元习作。习作过程指导的具体方法:给习作样例;提出一系列问题;结合阅读;唤醒记忆……这样的编排,再一次体现三年级重在培养“意识”和“习惯”。
三、扎实训练,在习作中学会习作
孩子面对习作的时候可能存在的困难:写什么?怎么写?写给谁看?为什么要写?怎么判断写得好不好?
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认真研读教材、教师用书,明白编者意图,三年级的习作要特别关注:
1.“精选习作内容,激发写作动机”这个方面,部编本教材每个单元的习作内容均有相应的目标要求,我们一起来学习学习(PPT)。而这些习作内容,也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呈现出梯度发展,我们在教学中要尊重这个规律,明确目标要求,切莫随意拔高。
2.在习作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指导,通过给习作样例、提出一系列问题、结合阅读、唤醒记忆等方式打开学生思路,让学生知道“怎么写”。
一单元的“猜一猜”就可以在学生说同学特点的同时随机出示教材中关于外貌、性格、特长、品质的例文,并进行相关拓展,让学生知道怎么去介绍同学。“编童话故事”则以问题的形式指导学生构思故事。暗含人物、时间、地点几要素。“这儿真美”则是通过唤醒阅读记忆,运用课文中学到的方法,进行写法的迁移。 “那次玩得真高兴”则提示学生运用照片、聊天等方式唤起生活记忆。
从本期起,教材在习作这个版块明确培提出了“修改”的要求,教师要有意识培养修改习惯,促使学生形成自主修改的意识。
3.习作到底有什么用?教材习作版块凸显交际功能,加强读者意识,解决“写得怎么样”的问题。比如,写完以后小声读一读,看看句子是否通顺;养成修改习惯,鼓励分享交流——写好以后,读给同学听,看看他们能不能猜出你写的是谁。也可以把全班同学的习作贴在墙报上,大家一起来猜一猜。和同学交流习作之后,说说你更喜欢谁写的故事。
4. 增加练写的密度,让写作成为一种习惯。除了单元习作、课后小练笔,还可结合我们的校内外生活进行小练笔。
充分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注重学生语言积累,加之合适的训练,学生定会平稳行走在习作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