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论语文课堂中德育渗透的有效途径
【作者】 李金霞
【机构】 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东方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加强德育渗透,就需要我们找准德育点,选好渗透法。作为一线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创新途径,提高效度,让学生在获取知识,发展素养的同时,又受到生动而自然的品德教育,达到“润物无声”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渗透;有效途径
语文不仅具有工具性,更彰显人文性,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良好平台。传统语文,强调“以德为首”,在如今语文教学界,虽没有如此强调,但仍是我们“三维目标”中的重要维度。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强化学生品德培养,也是其不可推脱的重要追求。正如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当作外在的、附加的任务,应当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在日常教学中。”因此,作为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实践者,我们既要注重知识与技能的授予培养,又要注重学生情感、品德的培养提升,只有这样,才能肩担“教书”“育人”两种重任。而多年语文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要加强德育渗透,只有找准德育点,选好渗透法,才能让学生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又受到生动而自然的思想品德教育,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小学语文教学,谈谈德育渗透的有效途径。
一、在品味关键字词中渗透德育
词汇是构成文章的建筑材料,是文章所承载思想的直接载体。古人说,诗言志。作者的思想感情,直接蕴藏在文章中。因此,要渗透思想教育,就可通过极其活跃的最小语言单位进行挖掘,使其所隐于字里行间的情感“重见天光”。实践中我们还发现,有的字词还起到了表现人物品质,概括文章中心的作用,是传神点睛之笔,是课文中的闪光点。如《师恩难忘》一文中,在教学“我听得入了迷,恍如身临其境。田老师的声音戛然而止,我却仍在发呆。直到三年级的大学兄捅了我一下,我才惊醒”时,我们可先让学生反复朗读句子,体会句子的意思,然后找出“入迷”“恍”“发呆”“惊醒”这几个词,问学生:文中用上这三个词有什么好处?同学们讨论后认为这三个词准确而生动地描述了“我”听田老师讲课时专注的表情,说明田老师的故事内容非常生动,讲得非常传神。侧面描写了田老师“口才”好。通过关键字词的品味,学生对田老师的敬业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中受到了思想教育。
二、在赏析重点句子中渗透德育
句子是文章中表情达意的基本单位。抓住重点句,更能强化学生德育培养。上文说到的词语能承载深刻的思想内涵,但也需要语境来实现,即只有在句子中才能确切地表达,所以抓住与课文思想教育内容联系紧密的重点句进行赏析,对渗透思想教育是至关重要的。例如,在教学《中国结》中描写“中国结”那些优美句子时,我们就可让学生仔细阅读这些句子,感受这民间艺人的杰作是具有丰厚的民族文化积淀的,这正是中华劳动人民的智慧与聪明才智,凝结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美好祝愿,寄托了中国人对美好和幸福、团结与祥和的向往。一经启发,学生不仅了解了这些话的深刻含义,而且受到了强烈的爱国情感感染,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
三、在有感情的朗读中渗透德育
以读为径,是语文学习的有效方法,也是理解内容,获得情感的重要手段,特别是有感情地朗读,更能把文章中所蕴含的情感表现出来,这不仅有利于与文章的主题产生共鸣,还能有效地陶冶学生思想情操,使之受到熏陶,好的文章还可以使人精神以洗礼。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挖掘和揭示文章的情感因素,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再通过范读、引读、带读、个人读、小组读和集体读等多样化的朗读形式,让学生在读中与文章交流情感,进行情感体验,就会把作者的作者的所思所想整合其中,引起共鸣。如教学《一夜的工作》时,我抓住几个感情强烈的句子。让学生反复地朗读,他们仿佛亲眼看到了周总理的一夜工作。亲身感受到周总理的崇高品德,从而使学生受到了情感的感染,思想的熏陶。文中,出现了一句问句:“我们新中国有这么好的总理。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这是作者高声对全世界所说的话,通过朗读。学生们对周总理的赞叹之情洋溢于脸上。这时我及时地小结:“同学们,周总理是人民的好总理,他为人民的事业夜以继日地工作。鞠躬尽瘁,无私地奉献了一生。请大家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同学们沉浸于激情之中,畅所欲言,滔滔不绝。这样寓得于情的做法,以读代讲,胜过任何说教。
四、在质疑求异鼓励中渗透德育
为学患无疑,有疑则进。问题是思维的导向,更是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采取启发式策略,落实“教有疑”理念,让学生思维受到诱发。实践中,可把难点问题化,通过有意设疑,学生质疑,启发解疑的途径,引导学生在自觉、积极的思考中发展思维能力,同时也受到思想教育。例如,在教学《为了他的尊严》一文的最后时,我们可请学生设想:如果在生活中,你也遇到类似这样的情况,你会怎么做?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说,我会给他一点钱,有的说我会给他一点吃的,有的说我会告诉他一个人要活得有尊严,还是去找一点能所能及的事来做吧!通过学生议论,在其质疑求异的思考中,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还能使之受到情感培养,提升品德素质。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加强思想教育渗透。作为新课改背景下的一线教师,应创新途径,多样渗透方法,既可从字、词、句、质疑、朗读入手,又可从不同体裁的文章入手。但不管哪种途径,都要在紧扣教材、有机渗透上下功夫,都要在语言文字的训练过程中进行,不能离开课文空洞说教,更不能牵强附会、搞形式主义。
参考文献:
[1]李明,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探索[J].教育学,2016年。
[2]赵海蓉,略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有效途径[J].新课程,2018年。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渗透;有效途径
语文不仅具有工具性,更彰显人文性,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良好平台。传统语文,强调“以德为首”,在如今语文教学界,虽没有如此强调,但仍是我们“三维目标”中的重要维度。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强化学生品德培养,也是其不可推脱的重要追求。正如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当作外在的、附加的任务,应当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在日常教学中。”因此,作为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实践者,我们既要注重知识与技能的授予培养,又要注重学生情感、品德的培养提升,只有这样,才能肩担“教书”“育人”两种重任。而多年语文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要加强德育渗透,只有找准德育点,选好渗透法,才能让学生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又受到生动而自然的思想品德教育,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小学语文教学,谈谈德育渗透的有效途径。
一、在品味关键字词中渗透德育
词汇是构成文章的建筑材料,是文章所承载思想的直接载体。古人说,诗言志。作者的思想感情,直接蕴藏在文章中。因此,要渗透思想教育,就可通过极其活跃的最小语言单位进行挖掘,使其所隐于字里行间的情感“重见天光”。实践中我们还发现,有的字词还起到了表现人物品质,概括文章中心的作用,是传神点睛之笔,是课文中的闪光点。如《师恩难忘》一文中,在教学“我听得入了迷,恍如身临其境。田老师的声音戛然而止,我却仍在发呆。直到三年级的大学兄捅了我一下,我才惊醒”时,我们可先让学生反复朗读句子,体会句子的意思,然后找出“入迷”“恍”“发呆”“惊醒”这几个词,问学生:文中用上这三个词有什么好处?同学们讨论后认为这三个词准确而生动地描述了“我”听田老师讲课时专注的表情,说明田老师的故事内容非常生动,讲得非常传神。侧面描写了田老师“口才”好。通过关键字词的品味,学生对田老师的敬业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中受到了思想教育。
二、在赏析重点句子中渗透德育
句子是文章中表情达意的基本单位。抓住重点句,更能强化学生德育培养。上文说到的词语能承载深刻的思想内涵,但也需要语境来实现,即只有在句子中才能确切地表达,所以抓住与课文思想教育内容联系紧密的重点句进行赏析,对渗透思想教育是至关重要的。例如,在教学《中国结》中描写“中国结”那些优美句子时,我们就可让学生仔细阅读这些句子,感受这民间艺人的杰作是具有丰厚的民族文化积淀的,这正是中华劳动人民的智慧与聪明才智,凝结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美好祝愿,寄托了中国人对美好和幸福、团结与祥和的向往。一经启发,学生不仅了解了这些话的深刻含义,而且受到了强烈的爱国情感感染,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
三、在有感情的朗读中渗透德育
以读为径,是语文学习的有效方法,也是理解内容,获得情感的重要手段,特别是有感情地朗读,更能把文章中所蕴含的情感表现出来,这不仅有利于与文章的主题产生共鸣,还能有效地陶冶学生思想情操,使之受到熏陶,好的文章还可以使人精神以洗礼。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挖掘和揭示文章的情感因素,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再通过范读、引读、带读、个人读、小组读和集体读等多样化的朗读形式,让学生在读中与文章交流情感,进行情感体验,就会把作者的作者的所思所想整合其中,引起共鸣。如教学《一夜的工作》时,我抓住几个感情强烈的句子。让学生反复地朗读,他们仿佛亲眼看到了周总理的一夜工作。亲身感受到周总理的崇高品德,从而使学生受到了情感的感染,思想的熏陶。文中,出现了一句问句:“我们新中国有这么好的总理。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这是作者高声对全世界所说的话,通过朗读。学生们对周总理的赞叹之情洋溢于脸上。这时我及时地小结:“同学们,周总理是人民的好总理,他为人民的事业夜以继日地工作。鞠躬尽瘁,无私地奉献了一生。请大家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同学们沉浸于激情之中,畅所欲言,滔滔不绝。这样寓得于情的做法,以读代讲,胜过任何说教。
四、在质疑求异鼓励中渗透德育
为学患无疑,有疑则进。问题是思维的导向,更是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采取启发式策略,落实“教有疑”理念,让学生思维受到诱发。实践中,可把难点问题化,通过有意设疑,学生质疑,启发解疑的途径,引导学生在自觉、积极的思考中发展思维能力,同时也受到思想教育。例如,在教学《为了他的尊严》一文的最后时,我们可请学生设想:如果在生活中,你也遇到类似这样的情况,你会怎么做?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说,我会给他一点钱,有的说我会给他一点吃的,有的说我会告诉他一个人要活得有尊严,还是去找一点能所能及的事来做吧!通过学生议论,在其质疑求异的思考中,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还能使之受到情感培养,提升品德素质。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加强思想教育渗透。作为新课改背景下的一线教师,应创新途径,多样渗透方法,既可从字、词、句、质疑、朗读入手,又可从不同体裁的文章入手。但不管哪种途径,都要在紧扣教材、有机渗透上下功夫,都要在语言文字的训练过程中进行,不能离开课文空洞说教,更不能牵强附会、搞形式主义。
参考文献:
[1]李明,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探索[J].教育学,2016年。
[2]赵海蓉,略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有效途径[J].新课程,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