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小学数学新课的导入

【作者】 唐清燕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屏山县学苑街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小学数学课堂的导入方式有很多种:如创设情境、实物演示、动手操作、做游戏等等。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认为上好一节课导入是关键。
  关键词:课堂;导入;激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认为老师要上好一节课——导入是关键。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课堂的导入,不在乎有多精彩、多热闹。关键是要精巧,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一、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教师在开课前,直接向学生出示新的课题,指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这样直奔主题简洁明了,既起到组织教学的目的,又为后面的巩固练习留下了充足的时间。这种导入方法比较适合高段的学生。例如:多位数的读法与写法一课,一上课老师写两个很大的数,比如32000000、1300000000.然后老师指出这种数的位数很多,学好这种数对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有很大的帮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
  二、设置悬念,问题导入 
  学生天生好奇心强,对一些不能理解的问题总喜欢多问“为什么”,且思维又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导入指的是教师有目的、有方向地设置诱发性问题引起悬念,目的是刺激学生求知,进而为导入新课服务。例如,在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 
  师:将一个梨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能分多少呢?生:一人一半。 
  师:用数字符号表示“一半”,如何表示呢? 
  学生一时很难回答出这个问题,此时,他们也就进入到“欲求不能”“自我需求”的状态中。教师此时可趁机板书:分数的意义。 
  如此导入就能把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出来,学习积极性自然很高,本节课在顺利达到教学目的外,也能使学生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学生兴趣和求知欲得到保障,课堂效率就会很高。
  三、利用情境创设的方式导入 
  在教学导入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将数学知识和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从而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比如,在导入小学数学加减基础运算的教学时中,老师可以创设一个活泼的课堂环境,将一些小学生们喜欢的动画角色或明星人物导入到课堂中,通过这些人物的引入来提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针对小学生喜欢看的动画片,老师可以向学生发出提问:“假设灰太狼抓了5只羊,喜羊羊救出其中2只,灰太狼又抓回4只,请问灰太狼手里一共有多少头羊?”这样的导入方法能够很快引起学生兴趣。通过这样有趣的导入,学生们也能够从中发现加减基础运算的规律,进而引发对数学知识的兴趣。
  四、利用趣味活动导入教学内容 
  教师要明确兴趣是学生参与教学的基础。因此,开展良好的新课导入,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运用相应的新课导入方法,真正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小学数学知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打破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方式,利用趣味活动将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导入其中。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对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是十分高涨的,教师为学生设计富有趣味性的活动开展新课导入,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快速参与到教学中。例如,在学习《位置与方向》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三人一组,两位学生变化位置,另一位学生记录位置,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教学中,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学生在新课导入的过程中可以积极主动进行思考,真正掌握教学内容。教师在为学生组织新课导入教学活动时,应该根据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注重教学活动的趣味性,不要为了新课导入而导入,进行影响新课导入的质量与效果。通过开展趣味性活动,使学生真正参与到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感受教学内容,真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真正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效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
  五、故事导入
  通过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寓言、典故、趣闻等,可以帮助学生开展思维,丰富联想,可使他们兴致勃勃地投入新知识学习中去,变好奇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讲“分数大小的比较”一课时,我就用“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分西瓜“的故事引入。
  六、操作导入法
  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会与众多冗杂的数学概念和公式打交道,从而导致很多学生对数学失去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让数学变得易学。同时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因此,操作导入就显得格外重要,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自己归纳总结,简化数学概念,从而真正理解数学知识。
  例如,四年级《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这节课的导入片段。
  师:经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围成一个三角形需要几条边?
  生:三条。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条16cm的绳子。你们有办法变成三段吗?
  生:剪两刀。
  师:每个人剪得都会不一样,快来试试你剪得能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吧!
  教师要敢于让学生动手操作,敢于让学生经历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这样才能做到“做中学”。同时教师也可以发现孩子们自主探究时存在的问题,从而“对症下药”,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
  数学并不仅限于1+1=2的简单运算,更有图形组合的奇妙世界,它本身枯燥无味,但我们正努力让呆板的数学知识变得活跃起来,导入正是我们努力的开始。它的时间只有3~5分钟,但是其作用是巨大的。对于相同的教学内容,相同的知识点,各种导入方法相互融合,不同的教师就可以发挥出不同的风采,正所谓“教无定法”。
  综上所述,良好的课堂导入环节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从而更好地保障教学任务的落实。因此,小学数学教师需要重视课前导入环节,并且从学生自身的喜好出发,增强课堂导入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