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小学科学实验进行有效教学的实践探究

【作者】 田 广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呜钟镇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欲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效果,我们可抓住学生好奇心创设情境,激发他们实验兴趣,并在新知探求中创设悬念,使之卷入到实验中,从而发挥主体作用。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
  小学科学是一门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自然学科,是一门重于学生科学启蒙教育的培养平台。其是以实验为载体,实现学生科学探究品质和探究能力培养为己任的重要学科。在这几年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我总是在探寻提高实验教学效果的方法和手段。实践中发现,利用这几种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可有效助我们实现教学预期,达到科学新课标的目标要求。下面,我结合实践,谈谈提高科学实验教学效果的的有效策略。
  一、抓住学生好奇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实验学习兴趣
  兴趣是彰显学生主体性的动力源泉,是实现以学彰教的有效方式。因此,在科学实验教学中,我们应强调学生实验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在这几年实践中,我通过抓住学生好奇心来激趣,收到了良好效果。我们知道,好奇是孩子的天性,人皆有之,利用这个特征,就能让所有学生都被吸引,参与实验学习中来。在小学阶段,学生由于受到知识面少,又缺乏经验的影响,在实验中对很多事物都感到新鲜、好奇,当然也不理解,进而表现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求究竟的兴趣。因此,抓住这个特征创设情境施教,就能有效激发学生实验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实验,把一团餐纸巾塞到玻璃杯底,然后将杯子竖直倒扣入水中。让学生预测,纸巾会被水浸湿吗?你能说出其中的缘由吗?创设的情境已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此问题的提出立即使学生产生了探究欲望。
  二、巧设悬念卷入,促使学生去实验
  卷入是确保生生参与的前提,而实现这种效果的有效方式就是创设悬念。因为悬念能引发人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它是学生对新知识的探求动机,是学生欲知真想的不懈动力。所以,有效教学就是要巧设悬念,卷入学生,促使他们去实验。例如,在教学《水和水蒸气》,我先自己用湿布巾将黑板擦干净,然后又让学生用湿毛巾擦拭自己的课桌,然后问学生黑板和课桌上的水去哪里了。这一个看似非常寻常的一个动作,一个问题就不知不觉得将学生引到了这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进行魔术实验,让水变成水蒸气又让水蒸气变成水,学生兴致颇高,从而自然的得出水与水蒸气之间相互转化的条件。于是学生便对学习过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了强烈的探究欲望。
  三、优化实验设计、改进实验教学
  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必须优化实验设计。只有精心设计,才能换来高效教学。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把功夫花在课前,在优化实验方案基础上,对一些不利于学生动手探究的,不利于本班学生利用身边材料开展的实验,我们要引导学生改进实验,以取得更有效的预期。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热》单元第6课《热是怎样传递的》这一课时,教材中有个实验要求在一段铁丝上每隔一定距离用蜡粘上一根火柴,将铁丝固定在铁架台上,火柴都向下悬挂,用酒精灯给铁丝的一端加热。观察哪端的火柴先掉下来?课文的要求是用蜡粘,课前我让学生进行尝试,他们也的确花了不少的时间,可是到了上课了的时候还是有很多学生手中的火柴不能用蜡粘牢,成功的寥寥无几,上来展示时颤颤抖抖的又掉落了几根。那么简单的实验为什么会不成功呢?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我们在研究中发现,实验中虽然蜡烛燃烧时流下的蜡会在桌上凝固,但蜡需先要熔化成液体,然后滴在铁丝上,才能往上粘火柴。但在冬天(夏天正好相反)蜡的凝固时间长,且熔化后粘性不大,很难将火柴粘上去,因此成功的不多。而且火柴的一头有硝,让这头朝下粘在铁丝上做实验,一不小心容易直接点燃火柴而影响实验的正常进行。
  实验设计时,我们可对此进行这样改进:改蜡为修自行车用的轴承油,俗称“黄油”,改火柴为牙签。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后,想了一想,什么东西粘性大呢?平时自行车经常修,只见修车师傅往轴承里抹“黄油”,有时自己也尝试过,这“黄油”能把钢珠粘住,对,这东西可能行!就赶忙跑到校门口修自行车的摊上要了一些交给学生去尝试,又到小店买了两包牙签,因为我想牙签不像火柴有一头有硝,经过一番忙碌,实验终于成功了,而且效果很明显,教室里响起了阵阵欢呼声。
  其实,在我们对课本上的实验进行了改进之后,我们还应该做的,是对学生说出我们的想法,让学生体会老师对待科学实验的态度;让学生知道老师为什么要这么修改,新的实验方法好在哪;让学生了解,实验的方法可以不断的进行完善和改进,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每一次老师修改了实验,并对学生说出想法之后,对学生都会是一种触动,也能给他们带来启迪。当然,如果有时间,可以让学生照章操作,在对比中感受到二者的不同。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引领学生对实验方案进行“创新”。一切创造都源于实践。学生是科学课堂的主人,是科学探究活动的主体,是我们提高实验教学效果的直接体现者。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多的,鼓励他们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的过程,就是他们想的过程,也是多种思维综合的过程。只有让学生从头到尾经历实验的准备、实验的设计、实验方案的不断完善、实验的操作这一全过程,他们的创造性潜能才能得到最大范围的开发,创造精神才会得到更深更广的培养。
  总之,要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效果,让学生获得更有效的科学启蒙教育和科学探究精神培养,我们必须加强教学创新,让学生在有效的情境中被卷入,彰显主体性,发挥主体作用,这样才能更好地让学生获得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1]许春霞,新课改下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究[J].新课程,2018年。
  [2]田富秀,探讨提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科技风,2017年。
  [3]邵燕,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提高的策略性研究[J].吉林教育,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