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如何提升初中语文背诵教学技巧
【作者】 刘 静
【机构】 山东省莱芜区方下镇鲁西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背诵是中华民族学习自己的语言——汉语的传统经验,苏秦悬梁苦读、匡衡借光诵读、苏轼三抄《汉书》……这些一代名流都有刻苦背诵的传奇经历。从现代语文教学看,背诵也是一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语文学习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他对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继承传统文化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初中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背诵。
关键词:初中语文;背诵教学;对策研究
初中语文教学中,背诵是重要的教学任务之一,一直以来都受到师生的重视。背诵是一种能够较快积累文学素材、提高文学素养的方式,学生通过对经典文章的背诵,能够构建出属于自己的文章框架。但是,在初中背诵教学中,由于学生对背诵的认识不够全面、背诵的功利性太强,加上缺乏良好的背诵习惯以及背诵方式不当,导致了学生背诵的效率低下,本文拟解决学生在背诵中遇到的问题,提升背诵效率,达到较好的背诵效果。
一、背诵的意义
1、背诵能增强学生的语感
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感知、感悟能力是语文学习的关键因素,怎样培养语感,朗读背诵就是很好的方法。学生朗读背诵的过程就是感知理解的过程,在朗读背诵时,学生会有感情地投入,对语音、语速、语调、重音、停顿等技巧会逐渐找到感觉,同时,随着朗读次数的增加,学生对语言材料内容的理解感悟就会加深,学生的个性体验也会产生,从而形成并提高语感能力。
2、背诵能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
记忆能力和记忆习惯也是语文学习的关键之一。要求学生背诵,就会形成记住这些内容的意识,就会产生强烈的动机,经常这样要求就会形成习惯。同时,学生在背诵过程中会自觉地去摸索记忆的方法,哪种方式适合自己,哪种方式记得快、记得牢,慢慢地,记忆能力就会提高。
3、背诵能规范学生的语言表达
一方面,学生的语言,特别是口语,受方言土语及不良语言习惯的影响,他们的口语粗俗、不规范,在背诵过程中,学生反复诵读书中的规范语言,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渐学会使用规范、正确的语言。另一方面,背诵也是语言的积累,学生背的内容多了,“语言材料库”就丰富了,在口语交际和写作时,就会根据需要提取并应用,语言表达能力自然就提高了,甚至达到老师期望的效果。
4、背诵有助于逻辑思维水平的提高。
很多人认为背诵是“蠢办法”,甚至认为聪明的人不用背诵,就能理解透彻,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样错误的认识在于,聪明的人在背诵时不是死记硬背,而是通过发散思维,将生硬的文字用个人的逻辑思维将他们重新进行排列组合,从而达到有效的理解和记忆。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能够在短时间内背诵到复杂的文章。其实,通过背诵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阅读中能够让学生间接获得更多人生阅历,获得更多语言概念和社会信息,这些都是提高逻辑思维水平的有效举措。
二、初中课外古诗词的背诵策略
1、以自学为主的教学模式
反复阅读一本书自然会了解其中的含义,这种通过精读促进思考的方法比较适合自学者的研究。而学生在学习课外古诗词时也应以诵读为主,当前很多初中生并不喜欢阅读课本,教师要求齐读时也往往滥竽充数,根本不知道自己诵读的具体内容,长此以往必然无法取得预期的阅读效果。为此教师应利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其在阅读过程中了解古诗词的真正含义。首先应采用多种诵读方式,教师可以示范诵读,激发学生的诵读欲望,而后提出具体的诵读要求,并请学生在诵读完成之后相互交流各自感受。比如在诵读《龟虽寿》时,教师可以进行多次示范,而后让水平较高的学生进行领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理解文意,理顺思路
在教学过程中中,先熟读课文,然后熟悉文意,再抓课文的粗线索,最后找关键词将文意串起来,理顺句与句的逻辑关系。如背诵《醉翁亭记》时,学生可以通过自学、教师的引导点拨,大致了解文意、理顺课文的思路:1.山水—亭名—太守;2.朝暮―春夏秋冬;3.滁人游玩―太守宴会―众宾欢乐―太守醉卧;4.太守归—游人去—禽鸟乐—从人乐—太守乐。把握文章的思路脉络,教师要把每段、每层讲透分析到位,但又饶有兴趣地根据内容用语言绘画情境,尽量声情并茂、绘声绘色,把学生带入文章的意境中去。这样学生仿佛自己去了一趟滁州,与作者共游同乐。学生感受到了文章的趣味性,便能跟着作者的步伐进行逐层朗读逐层背诵。这样学生便能在理解后,将文章逐层逐段各个突围了。然后再将段与段联系起来,按文章的脉络整篇整体背诵,学生因为对内容比较熟悉了,线索脉络连贯了,所以也能一气呵成,一咏成诵。
3、养成良好背诵习惯
良好的背诵习惯是能够跟随学生一生的,习惯的力量一直陪伴着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甚至对学生的工作与生活都造成积极的影响。初中语文背诵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背诵习惯,为今后的学习与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首先,在学期开始时,教师就要指导学生制定本学期的背诵计划与目标。制定具有指导性的背诵方针与计划,能够提前让学生熟知本学期的重点学习文章与内容,通过计划的制定能够提前对重点文章进行一定的了解,更加有效地预习。其次,教师根据教学进度与要求细分背诵任务。教师根据每周的教学计划,将背诵任务细分为几个阶段,具体到每一周、甚至每一天背诵的内容,细分到检测与巩固的计划,在实施计划时要根据学习的进度与学生的反馈适时调整。最后,学生坚持每天背诵新的内容、复习巩固旧的知识。学生每天都要背诵几句新的简短内容,温习已经背诵过的知识,做到温故而知新。通过有计划的背诵来养成良好的背诵习惯。
4、布置针对性背诵作业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特点的学生进行层次化、差异化教学,最大限度地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在背诵与理解文章的过程中,有的学生记忆较快、理解较深,但是有的学生则需要花更长的时间去理解与背诵文章;有的学生对诗歌比较感兴趣所以诗歌背诵起来就较快。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感兴趣的文章类型,所以针对不同的类型,教师就要制定针对性的背诵作业,将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出来。
结语
初中语文教师应该由多个层面研究课外古诗词的背诵策略,使学生可以真正感悟到诗词的美,努力将学生打造成为民族文化新一代的继承者。课外古诗词与大纲要求的诗词一样重要,切不可忽视,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学习标题下面的编者导语,理解作者意思,实现由读到背的转变。
参考文献:
[1]赵晶晶.初中语文教学语言规范研究[J].才智.2016(02)
[2]马文明.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路径思考[J].学周刊.2016(13)
关键词:初中语文;背诵教学;对策研究
初中语文教学中,背诵是重要的教学任务之一,一直以来都受到师生的重视。背诵是一种能够较快积累文学素材、提高文学素养的方式,学生通过对经典文章的背诵,能够构建出属于自己的文章框架。但是,在初中背诵教学中,由于学生对背诵的认识不够全面、背诵的功利性太强,加上缺乏良好的背诵习惯以及背诵方式不当,导致了学生背诵的效率低下,本文拟解决学生在背诵中遇到的问题,提升背诵效率,达到较好的背诵效果。
一、背诵的意义
1、背诵能增强学生的语感
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感知、感悟能力是语文学习的关键因素,怎样培养语感,朗读背诵就是很好的方法。学生朗读背诵的过程就是感知理解的过程,在朗读背诵时,学生会有感情地投入,对语音、语速、语调、重音、停顿等技巧会逐渐找到感觉,同时,随着朗读次数的增加,学生对语言材料内容的理解感悟就会加深,学生的个性体验也会产生,从而形成并提高语感能力。
2、背诵能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
记忆能力和记忆习惯也是语文学习的关键之一。要求学生背诵,就会形成记住这些内容的意识,就会产生强烈的动机,经常这样要求就会形成习惯。同时,学生在背诵过程中会自觉地去摸索记忆的方法,哪种方式适合自己,哪种方式记得快、记得牢,慢慢地,记忆能力就会提高。
3、背诵能规范学生的语言表达
一方面,学生的语言,特别是口语,受方言土语及不良语言习惯的影响,他们的口语粗俗、不规范,在背诵过程中,学生反复诵读书中的规范语言,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渐学会使用规范、正确的语言。另一方面,背诵也是语言的积累,学生背的内容多了,“语言材料库”就丰富了,在口语交际和写作时,就会根据需要提取并应用,语言表达能力自然就提高了,甚至达到老师期望的效果。
4、背诵有助于逻辑思维水平的提高。
很多人认为背诵是“蠢办法”,甚至认为聪明的人不用背诵,就能理解透彻,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样错误的认识在于,聪明的人在背诵时不是死记硬背,而是通过发散思维,将生硬的文字用个人的逻辑思维将他们重新进行排列组合,从而达到有效的理解和记忆。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能够在短时间内背诵到复杂的文章。其实,通过背诵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阅读中能够让学生间接获得更多人生阅历,获得更多语言概念和社会信息,这些都是提高逻辑思维水平的有效举措。
二、初中课外古诗词的背诵策略
1、以自学为主的教学模式
反复阅读一本书自然会了解其中的含义,这种通过精读促进思考的方法比较适合自学者的研究。而学生在学习课外古诗词时也应以诵读为主,当前很多初中生并不喜欢阅读课本,教师要求齐读时也往往滥竽充数,根本不知道自己诵读的具体内容,长此以往必然无法取得预期的阅读效果。为此教师应利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其在阅读过程中了解古诗词的真正含义。首先应采用多种诵读方式,教师可以示范诵读,激发学生的诵读欲望,而后提出具体的诵读要求,并请学生在诵读完成之后相互交流各自感受。比如在诵读《龟虽寿》时,教师可以进行多次示范,而后让水平较高的学生进行领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理解文意,理顺思路
在教学过程中中,先熟读课文,然后熟悉文意,再抓课文的粗线索,最后找关键词将文意串起来,理顺句与句的逻辑关系。如背诵《醉翁亭记》时,学生可以通过自学、教师的引导点拨,大致了解文意、理顺课文的思路:1.山水—亭名—太守;2.朝暮―春夏秋冬;3.滁人游玩―太守宴会―众宾欢乐―太守醉卧;4.太守归—游人去—禽鸟乐—从人乐—太守乐。把握文章的思路脉络,教师要把每段、每层讲透分析到位,但又饶有兴趣地根据内容用语言绘画情境,尽量声情并茂、绘声绘色,把学生带入文章的意境中去。这样学生仿佛自己去了一趟滁州,与作者共游同乐。学生感受到了文章的趣味性,便能跟着作者的步伐进行逐层朗读逐层背诵。这样学生便能在理解后,将文章逐层逐段各个突围了。然后再将段与段联系起来,按文章的脉络整篇整体背诵,学生因为对内容比较熟悉了,线索脉络连贯了,所以也能一气呵成,一咏成诵。
3、养成良好背诵习惯
良好的背诵习惯是能够跟随学生一生的,习惯的力量一直陪伴着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甚至对学生的工作与生活都造成积极的影响。初中语文背诵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背诵习惯,为今后的学习与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首先,在学期开始时,教师就要指导学生制定本学期的背诵计划与目标。制定具有指导性的背诵方针与计划,能够提前让学生熟知本学期的重点学习文章与内容,通过计划的制定能够提前对重点文章进行一定的了解,更加有效地预习。其次,教师根据教学进度与要求细分背诵任务。教师根据每周的教学计划,将背诵任务细分为几个阶段,具体到每一周、甚至每一天背诵的内容,细分到检测与巩固的计划,在实施计划时要根据学习的进度与学生的反馈适时调整。最后,学生坚持每天背诵新的内容、复习巩固旧的知识。学生每天都要背诵几句新的简短内容,温习已经背诵过的知识,做到温故而知新。通过有计划的背诵来养成良好的背诵习惯。
4、布置针对性背诵作业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特点的学生进行层次化、差异化教学,最大限度地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在背诵与理解文章的过程中,有的学生记忆较快、理解较深,但是有的学生则需要花更长的时间去理解与背诵文章;有的学生对诗歌比较感兴趣所以诗歌背诵起来就较快。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感兴趣的文章类型,所以针对不同的类型,教师就要制定针对性的背诵作业,将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出来。
结语
初中语文教师应该由多个层面研究课外古诗词的背诵策略,使学生可以真正感悟到诗词的美,努力将学生打造成为民族文化新一代的继承者。课外古诗词与大纲要求的诗词一样重要,切不可忽视,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学习标题下面的编者导语,理解作者意思,实现由读到背的转变。
参考文献:
[1]赵晶晶.初中语文教学语言规范研究[J].才智.2016(02)
[2]马文明.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路径思考[J].学周刊.201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