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论小学科学新课导入教学的有效方法
【作者】 王洪波
【机构】 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浓溪镇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要成功实现导入的激趣诱思,我们就要创新导入方法,让学生在新颖有趣的导入中与教师共同去探索科学世界。本文探讨了科学新课导入的实验法、温故法、媒体法和悬念法等四种方法。
关键词:小学科学;新课导入;有效方法
常言说得好:“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导入就象一个导火索,可以点燃学生求知的火焰,进而使学生主动而积极地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的确如此,一个有效的开课导入,时间虽不长,但具有极其重要作用,先声夺人、聚焦学生视野,集中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思维参与,都是这个成功导入的重要“杰作”。由此可理解一些教学大家们为何把重拳放在新课导入那短短几分钟的目的意义了。因此,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一定要加强新课导入的优化设计。
小学科学,作为学生科学启蒙教育的奠基平台,担当着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重任,我们如何进行新课导入设计,是我们应着力思考的问题。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告诉我们:“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这说明了导入要强调两点,一是诱思,二是激趣。在这两个取向中我们显然不能采用惯式方法,要做到多样化,通过新、奇、趣的方式进行,方可实现诱思激趣的导入效果。下面,我结合小学科学教学实际,谈谈新课导入的有效方法。
一、实验法导入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翻开现行科学教材,可以看到,课课都是以实验为方式承载内容的,而实验又多是绘本式的,随着年级增高,文字才作为“配角”站出来的。对于以这样为主的学科教学,我们自然应强调实验法的导入教学。而且这些年科学实践告诉我们,实验是科学课程的重要内容与学习方法,具有很强的操作性,现象更明显,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例如,在教学《食盐的溶解》时,我们就可采用实验法导入新课:首先为学生做演示实验,准备好一杯清水与若干食盐,将食盐放水杯中轻轻摇晃,学生发现食盐不见了,这样学生自然会产生困惑,食盐去哪儿了?进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热情。这样导入新课,学生不论被实验现象所吸引,还产生了探究欲,想知道这是为什么。
二、温故法导入
温故,不只是为了唤醒学生已有知识或生活经验,激活“最近发展区”,还要有激发学生想知新的欲望的目的。在小学科学中,这种方法用于较多,就是我们常说的温故知新,通过复习旧知识引出即将学习的新知识。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喜欢青睐这种导入方式,原因在于这种导入方法,既有助于学生巩固旧知识,又能帮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并掌握新知识,是新课导入的一个极好的途径。就小学科学而言,其知识点之间的衔接性很强,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该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力求让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地进行学习。
实践中,我们有两种方式可操作。一是通过复习进行导入。复习导入法是许多教师都喜欢的导入方法,教师通常都是在进行新课教学前,先复习之前的旧知识,然后找出新旧知识的衔接点,通过点拨、启发,从而引申出新知识。通过这样的方式,有助于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其积极自主地进行学习。而有旧知识作为基础,学生在探索新知识时难度也就降低了许多。然后是通过类比来进行导入。二是采用类比法进行导入。这也是我们常用的一种温故知新导入法。如教学“水位为什么会升高”的相关知识,就可以将其和“烧开水”的相关知识进行类比,从而得出水会热胀冷缩的道理:水烧开时,其体积变大,所以水位也就随之升高。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新课导入,不仅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还有效实现了知识的拓展与迁移,有效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媒体法导入
小学科学是操作性极强的学科,重点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培养学生动手探究学习能力。对于这样的学科教学,我们应加强直观化教学,尽量采用图片、实物、模型等直观载体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在直观媒体作用下产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随着科技发展,媒体类型得到了进一步充实,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核心的多媒体进入课堂,成为媒体法实施的又一重要辅助工具。我们知道,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将其运用于教学中更能突出科学课程的学科特征,更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思维特点。多媒体展现的不再是单一而静止的内容,而是将难以理解的抽象而深奥的知识寓于直观的事物与生动的场景之中,这样更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参与科学探究的主动性与能动性。例如:在导入教学《太阳和影子》一课研究产生影子的条件和太阳与影子的关系这两个实验中,我们就可采用媒体法,借助多媒体进入导入,让学生一下子就获得兴趣激发。
四、悬念法导入
亚里斯多德曾经说过:“思维自疑问惊讶开始。”采用悬念法导入,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教学中,我们可抓住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运用悬念可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思考与积极探究。因为悬念方式独特,或展示矛盾,或让人迷惑不解,在作用上常能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焦虑、渴望和兴奋,催发产生打破砂锅问到底,尽快知道究竟的急切心理,而这种心理正是教学所需要的“愤”和“悱”的状态,能引发学生探究动力。如在学习磁铁时,教师可以将磁铁提前放于衣袖中、口袋中,放于乒乓球中,为学生表演魔术,随着衣袖的移动,可以将乒乓球吸附于衣服上。学生跃跃欲试,但是学生拿在手里就不灵验了,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样自然可以引发学生的关注与思考,更利于学生探究活动开展。
当然,小学科学新课导入的方法还有很多,我们不可能一一列述。在这些方法中,虽然“异曲”但“同工”,主旨在激趣诱思上,让学生尽快参与到师生互动中来,与教师达成有效双边,实现高效教学。
参考文献:
[1]孙军,浅谈小学科学课教学新课的导入[J].成才之路,2010年。
关键词:小学科学;新课导入;有效方法
常言说得好:“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导入就象一个导火索,可以点燃学生求知的火焰,进而使学生主动而积极地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的确如此,一个有效的开课导入,时间虽不长,但具有极其重要作用,先声夺人、聚焦学生视野,集中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思维参与,都是这个成功导入的重要“杰作”。由此可理解一些教学大家们为何把重拳放在新课导入那短短几分钟的目的意义了。因此,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一定要加强新课导入的优化设计。
小学科学,作为学生科学启蒙教育的奠基平台,担当着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重任,我们如何进行新课导入设计,是我们应着力思考的问题。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告诉我们:“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这说明了导入要强调两点,一是诱思,二是激趣。在这两个取向中我们显然不能采用惯式方法,要做到多样化,通过新、奇、趣的方式进行,方可实现诱思激趣的导入效果。下面,我结合小学科学教学实际,谈谈新课导入的有效方法。
一、实验法导入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翻开现行科学教材,可以看到,课课都是以实验为方式承载内容的,而实验又多是绘本式的,随着年级增高,文字才作为“配角”站出来的。对于以这样为主的学科教学,我们自然应强调实验法的导入教学。而且这些年科学实践告诉我们,实验是科学课程的重要内容与学习方法,具有很强的操作性,现象更明显,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例如,在教学《食盐的溶解》时,我们就可采用实验法导入新课:首先为学生做演示实验,准备好一杯清水与若干食盐,将食盐放水杯中轻轻摇晃,学生发现食盐不见了,这样学生自然会产生困惑,食盐去哪儿了?进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热情。这样导入新课,学生不论被实验现象所吸引,还产生了探究欲,想知道这是为什么。
二、温故法导入
温故,不只是为了唤醒学生已有知识或生活经验,激活“最近发展区”,还要有激发学生想知新的欲望的目的。在小学科学中,这种方法用于较多,就是我们常说的温故知新,通过复习旧知识引出即将学习的新知识。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喜欢青睐这种导入方式,原因在于这种导入方法,既有助于学生巩固旧知识,又能帮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并掌握新知识,是新课导入的一个极好的途径。就小学科学而言,其知识点之间的衔接性很强,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该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力求让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地进行学习。
实践中,我们有两种方式可操作。一是通过复习进行导入。复习导入法是许多教师都喜欢的导入方法,教师通常都是在进行新课教学前,先复习之前的旧知识,然后找出新旧知识的衔接点,通过点拨、启发,从而引申出新知识。通过这样的方式,有助于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其积极自主地进行学习。而有旧知识作为基础,学生在探索新知识时难度也就降低了许多。然后是通过类比来进行导入。二是采用类比法进行导入。这也是我们常用的一种温故知新导入法。如教学“水位为什么会升高”的相关知识,就可以将其和“烧开水”的相关知识进行类比,从而得出水会热胀冷缩的道理:水烧开时,其体积变大,所以水位也就随之升高。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新课导入,不仅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还有效实现了知识的拓展与迁移,有效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媒体法导入
小学科学是操作性极强的学科,重点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培养学生动手探究学习能力。对于这样的学科教学,我们应加强直观化教学,尽量采用图片、实物、模型等直观载体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在直观媒体作用下产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随着科技发展,媒体类型得到了进一步充实,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核心的多媒体进入课堂,成为媒体法实施的又一重要辅助工具。我们知道,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将其运用于教学中更能突出科学课程的学科特征,更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思维特点。多媒体展现的不再是单一而静止的内容,而是将难以理解的抽象而深奥的知识寓于直观的事物与生动的场景之中,这样更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参与科学探究的主动性与能动性。例如:在导入教学《太阳和影子》一课研究产生影子的条件和太阳与影子的关系这两个实验中,我们就可采用媒体法,借助多媒体进入导入,让学生一下子就获得兴趣激发。
四、悬念法导入
亚里斯多德曾经说过:“思维自疑问惊讶开始。”采用悬念法导入,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教学中,我们可抓住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运用悬念可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思考与积极探究。因为悬念方式独特,或展示矛盾,或让人迷惑不解,在作用上常能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焦虑、渴望和兴奋,催发产生打破砂锅问到底,尽快知道究竟的急切心理,而这种心理正是教学所需要的“愤”和“悱”的状态,能引发学生探究动力。如在学习磁铁时,教师可以将磁铁提前放于衣袖中、口袋中,放于乒乓球中,为学生表演魔术,随着衣袖的移动,可以将乒乓球吸附于衣服上。学生跃跃欲试,但是学生拿在手里就不灵验了,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样自然可以引发学生的关注与思考,更利于学生探究活动开展。
当然,小学科学新课导入的方法还有很多,我们不可能一一列述。在这些方法中,虽然“异曲”但“同工”,主旨在激趣诱思上,让学生尽快参与到师生互动中来,与教师达成有效双边,实现高效教学。
参考文献:
[1]孙军,浅谈小学科学课教学新课的导入[J].成才之路,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