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
【作者】 杨大琼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大运实验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博大精深的中国古诗词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部分,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粹,是传承至今的中华文明遗产。学习古诗词对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很大帮助,因此,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方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就从学习古诗词的意义为出发点,探究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
古诗词以其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愫传唱不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面对如此优秀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怎样引导学生去学习、去品味呢?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为了赶进度,不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天天要求背诵一首。教师没有精心备课,指导时随意提几个问题,草草了事。有的为了节省时间,教师一讲到底,学生没有自主学习思考的时间。教师仅把诗歌大意告诉学生就算完成任务。然而,现今不少语文课堂教学依然要求学生采用”死抠字词——理解句意——总结思想“的老三套做法,条分缕析、肢解原本文脉贯通、浑然一体的千古佳句。这种教学形式抑制了学生的创造需要,扼杀了学生思维的灵性和生命的活力,古诗词所蕴藏着的美感被扫荡殆尽,学生学习语文的情趣也深受影响。所以我认为在进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时候应该遵循以下几个策略:
一、反复朗诵,激发兴趣
于古诗而言,不是单纯的让小学生们去死记硬背,而是要教会学生们通过有感情的朗诵,不断的发掘古诗的乐趣,激发学生对于古诗的兴趣。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诗朗朗上口的韵味,其内涵丰富的故事和文化,通过各种故事的引入,让学生意识到经历了千百年沉淀的古诗之中蕴含着丰富而有趣的历史故事和人生哲学。为了调动学生对于古诗的朗诵兴趣,还可以在班级中开展“朗诵比赛”,设置奖项和奖品,鼓励学生参与到朗诵的活动中去,逐步的培育学生的朗诵习惯和兴趣,让学生正确的认知“读”和“朗读”的区别。在此过程中教师自己要做好朗诵的引导者,在课堂上以身作则,对于每次新学的古诗都要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标注哪里需要读重音,哪里是轻音,哪里需要停顿,根据古诗中的情感准确的把握“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从而让学生体会古诗朗读的乐趣。
此外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朗诵根据自己理解的思想讲讲对诗歌的理解,例如在学习《悯农》这首诗的时候,“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小学生就以自己曾经吃饭经常有剩饭的习惯,但是自从学习过这首诗以后,明白了农民伯伯的辛苦,就再也不浪费了的故事展开分享,让其他的学生都更形象的理解了这首诗的内涵和教育意义。
二、知诗人
学习古诗,先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诗人的性格特点,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古诗的内容。“唐诗、宋词、汉文章。”小学生所学的古诗主要以唐诗为主。在小学生古诗词必背篇目中,三分之二以上都是唐诗。在记诗人的朝代时,我们只需要特别记住不是唐代的诗人即可。如宋代诗人苏轼、王安石、叶绍翁、杨万里、陆游等几位。三国曹植、元代王冕、明代于谦、清代郑燮和龚自珍就行了。词人需特别记住唐代张志和的《渔歌子》。采取“记少不记多”的方法记住诗人的朝代,其他默认为唐代诗人、宋代词人。
三、整体分析彰显作者情感
中国部分古诗词是作者情感的寄托,教师为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可对古诗词的整体进行分析,促使学生体会作者创作时流露的情感,例如三国时期曹植的《七步诗》,作者用豆茎和豆子比喻自家的亲兄弟,一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道出了作者为难的处境,以及对骨肉之间相互残杀的愤恨,教师在为学生讲解时,可结合当时曹植的背景,作者借助《七步诗》表达了内心对自家兄弟的斥责以及对当时社会统治的不满,而且起初整首诗都在围绕豆茎与豆子做描述,后期采取直接表述的方式,传递自身的情感,不仅可让学生感受到诗中的含义,更是让学生明白了作者的情感。又如,明代于谦的《咏石灰》,此为典型的借物言志诗,整首诗营造了一种慷慨激昂的氛围,诗中描绘了石灰出深山的千锤万凿,在经历过烈火焚烧之后,即使是粉身碎骨也不怕,为的就是将自己的清白留在人间,作者将自己比喻成石灰,此时作者已经是经历了无比曲折的仕途生活,但是即使自己将全部的热情贡献给朝廷,仍然得不到信任和重用,还是逃脱不了被冤杀的命运,诗中虽然句句都在描绘石灰,但是句句都体现作者的感情,同时还展现出作者面对困难不屈服、大无畏的精神,纵然作者不被当时世人认可,但是其为国牺牲、英勇献身的精神是不可替代的,在教师的讲解下,学生很容易即可感受到作者满腔爱国的情怀。
四、拓展学习空间,让古诗词走进学生心中
古诗词中不乏意境美的优秀作品,诗人的妙笔可使“诗中有画”,从而使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古诗都是“诗中有画”,因此,我们可以采用“吟诗作画,以画讲诗”的方法打开学生的心扉。如于永正老师教学古诗《草》时,让学生画一画草的枯荣,画一画藏在土里的草根,画一画春风一吹、小草又冒出地面的画面。而在教学南宋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中的“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化无处寻”两句诗时,我认真思考:怎样在画面上表现出“无处寻”的蝴蝶呢?要求大家开动脑筋,展开想象。结果,有的学生画上的蝴蝶隐于金黄的菜花之中,有的干脆不画,问其理由,各有不同。表面来看,这些争论与诗句的理解似乎无甚关联,怎么画都无所谓,但可贵的是,它能激励学生进一步思考,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
除了绘画外,其实还可以用表演的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诗句。将古诗编演成故事,如在教学胡令能的《小儿垂钓》与孟郊的《游子吟》时,我就通过想象当时的情景,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表演,走进诗境,体会作者内心的情感,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古诗内容。还可以通过唱诗,学生喜欢歌唱,有时还喜欢自编自唱。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可以结合音乐课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歌曲旋律唱读古诗文。这种变读为唱的方式深受学生喜欢,学生在唱唱、跳跳中自然而然地受到古诗文的熏陶。如教学孟浩然的《春晓》、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等时,让学生在演唱中走进诗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经过五千年的沉淀凝结出的结晶瑰宝,对于这个珍贵的财富,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并积极继承。小学语文教师更应该勇担职责,做好对小学生的古诗词教学,不断丰富自己的诗词功底,以更加高效的方法去指导学生学习,使古诗词的文化为学生的人格成长带来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
古诗词以其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愫传唱不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面对如此优秀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怎样引导学生去学习、去品味呢?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为了赶进度,不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天天要求背诵一首。教师没有精心备课,指导时随意提几个问题,草草了事。有的为了节省时间,教师一讲到底,学生没有自主学习思考的时间。教师仅把诗歌大意告诉学生就算完成任务。然而,现今不少语文课堂教学依然要求学生采用”死抠字词——理解句意——总结思想“的老三套做法,条分缕析、肢解原本文脉贯通、浑然一体的千古佳句。这种教学形式抑制了学生的创造需要,扼杀了学生思维的灵性和生命的活力,古诗词所蕴藏着的美感被扫荡殆尽,学生学习语文的情趣也深受影响。所以我认为在进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时候应该遵循以下几个策略:
一、反复朗诵,激发兴趣
于古诗而言,不是单纯的让小学生们去死记硬背,而是要教会学生们通过有感情的朗诵,不断的发掘古诗的乐趣,激发学生对于古诗的兴趣。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诗朗朗上口的韵味,其内涵丰富的故事和文化,通过各种故事的引入,让学生意识到经历了千百年沉淀的古诗之中蕴含着丰富而有趣的历史故事和人生哲学。为了调动学生对于古诗的朗诵兴趣,还可以在班级中开展“朗诵比赛”,设置奖项和奖品,鼓励学生参与到朗诵的活动中去,逐步的培育学生的朗诵习惯和兴趣,让学生正确的认知“读”和“朗读”的区别。在此过程中教师自己要做好朗诵的引导者,在课堂上以身作则,对于每次新学的古诗都要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标注哪里需要读重音,哪里是轻音,哪里需要停顿,根据古诗中的情感准确的把握“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从而让学生体会古诗朗读的乐趣。
此外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朗诵根据自己理解的思想讲讲对诗歌的理解,例如在学习《悯农》这首诗的时候,“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小学生就以自己曾经吃饭经常有剩饭的习惯,但是自从学习过这首诗以后,明白了农民伯伯的辛苦,就再也不浪费了的故事展开分享,让其他的学生都更形象的理解了这首诗的内涵和教育意义。
二、知诗人
学习古诗,先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诗人的性格特点,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古诗的内容。“唐诗、宋词、汉文章。”小学生所学的古诗主要以唐诗为主。在小学生古诗词必背篇目中,三分之二以上都是唐诗。在记诗人的朝代时,我们只需要特别记住不是唐代的诗人即可。如宋代诗人苏轼、王安石、叶绍翁、杨万里、陆游等几位。三国曹植、元代王冕、明代于谦、清代郑燮和龚自珍就行了。词人需特别记住唐代张志和的《渔歌子》。采取“记少不记多”的方法记住诗人的朝代,其他默认为唐代诗人、宋代词人。
三、整体分析彰显作者情感
中国部分古诗词是作者情感的寄托,教师为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可对古诗词的整体进行分析,促使学生体会作者创作时流露的情感,例如三国时期曹植的《七步诗》,作者用豆茎和豆子比喻自家的亲兄弟,一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道出了作者为难的处境,以及对骨肉之间相互残杀的愤恨,教师在为学生讲解时,可结合当时曹植的背景,作者借助《七步诗》表达了内心对自家兄弟的斥责以及对当时社会统治的不满,而且起初整首诗都在围绕豆茎与豆子做描述,后期采取直接表述的方式,传递自身的情感,不仅可让学生感受到诗中的含义,更是让学生明白了作者的情感。又如,明代于谦的《咏石灰》,此为典型的借物言志诗,整首诗营造了一种慷慨激昂的氛围,诗中描绘了石灰出深山的千锤万凿,在经历过烈火焚烧之后,即使是粉身碎骨也不怕,为的就是将自己的清白留在人间,作者将自己比喻成石灰,此时作者已经是经历了无比曲折的仕途生活,但是即使自己将全部的热情贡献给朝廷,仍然得不到信任和重用,还是逃脱不了被冤杀的命运,诗中虽然句句都在描绘石灰,但是句句都体现作者的感情,同时还展现出作者面对困难不屈服、大无畏的精神,纵然作者不被当时世人认可,但是其为国牺牲、英勇献身的精神是不可替代的,在教师的讲解下,学生很容易即可感受到作者满腔爱国的情怀。
四、拓展学习空间,让古诗词走进学生心中
古诗词中不乏意境美的优秀作品,诗人的妙笔可使“诗中有画”,从而使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古诗都是“诗中有画”,因此,我们可以采用“吟诗作画,以画讲诗”的方法打开学生的心扉。如于永正老师教学古诗《草》时,让学生画一画草的枯荣,画一画藏在土里的草根,画一画春风一吹、小草又冒出地面的画面。而在教学南宋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中的“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化无处寻”两句诗时,我认真思考:怎样在画面上表现出“无处寻”的蝴蝶呢?要求大家开动脑筋,展开想象。结果,有的学生画上的蝴蝶隐于金黄的菜花之中,有的干脆不画,问其理由,各有不同。表面来看,这些争论与诗句的理解似乎无甚关联,怎么画都无所谓,但可贵的是,它能激励学生进一步思考,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
除了绘画外,其实还可以用表演的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诗句。将古诗编演成故事,如在教学胡令能的《小儿垂钓》与孟郊的《游子吟》时,我就通过想象当时的情景,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表演,走进诗境,体会作者内心的情感,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古诗内容。还可以通过唱诗,学生喜欢歌唱,有时还喜欢自编自唱。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可以结合音乐课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歌曲旋律唱读古诗文。这种变读为唱的方式深受学生喜欢,学生在唱唱、跳跳中自然而然地受到古诗文的熏陶。如教学孟浩然的《春晓》、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等时,让学生在演唱中走进诗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经过五千年的沉淀凝结出的结晶瑰宝,对于这个珍贵的财富,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并积极继承。小学语文教师更应该勇担职责,做好对小学生的古诗词教学,不断丰富自己的诗词功底,以更加高效的方法去指导学生学习,使古诗词的文化为学生的人格成长带来积极的影响。